秀爱肉毒杆菌 权威解读肉毒杆菌:毒性到底有多大?

2017-06-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秀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研究员元晓梅,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陈 卫,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教

刘秀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研究员

元晓梅,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陈 卫,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教授

崔生辉,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食品化妆品检定所生物检测室副主任、研究员

近期,在微信朋友圈等中流传一条关于“儿童乳饮料中含有肉毒杆菌,喝了会导致白血病”的信息,引起了家长们的高度关注。

乳饮料中会含有肉毒杆菌吗?肉毒杆菌是什么?有何危害?本期专家将为您详细解读。

肉毒杆菌自身并不致病 其产生的肉毒毒素是元凶

肉毒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又称肉毒梭菌,肉毒杆菌的菌体并没有毒性,但在严格的厌氧环境和适宜的温度(18~30℃)条件下,肉毒杆菌芽胞可能萌发、生长并形成肉毒毒素,该毒素才是致病的元凶,且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力最强的一类神经毒素。

不过,当食品的pH 值低于4.5或大于9.0时,或当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55℃时,肉毒杆菌的芽胞不能繁殖,也不能产生毒素。在100℃煮沸10分钟过程中,肉毒毒素就可被破坏,从而失去致病性。

肉毒毒素中毒主要损伤神经系统

肉毒毒素中毒分为中毒型和感染型;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一般有潜伏期,潜伏期为12~72小时,潜伏期长短与摄入食品量及肉毒毒素含量有关。

在成人中发生的肉毒毒素中毒多为中毒型。患者一般具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神经麻痹症状、肌肉瘫痪症状等,重者因呼吸肌麻痹引起窒息、心力衰竭而死亡,但患者知觉、体温、血压、血象等体征一般正常。

在婴儿中发生的肉毒毒素中毒多为感染型,潜伏期3~30天。初期突发便秘、啼哭声和吮乳力减弱等症状,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其中,95%的报告病例为6周~6个月的婴儿,最常见于3~4个月的婴儿,原因是婴儿肠道缺乏正常菌群的保护及抑制梭菌繁殖的胆汁酸(常见于幼儿和成人肠道)。

白血病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的血液系统疾病 至今未发现与肉毒杆菌相关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组织和器官,同时正常造血受到抑制。

至今为止,引起人类白血病的确切原因至今不太明确,有许多因素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包括病毒感染、遗传、放射、化学毒物或药物等。科研界没有发现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肉毒杆菌之间存在关联。

饮料不是肉毒毒素中毒的高危食品

因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制作工艺等差异,各国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食品类别并不相同:欧洲多见于腊肠、火腿和腌制的肉类,日本以鱼制品为多,美国以家庭自制罐头、肉和乳制品为多,我国则多为家庭自制肉类食品、发酵豆类或谷类制品。

迄今为止,国内外均未见因饮料污染肉毒杆菌而导致中毒的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JEMRA)一直以来未将“饮料-肉毒”列入“食品-病原”优先评估组合的名单。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CCFH)及世界各国也未对饮料中肉毒杆菌的限量要求作出规定。

同样,我国于2013年颁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13)中,对饮料产品规定了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量要求,鉴于肉毒杆菌的生长特性,未对肉毒杆菌提出限量规定。

含乳饮料产品不具备出现肉毒杆菌污染和肉毒毒素形成条件

含乳饮料是指以鲜乳或乳制品(经发酵或未经发酵)为主要原料,经调配、均质、灌装、杀菌等工序加工而成的饮料,包括配制型含乳饮料、发酵型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

肉毒杆菌芽胞萌发生长的临界pH值为4.5,即pH4.5以下时肉毒杆菌的芽胞不能萌发生长。而含乳饮料多为酸性食品(pH<>

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有关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与普及,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的认知水平,增强消费者对相关信息的自我鉴别能力,严厉打击捏造虚假信息;食品生产经营者应注重原料的安全检验和储藏环境的控制,注意生产环境及加工过程的温度控制;消费者应注意正确制备、采购和储藏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