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遗体”辨认工作展开

2018-03-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报敦煌讯(记者董开炜)4月1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一支科学探险队在敦煌与新疆相连的罗布泊边缘发现疑似彭加木遗体的一具干尸.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高

本报敦煌讯(记者董开炜)4月1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一支科学探险队在敦煌与新疆相连的罗布泊边缘发现疑似彭加木遗体的一具干尸。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敦煌市七里镇的有关人员看到这则消息后,马上对外宣称,干尸是他们最早发现的,他们才是第一发现人。4月15日,彭加木生前的一名同事和其生前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有关人员已经赶赴敦煌进行辨认工作,彭加木的亲属尚未到达敦煌。

究竟谁是第一发现人,干尸的现状和辨认工作又开展得怎么样了?为此,本报记者4月16日赶赴敦煌进行了深入采访。事实证明,干尸的第一发现人的确是敦煌市七里镇的几名干部和当地几位农民,而非科学探险队,干尸现存敦煌市博物馆地下室也与此有关。目前,干尸是否是彭加木的遗体尚未确定,有关辨认工作要通过实地寻找实物证据、家属辨认和DNA鉴定等途径来进行。

干尸存放敦煌有因

4月16日下午,敦煌市博物馆馆长傅立诚告诉记者,干尸是博物馆于4月13日接到敦煌市政府的通知后存放到博物馆地下室的,在鉴定结论没有出来之前只是暂时存放,等最终鉴定结论出来后再由相关上级部门作出处理决定。

傅馆长告诉记者,干尸呈基本完整的骨架模式,目前在木匣中存放,还没有进行任何防腐处理,但如果时间长了,也不排除因气候和温度的变化而出现变质现象,他们对此很担心,希望有关部门尽快作出结论并拿出处理方案。

据傅馆长介绍,干尸的第一发现人是该市七里镇政府的几名干部和几名当地农民,博物馆既没有参与发现过程,也没有参与鉴定。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组织的库姆塔格沙漠科学考察队董治宝研究员是该镇委托的尸骨鉴定人。媒体将董治宝研究员和考察队报道为第一发现人,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比较有意见。

4月13日,就在董治宝研究员用自制的木匣将干尸运出沙漠并计划运送到兰州时,被发现人和当地政府有关人员拦截,最终经敦煌市政府出面协商,才将干尸暂时存放于敦煌市博物馆。

干尸一年前就被发现

4月16日下午,记者先后与第一发现人———七里镇镇长李春林,镇政府干部刘国汉、孙学虎等人取得联系,证实了发现情况。

在七里镇李家墩三组的一处农田里,记者找到了正在耕种农田的发现人之一刘国汉,他详细地讲述了一年前的发现过程。

据刘国汉讲,2005年4月8日,七里镇政府派出由镇长李春林带领,他和孙学虎、王吉辉等4名干部及刘强、达浦、刘学仁等3名当地村民共7人组成的一支考察队,乘坐3辆车,在哈萨克族向导瓦里提的带领下,前往罗布泊腹地进行生态环境考察。

他们首先从阿尔金山进入,然后沿着库姆塔格沙漠向罗布泊挺进。4月12日,考察队进入沙漠腹地迷失了方向,就在大家分头找路的时候,刘强突然在一簇红柳旁发现了一具尸体。大家跑过去查看时发现,这是一具已经干瘪了的尸骨,呈俯卧状,头向北,左手向前伸出,右手蜷缩至腿部;尸体长170多厘米,贴在沙漠表面的腹部和头部下颌处仍有部分变质的肉质,头部仅存一只耳朵,其余部位干瘪附干皮。

当时,尸体旁还放着一根长1米左右、看似拐杖的红柳干枝。

见到这具干尸后,刘强对大家说,他看过《彭加木的失踪之谜》一书,这具尸骨会不会是彭加木的遗骨?听到此话,大家决定将干尸装在车上拉走,让有关部门鉴定一下。但当时的情况很糟糕,大家都为能不能走出沙漠担心,李春林镇长决定将干尸就近掩埋,尽量减少负担。随后,大家将尸体带至距离第一发现地约30公里处的一处沙梁,用随车带的GPS定位仪选了一个点,将干尸掩埋,并在上面做了明显的标记,此处距离敦煌市约270公里。

10多天后,他们终于走出了沙漠,按照领导的意思,刘国汉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和该院新疆分院进行电话联系,请求鉴定,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据刘国汉讲,当时,与他们随行的农民达浦对尸体进行了拍照,但后来其声称胶片曝光了。

研究员运尸鉴定遭拦截

2005年10月初,得知消息的董治宝研究员过问此事,七里镇政府遂委托其对该干尸进行技术鉴定,双方还签订了一份简易协议书。董治宝研究员在发现人之一刘学仁和敦煌市南湖乡村民段某的带领下到沙漠腹地挖出干尸进行勘查,初步认为“疑似26年前失踪的彭加木遗骨”。

2006年4月初,董治宝研究员再次赶赴敦煌,未通过七里镇政府,在敦煌市南湖乡村民段某的帮助下挖出干尸,计划运送到兰州等地进行科学鉴定,新华社4月13日进行了报道。当日,就在董治宝研究员运送干尸途经敦煌时,被发现人和七里镇政府有关人员拦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