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航董事长马叙伦 东航董事长刘绍勇的神奇

2018-03-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8年总计亏损139.3亿元,东航创下了中国民航史上最大规模亏损纪录;不过,多达20.22亿元的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和四季度激增10亿元的成

2008年总计亏损139.3亿元,东航创下了中国民航史上最大规模亏损纪录;不过,多达20.22亿元的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和四季度激增10亿元的成本项集中释放,让公司将包袱甩在了身后,大大降低了今后经营风险。

好消息来得也很快,伴随国内经济的复苏,刘绍勇和他的东航一季度等到了期待已久的民航业转暖。

罗祝平表示,公司一季度国内航线恢复得很好,但国际航线还处于下滑状态。

尽管行业转暖的预期相当强烈,但刘绍勇在确定东航未来的发展目标时仍然很谨慎,全公司从上到下统一口径,东航的目标就是第一年大幅减亏、第二年基本持平、第三年盈利。

罗祝平向记者强调,虽然从行业来说,最困难的时候基本已经过去。但东航资不抵债,“目前还非常困难”。

业界的估计比刘绍勇更乐观。国内民航普遍复苏,油价大幅下降后,公司主营业务随之回暖。分析人士表示,油价上涨使套保浮亏转回并在损益表上对冲了实际交割产生的费用,同时收到民航建设基金返还,公司一季度将实现扭亏。中信建投分析师李磊认为,如果二、三季度民航业市场环境比较好的话,东航2009年实现扭亏没有问题。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从当前形势看,东航最不如意的时候已经过去。如果国内经济形势如预期那样快速转暖,东航扭亏只是时间问题。不用等到两三年后,也许就在明年,刘绍勇就能看到东航摘掉“ST”的帽子了。

在博鳌时,刘绍勇再次强调,2009年东航的首要任务是减亏。罗祝平表示,因为看好国内市场,所以公司将进一步把航线向国内调整优化。

操刀改革解开东航死结

尽管刘绍勇曾戏称,如果2009年能让东航实现盈利,那他“就是神仙了”。现在看来,刘绍勇当上“神仙”的机会很大,不过即使实现扭亏,刘绍勇面临的问题也着实不少,财务危机、员工危机、债权人危机、管理层危机、企业文化危机等等,都等着他这位“神仙”一一予以解决。

在东航前任董事长李丰华离职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走,东航许多的死结会解不开。”刘绍勇正是解开“死结”的恰当人选。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只有通过刘绍勇大刀阔斧的改革,东航才能消除多年来的管理积弊,真正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企业经营的好转为刘绍勇提供了改革的外部保障。罗祝平说,从博鳌回来的刘绍勇正忙于公司内部竞聘等各项改革。

除了集体把手表调快10分钟、领导出行带头坐经济舱、对公司高管进行10%~30%的减薪等一系列举措外,刘绍勇近期最大的动作,就是针对公司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这在东航内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争议。

触及根本的人事制度改革,被认为是东航获取新生的关键。4月1日,东航内部招聘中高层管理人员, 2000多名中层干部中的160多人需退出现职让位于新人;从明年开始,所有层级员工都要接受人力资源全方位考核,任职超过6年的管理干部都可能轮岗。

与刚到南航时的大刀阔斧相比,一向处事果断的刘绍勇此次在东航推行的人事改革算是较为温和的。这又引发了一些年轻员工的不满,认为刘绍勇“每向上竞聘一个岗级,需在原有岗级上呆满两年”的新规定难以真正让人信服。

注资重组无望,融资难题获解

自上任以来,刘绍勇在公司内部推行“输血”、“止血”、“断臂”和“造血”等多项措施,希望通过国家注资、控制运力增长、减缓投资、压缩开支等多方面手段改善公司的经营与财务状况。

在获得两笔70亿元的注资后,刘绍勇还一直积极寻求国资委增加对东航的注资额度。他曾公开表示,在非常时期向东航、南航、国航在内的中央企业注入资本金,是应该也是必需的。“对东航来说,信心重要,黄金也很重要。”罗祝平则承认,“尽管很希望国家增资,但目前看,国家再给钱有困难。”

虽然短期内很难再次获得国资委的注资,但刘绍勇近日表示,东航运营资金没有问题。他的信心来自银行支持。

4月14日,中国ST东航集团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向东航集团提供总额30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额度。此前,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也相继与东航签署类似协议,总计给予了东航460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据悉,公司目前正在与中行、工行沟通此事,不久会有回应。

尽管刘绍勇多次表明了东航期待重组的开放心态,但鉴于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和行业所处困境,东航的重组短期内恐怕很难得到落实。

对于“东新恋”,罗祝平称,双方都有困难,现在讲不合时宜。李磊分析,新航都是国际航线,以高端客户为主的新航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更重,自己日子也不好过的新航并购东航的可能性很小。

对于去年传闻的“东上恋”,罗祝平重申,两家在公司层面上未有接触,目前两家的首要任务都是改善经营状况,努力实现扭亏。李磊认为,在两家公司经营状况好转后,出于中长期的战略考虑,政府的推动将是重组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