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方礼追悼会 追随白方礼足迹的那些好人们(图)
前不久,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举办10周年之际,设置了“向白方礼们致敬”特别奖,向以白方礼老人为代表的长年热心公益事业而未能获得感动中国荣誉的所有爱心人士致敬。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说:“在过去的岁月当中,像白方礼老人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白方礼这样的故事,还在延续,而这样的好人就在我们的身边。”
白方礼,生于1913年5月13日,故于2005年9月23日。1944年,他从河北省沧县老家到天津,当上了一名三轮车车夫。从1987年开始,古稀之年的白方礼连续十几年将蹬三轮车的收入捐给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实现人生梦想,并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3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捐助款项。
据不完全统计,他的捐款总额累计超过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然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生活一贫如洗,直到去世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分钱存款。
天津社科院专家郝麦收曾这样总结白方礼的精神:“我认为首先是他的奉献精神,把自己的一切血汗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其次是坚持精神,十五六年如一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第三是大爱精神,他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子女,他爱所有的人,爱所有的学生,这种爱是一种博爱。”
白方礼曾两次被央视提名“感动中国”候选人,两次落选,却迎来了更多的尊重。
在白方礼去世后的这些年,这个名字仍常常被人们提起,有人为他筹建纪念馆,有人为他拍电影,有人以他的名义建立助学金,百度搜索“白方礼”可以找出40余万条相关信息。白方礼的助学精神,通过网络的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熟悉,这位无私的老人成为80后、90后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白方礼是天津这座城市的骄傲,白方礼的美德也是天津人精神品质的一种体现。白方礼不再是孤独的一个人,这个名字成了一个符号,包含着爱心人士、无私奉献的人们、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的人们,那些血管里流动着热血的好人们,他们的爱心汇聚一起,集中诠释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真情与挚爱,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
李佳伦
白方礼带他走上公益电影之路
因为给白方礼拍电影,李佳伦成了“中国最穷的制片人”。他拍摄了两部有关白方礼的电影,第一部《白方礼》赔了85万,第二部《麦积山的呼唤》前期终于有了投资,但拒绝商业化的电影主题仍难以被市场认可。而李佳伦仍在坚持,他说:“《白方礼》净化了我的灵魂,很多人说我傻,但我就是要为好人拍影片,让他们的精神永存。”
自幼爱好文艺的李佳伦曾怀揣明星梦到北京影视圈闯荡。1994年冬天,天津电影制片厂根据白方礼事迹拍摄电视剧《心愿》,李佳伦在片中出演白方礼的同行。拍摄期间,每隔几天白大爷就会蹬着三轮车来剧组探班,李佳伦常跟大爷聊上几句。拍摄结束后,因为被白方礼的助学精神感染,李佳伦把自己的2000块钱片酬捐给了拍摄外景地的幼儿园。随后,他又资助了一名贫困学生,帮他考上了一所大专。
那几年,李佳伦经营过饭馆,开过广告公司、婚庆公司,生意干得不错。直到2005年9月底的一天,他从媒体上看到白方礼去世的详细报道,被白大爷助学的事迹感动,更为自己这些年没能多帮助白大爷而后悔:“没想到这些年白大爷做了这么多好事,我当时想,一定得为白大爷做点什么。”
李佳伦放下自己的生意,开始走访白大爷的家人、工友、邻居、资助过的学生,这个过程让他对白方礼有了更深的了解:“白方礼精神能够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他是草根——根基好,不是表面的、浮夸的东西,他有他的土壤。”两年后电影终于开拍,拍摄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总花费超过85万元。因为没有商业价值,李佳伦拉不到一分钱赞助,只好把家里的积蓄全搭进去,又卖掉房子,盘出婚庆公司,还找亲戚借了30万元。
“很艰难,每推动一步都很艰难。”李佳伦感慨道。青年演员韩会亮被朋友介绍来到《白方礼》剧组,他被白方礼的故事打动,也被不顾一切的李佳伦打动,他攥着李佳伦的手说:“钱不是问题,这个戏,我拍!”李佳伦多年前资助过的那名大学生已是天津一家外企的管理人员,在影片拍摄最困难的时候,他为剧组送来了3.5万元钱救急。
在电影中,老演员黄少泉扮演的白方礼老人头戴蓝黑色帽子,身着深蓝色棉衣,双手戴着棉手套,脚上穿着劳保鞋,蹬着那辆蓝色三轮车穿行在天津街头——天津站、狮子林桥、耀华中学、红光中学,熟悉的场景一一掠过,白方礼老人仿佛又回到这个城市。
片子拍好后很难在院线上映,李佳伦把电影《白方礼》送到中国电影档案馆。“中国电影在档案馆里至少可以保存100年,这样我就能让以后的孩子们看到,白方礼是这样的人。”
李瑞环同志听天津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说起李佳伦为白方礼拍电影的故事后,欣然为该片题写片名,并托人带话鼓励李佳伦,多为好人拍电影,为天津拍电影。
2009年,李佳伦将影片低价卖给央视。教师节当天《白方礼》首度公开播放,看到电视屏幕上的白大爷,李佳伦大哭了一场。
李佳伦常带着影片到学校、社区去免费放映。至今《白方礼》已在京津等地上映了500多场次,累计50多万人次观看,央视先后播放了3次。“很多人因为电影了解了白方礼,让白方礼的精神得到传递,也通过白方礼了解了天津百姓的性格,了解并爱上了天津”。
2010年,李佳伦得到天津教育发展基金会、甘肃省天水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共同投资拍摄《白方礼》的姊妹篇——《麦积山的呼唤》。李佳伦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3月,《麦积山的呼唤》就要赴美参加洛杉矶国际儿童电影节和好莱坞国际家庭儿童电影节,“片子会在美国放映,可惜我们人去不了,费用太高了。
”他要把“白方礼”拍成三部曲。“现在第三部剧本已经基本出来了,片名初步叫《爸爸咱回家》。”他运作的30集电视连续剧《白方礼》也在紧张筹备中,“毕竟电影的时间太短,希望能将老人的故事更细腻、更全面地呈现给观众。”他还想把电影《白方礼》重新剪辑,“希望有爱心的企业家能支持我重新剪辑,让这部电影更精彩。”
不久前,李佳伦和几个朋友一起合作成立了名为“艾美·光影”的公司,专门拍摄公益电影。“我只是为白大爷做了点儿事,我还出名了。我希望以后能继续为好人拍电影,希望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做公益,赔了别怪我,赚了别欣喜。
我们也需要一些义工,义务到学校去放映电影。”他还说到了自己未来的计划,“《麦积山的呼唤》我们盈利了,10月份钱下来后,我也准备成立一个‘白方礼助学基金’,资助天津的贫困学生。等将来我退休了,我想买辆出租车,继续学习白方礼,开车赚钱助学!”
白西骞
为白方礼建一座纪念馆
“2011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来自白方礼故乡河北省沧县白方礼小学的30名学生,将老人生前助学骑过的三轮车推上舞台,以这种方式向白方礼老人及“白方礼们”致敬。
1986年,73岁的白方礼回老家白贾村,无意间发现村里的很多孩子因贫困而辍学,便捐出了多年积蓄的5000元钱,之后他回到天津,重新蹬起了那辆陪了他大半辈子的三轮车,走上支教之路。如今,白贾村再没有一个失学的孩子。“白方礼老人那么大年纪都能无私捐助贫困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家长还有什么理由不让孩子上学呢?”白方礼小学的校长白西骞说。
白贾村绝大多数村民都见过白方礼老人,唯独白西骞与老人几次阴差阳错未能见面。但是,作为白贾村小学的老师和校长,白西骞对白方礼助学的事迹早已铭记于心。2005年白方礼老人去世,白西骞赶到天津,在追思会上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白西骞一直记得2008年11月12日这个日子。这一天,电影《白方礼》在白贾村放映,一千多名村民前去观看,许多人都被电影的情节感动,流下了眼泪。这一天,乡亲们为纪念白方礼,将白贾村小学正式更名为白方礼小学。
在白方礼小学,三好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都会得到一个笔记本,扉页上一边盖着“白方礼教育基金”的奖章,另一边写着一句话: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白西骞说:“有一次看一段对老人的采访,记者问他你为什么要吃这份苦,他说这哪是吃苦,我做我想做的事,这是享福。所以我们总结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8个字,我觉得这也是对老人这种助学精神的概括。”
“学习雷锋,感恩方礼,日行一善,月捐一元”是白方礼小学的校训。学校一直重视感恩教育,号召孩子们省下零花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开展“红领巾志愿者”、“爱心小天使”等公益主题活动,通过一点一滴的教育把爱心、奉献的种子种到孩子们的心里。白西骞说,这种精神上的信念是白方礼留给家乡的最大的一笔财富。
因为被白方礼的精神所感动,白西骞和乡亲们决心在村里为白方礼建一座纪念馆。2010年,白西骞在网上发布了这条消息,很快,天津一位网友捐了200元钱,天津市档案馆和白方礼老人的家属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天津一位叫曹嘉禾的老人还将自己收集、制作的“白方礼事迹长卷”送给了学校。
天津耀华嘉诚国际中学得知白贾村要建设白方礼纪念馆,便发动学生募捐了3000元钱。耀华中学还在白方礼小学设立了“耀华中学奖励基金会”,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耀华中学的一位校领导说,白方礼老人的第一笔捐款捐给了白方礼小学,最后一笔捐款捐给了耀华中学。耀华中学曾受到白方礼老人的资助,现在愿意再帮助老人家乡的孩子们,因为让白方礼小学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是老人一生的心愿。
纪念馆筹集资金的同时,白西骞在学校先建起了一间“白方礼纪念室”,展出收集到的与白方礼老人有关的物品,包括白方礼获得的荣誉证书,生前用过的衣物、水杯、手电筒、毛巾、收音机,受捐赠学生给白爷爷写的信,等等。目前,这里已成为沧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久前,网上传出“白方礼小学面临撤并”的消息,白西骞对媒体解释说,自己曾在博客里写了“改建白方礼小学和筹建白方礼纪念馆的最新设想”,引起了网友误解。他说:“白方礼小学不可能撤并,2007年县财政还投资10万元对校舍进行修缮。学校将一直保留下去,纪念室也不会拆,目前还在征集白方礼生前遗物,以丰富展品内容。”
神秘人士
在湖南大学建立白方礼助学金
白方礼去世后,社会各界为白方礼的助学精神所感动,中国扶贫基金会设立了“新长城·白方礼助学基金”,接受社会助学捐助,开展全国性的白方礼事迹宣传活动,他们还收藏了白方礼生前的那辆三轮车进行全国巡展,宣扬白方礼的助学精神。天津市委教卫工委、市教委、市红十字会等部门联合启动“白方礼博爱助学金”募捐活动,1个月内募集到来自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的捐款33万余元。
在白方礼的家乡,助学成了一种社会风尚。白方礼当年捐献的5000元,再加上后来捐的1500元,共6500元全部存到当地的信用社里,用利息来表彰白方礼小学品学兼优的孩子,直至今天,这笔“白方礼教育基金”仍发挥着作用。
在“白方礼教育基金”的感召下,沧县各界近年来捐资助教款项累计达到2100万元,先后成立了树柏教育基金、金新教育基金、冀春基金、薛官屯乡教育基金、刘家庙乡基金、徐吉庆基金,共筹集资金260余万元。
更可贵的是,白方礼的助学精神延续到全国各地,直到今天仍感动和影响着人们。这其中最感人的故事发生在湖南大学。一位神秘的北美校友出资设立了“白方礼励志助学金”,该助学金从2008年启动至今,这位校友每年都会捐款10万元,4年来资助了80名或身体有残疾,或身患重大疾病,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却能保持良好心态、乐观生活、刻苦学习的优秀学生。
据了解,这位湖南大学的神秘校友2007年在网上看到关于白方礼老人的报道,联想到自己上学时的经历,对白方礼老人非常钦佩,毅然决定在母校设立助学金,并将其命名为“白方礼励志助学金”。
湖南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赵震宇主任告诉记者:“以往在我们学校设立奖学金,不论以个人还是集体名义,都是实名实姓,唯有‘白方礼励志助学金’,连我们老师都不知道这位神秘校友到底是谁。”
据赵震宇介绍,校方只是通过长沙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联系,老者曾经透露,该校友曾是湖南大学的学生,他家境贫困、学习刻苦,上世纪80年代毕业后赴美深造,当时身上仅带了一百美元。他在美国拿到了两个硕士学位,如今已是某跨国公司的总裁。
“学校也很想知道这位校友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希望能有机会对他当面感谢,但那位老者表示,捐助方一再嘱托不愿透露自己是谁,只希望大家记住‘白方礼’的名字。每年10万元的慷慨捐助,对于家境贫困的受助学生来说,足以解燃眉之急,也是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困境、勇敢挑战自我的推动力。”
受捐助的学生、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周湘晖同学说,他将以获得“白方礼励志助学金”作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时刻激励自己,他建议湖南大学获得“白方礼励志助学金”的同学们联合起来,互相帮助,在工作以后回报社会,帮助在读的同学。“我们也要宣传‘白方礼励志助学金’的意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精神上感召学弟学妹,所有拿到助学金的同学们联合起来,会聚成一个感恩的团队,将白方礼的助学精神传递下去。”
另一位“白方礼励志助学金”的受益者,湖南大学外语学院的特困学生李丹华说:“现在我在社会的支持帮助下站起来了,以后我将帮助更多的人站起来。今天我是受助者,明天我将成为捐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