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群和赵无极的区别 吴大羽:赵无极、朱德群背后的大师

2017-10-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5月6日,"吴大羽文献展---被遗忘.被发现的星"在中国油画院陈列馆举行.这是吴大羽在国内的首个全面个展,展出吴大羽油画.蜡彩等原作100多

5月6日,“吴大羽文献展———被遗忘、被发现的星”在中国油画院陈列馆举行。这是吴大羽在国内的首个全面个展,展出吴大羽油画、蜡彩等原作100多件,以及吴大羽及其师友张聿光、布德尔、林风眠、林文铮、吕凤子、潘天寿、方干民,学生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数十位现代美术史上的风云人物的艺术文献。

留法时结会、办展轰动一时

吴大羽1903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家境殷实,吴大羽是家中第十子。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吴大羽祖父的学生,常到吴家学画。吴大羽耳濡目染,亦开始热心绘事。

15岁时,吴大羽赴沪向著名现代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张聿光学画,17岁进上海《申报》报馆任美术编辑,19岁即搭乘法国油轮去巴黎自费留学,因天资聪颖,很快考入巴黎美专,师从鲁热教授。

迈克尔·苏立文记录道,当年有一大批青年自费来到巴黎学习艺术,只有其中既有才华、又有财力的才能获得在巴黎美专上学的机会并拿到学位。在这些年轻人里,唐隽、刘既漂是吴大羽在国内认识的,到法后又结识林风眠、林文铮、李风白、李金发、曾以鲁、王代之等人。吴大羽因和林风眠、林文铮同住过郊外,又同住过一间房子,交情甚笃。

1927年,吴大羽、林风眠、李金发、刘既漂、王代之、林文铮等人在巴黎发起“霍普斯学会”,同年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徐悲鸿、林风眠、吴大羽、李金发、方君璧等都有“极优之作”参展,成为轰动法国的一件大事。

引领杭州艺专现代风气之先

“上世纪30年代这些老先生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五四’以后,大家都要走现代化道路,怎么富强,怎么学西方,怎么以夷制夷。这些文化人,家境都非常好,自己也很有学问,他们不为自己,而是为这个国家到西方去学习,回来是为了改造中国。”《吴大羽作品集》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周长江告诉南都记者。

1927年,吴大羽和林文铮、王代之等人共同归国,翌年受林风眠之邀,组织成立国立杭州艺专。杭州艺专是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开学的,贯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最早一批教员多是林风眠留法的同学,国画有潘天寿,西画有吴大羽、李风白、王悦之、蔡威廉(蔡元培之女),雕塑有李金发、刘开渠,林文铮教美术史。

但林风眠“引进西学、融合东西”的先进理念并没有使美术教育焕然一新,15岁进入杭州艺专的赵无极认为,除了吴大羽和林风眠本人的油画教学以外,学院的教学都“很平庸、很造作”。

吴冠中亦曾回忆,从技术,到艺术,到做人,吴大羽都是“杭州艺专的旗帜,杭州艺专则是介绍西方艺术的旗帜。”

现代主义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兴盛,是小范围也是昙花一现的。很快中日战争打响,杭州艺专师生迁往内地避难,在湖南沅陵与国立北平艺专合并为国立艺专。由于两校艺术理念不合,林风眠自动离职,吴大羽也随即被不欣赏先锋艺术的新任校长滕固划出了聘任教员的名列。

未料在国立杭州艺专深受、、等学生喜爱的吴大羽,此后的一生竟一直处于不被聘任,或受聘后无法赴任,乃至短暂聘用后又被解任的状态。

“吴大羽晚年的境况很糟糕。他自己经济不太宽裕。他的两个孩子在学校教书,靠微薄的工资养活两个老人。”说。1949年,吴大羽的岳父寿拜庾携家去台湾,吴大羽和夫人寿懿琳退掉了赴台的机票,决定留在大陆。和毅然去国的相比,吴大羽也许背负着过多的对家国的希冀与使命感。

遗作捐赠国美遭拒、最后落在台湾

“吴大羽归国后,潜心于中西方文化艺术的新探索,是中国新绘画的拓荒者,开启了中国油画抽象性艺术的新发展,是中国抽象油画的宗师,并影响至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在展览前言里写道。

可惜的是,吴大羽最早期的、留法回来的画,大部分在战乱里遗失。“文革”后又毁掉一大批。现在看到的作品是他1950年代‘靠边站’以后,在自己家的阁楼里画的。介绍,这批作品数量在1600-1800件之间。

1988年吴大羽去世后,吴大羽的遗孀寿懿琳,女儿吴崇力、儿子寿崇宁,一直担心着如何处理吴大羽留下的画作、文稿、信札和笔记。

在吴大羽刚过世不久,寿懿琳曾想把吴大羽的遗作捐赠给中国美院,因为吴大羽曾在中国美院的前身国立杭州艺专执教多年,当时任校长的感到很为难。是在苏联列宾学院受训的,与吴大羽可谓两个体系。“认为,美院的画家很多,为什么要收你的呢?但他恰恰忘了,吴大羽不是一般的画家。”觉得甚为遗憾。

后来吴大羽家属来到上海油雕院,那也是吴大羽曾履职的地方。可惜油雕院不重视收藏艺术品,仓库条件也很糟,捐赠之事只好作罢。

“这个时候,台湾的大未来林舍美术馆找上门来,要买吴大羽的作品。大未来林舍美术馆前期做过和,然后也想到老师是谁,追到了上海。第一次没有同意,第二次又去,家属感动了。”告诉南都记者。

【对话】

:中国讲求“似与不似”

南都:你个人怎么评价吴大羽的艺术?

:吴大羽作为一个美术家,我们只知道他的名字,也知道他的影响力。但是,要接触到他的作品,他的艺术成长、美术教育和他的思想以后,我们才真正地读懂他。

吴大羽先生的艺术,在我看来是一种抽象性语言的表现。在抽象语言背后,又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道义和审美的追求。这个追求,懂画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波折,落差也很大,他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引入者,培养出了、这样的学生。

抽象性的绘画是在绘画史的靠后一点发展起来的,那是纯抽象。但是吴大羽先生的抽象,让我们马上想起中国绘画理念里的意象,它与“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理念有其暗合。

真正伟大的具象作品,从古到今,其实里面都有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我们还经常说在具象写实绘画里的抽象性美感。每一个画家,比如委拉斯凯兹、达·芬奇、伦勃朗、塞尚、凡·高、德拉克诺瓦,看起来是具象的,实际上的绘画性语言都有抽象性美感。如果离开这个抽象性,单单是个“似”,那是不够的。中国画里面讲“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所以我个人感觉,抽象不是纯粹自由地可以在画布上随意画。抽象的背后形而上精神、情感和美感、节奏感都非常具体。抽象与具象,两种绘画是人类的两极,有纯抽象的,有具象的,还有中间状态,叫“似与不似之间”。写实对我们中国来说是一个补足,纯抽象也是一个补足,中国是走中间这一段的。

更感人的实际上是,艺术不是语言本身,不是形式本身,艺术实际是艺术家他的心灵、精神境界、品位品格,还有他表达时的真诚善良升华出来的无形美感。不是说他是抽象画家,我是具象画家,两派人打来打去。吴大羽先生和先生两个人也没有芥蒂的。

南都:你怎么看近年来国内画坛上兴起的抽象画风潮?

:抽象绘画显然在语言方式上有一点解放,更自由、更解放,好像它的表现空间更个人化。但其实抽象绘画更难画,它的品质高下的定位比具象绘画也更难。因为更自由就变得更容易,不受那么多捆绑和限制。歌德说过一句话:“限制方显出高手,克己才能使你自己伟大”。

孔子说“克己复礼”。抽象是表达上的自由,实际在内涵上要求更高。如果没有内涵,没有形而上的精神诉求,搞抽象肯定就是糊涂乱画,自己说了算,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内涵这个部分,来自于修养,来自于心灵,来自于他的境界追求,而不仅仅是释放和宣泄。

所以好的艺术会曲高和寡。孔子70岁以后说他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但还要“不逾矩”。中国绘画有三大类,抽象性的、具象性的、表现性的,其实这三个不能完全分开。表现性绘画的更加注意激情,抽象绘画更加注重形而上。如果离开抽象美感和形而上的精神情感价值,具象绘画也是一钱不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

“东方色彩大王”

戴浩石(Jean-PaulDesroches)是法国重要的批评家,他了解东方文化,但一直不明白、背后是哪个老师?后来,戴浩石将吴大羽的画拍回去拿给法国学术界的同仁看。大家都惊呆了,没有人想到是中国的。

“吴大羽先生1930年代在法国学习的时候,就被称为‘东方色彩大王’。如果找根源,西方的立体主义和野兽派认为蓝色和棕色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颜色。”说。另一种说法则是,吴大羽晚境蹇迫,他的学生曾从法国给他寄回来一大箱颜料,以蓝色居多,吴大羽最后一批画作批画作因此充盈着神秘、自由的“蓝调”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