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舞台在她心中---郭兰英一生淡泊名利!
1980年底,《北京晚报》发表了一条消息:郭兰英将举行告别舞台演出。读者看到这条消息,互相探询,充满不舍。原来,中国歌剧舞剧院准备举办“郭兰英歌剧片段晚会”。这个晚会,由郭兰英演出《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精彩片段。
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郭兰英前往中国音乐学院任教,而她却并没有离开“舞台”。是啊,郭兰英怎么舍得呢?而哪里不能是她的舞台呢?还有人记得,1981年夏天,郭兰英和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同志们从塘沽回天津,他们在塘沽火车站等车。
剧院的一位同志喊了一声郭兰英的名字,被在那里候车的旅客听见了。他们便围拢过来,请郭兰英唱一支歌,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唱完了《我的祖国》,唱《南泥湾》,又唱《绣金匾》,再唱……人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不过,经历过人生大风大浪的郭兰英,在晚年时显然也有新的感悟,她觉得必须让自己的技艺后继有人。1986年,郭兰英和丈夫万兆元卖掉全部家产,举家南迁广州番禺,在离市区14公里处的飞峨岭山冈上办起了郭兰英艺术学校
(原名: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专业学校),任校长。培养下一代成为她至今不渝的使命。
一生淡泊名利事
2001年,72岁的郭兰英做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主持人***问她,是否会像很多明星一样出书写自己,郭兰英回答得十分干脆:“我不会写的,敬爱的周总理都没有写——他是多么伟大的人啊,他老人家都没写,我一个小小的、党培养的文艺工作者,有什么权利写自己的人生?”这一段人生观的阐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其实,郭兰英一生都是淡泊名利之人。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中央电视台准备筹拍电视剧《郭兰英》作为献礼片,但导演找到郭兰英本人时,她起初怎么也不答应,死活不同意宣传她个人,最后还是被以“祖国”的名义说服。
作为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她的行止极少见诸报端,倒是有不少关于她的掌故在民间流传。比如她曾极认真地拒绝为一位现在颇有名气的年轻主持人签名;在一次大型晚会的后台,当着许多歌坛大腕的面拍桌子,因为在她看来,创作应该从后台就开始了,而身边这些嬉闹惯了的演员们太缺乏创作的严肃和对艺术的尊重她曾经为撞坏自己自行车的人赔钱 ……无数从别人口中听来的故事凑成了一个不完整的郭兰英,而郭兰英自己,却永远置身事外。
也许这就是这个耄耋老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