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楠云海 云南永善马楠山:牛羊群归“大集体” 群众走上致富路(续
马楠乡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中部的昭永公路线上。 地处金沙江横断山脉,全乡海拔大约2000米以上,人口18000多人,全乡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每年5月至9月阴雨连绵,云雾笼罩,气候主要以温带气候为主,常年雨水较多。该乡拥有草山18万余亩,天然牧草资源极其丰富,属国家半细毛羊发展基地。
近年来,马楠乡针对当地草场土地利用率低,绵羊抗风险能力弱,销售渠道对接不到位,半细羊毛生产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在永善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马楠乡党委乡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围绕养殖、种植、旅游三位一体的战略。从高原养殖产业入手,大胆改革传统农户零星饲养方式,将牛羊全部收编回“大集体”,走股份合作社规模发展路子。
2014年夏天,马楠乡党委政府积极调整扶贫思路,转换传统的畜牧业养殖结构,重新整合资源,积极引导农户组建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以草场、家畜入股、国家扶贫资金均分等政策,使千余少数民族群众成为股东社员。从而拉低贫富差距,实现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奔小康的愿望。
为确保养殖产业健康发展,合作社股权以草场股、管理层股、社员股等加入合作社。同时,乡项目办、畜牧兽医站等部门工作人员现场为该合作社社员办理了社员证、股权证,让社员无后顾之忧,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合作社。以后,养殖专业合作社将按社员的入股情况进行现金分红,保障了合作社社员的权益,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永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了解经营发展情况,并协调扶贫资金100万元,作为合作社互助扶持资金,用于草料、预备周转及解决社员子女入学等临时困难。截止目前,全乡绵羊总数已经从2014年9000余只飙升到18000余只,新增绵羊数量相当于过去5年发展的总数;畜圈集中改建8037平方米,是过去5年改建总数的4倍;养殖合作社拥有总资产近600万元,比入社前增加五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00元,比2014年增加20%。
为强化合作社财务监管工作,在乡政府设立合作社资金代管中心,各专业合作社财务资金交由乡代管中心进行管理。养殖专业合作社资金使用需经理事会商议后由理事长、监事长签字认可后方可支出。建立饲养员工资绩效机制,将饲养员工资与养殖绩效挂钩,养殖达标的给予相应奖励,不达标的扣减其工资。使其形成“利益链条”,有序开展各项工作,从而避免不劳多得的社会矛盾,实现资源共享,缩小贫富差距。
马楠乡党委书记鲁朝富介绍称,过去,发给群众资金扶贫,多数钱被群众用于打酒喝或赌博;于是政府改变了扶贫方式,直接从大户中买羊发放给小户放养,结果绵羊又被村民以低价卖给了大户或宰吃了,这就造成了政府年年扶贫,群众年年贫的窘迫现象。
当地党政领导在调研扶贫工作时发现,一家人2-3只羊也要一人来照顾,村民确实不划算。经相关部门多次会议协商后重新梳理问题,再次转变思路,成立合作社统一整合资源后规模化发展养殖。2015年全乡整合扶贫资金200余万元,都用于畜圈改造、草场改良和购买牛、羊,扩大了养殖规模。让民众的观念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实现自力更生的脱贫方式。
家住马楠乡高坎子41岁的吴树根是专业养殖合作社的收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高坎子社是马楠乡最大的绵羊合作社,2014年6月成立时,由86户社员入股组成,拥有资产80万元,绵羊800只,草山18000余亩。如今,高坎子合作社已拥有资产136万元,是入股时的1.7倍;绵羊1360只,是入股时的1.7倍;合作社股金每股从最初1000元增加到15000元,实现合作社在壮大的过程中持续性健康发展。
“自己入股前无牛羊,仅凭190亩草场入股,现可享受草原入股分红709元、扶贫资金股份分红6892元,合计实现分红7601元。现在他们的专业养殖合作社每组有7户人家构成,在200多亩的人工草场上管理着100多只羊,5年以后计划把羊群基本全部实现合作化。”吴树银提起成立养殖合作社前后经济收入的对比,他掩饰不住满脸喜悦的笑容,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详细的阐述了一遍。
马楠山上,屋子外面淡淡地乳白色雾纱轻绕的云海和棉花团似的羊群,屋内大家围坐火炉吃着鲜美原生态羊肉,共谈美好未来,现场气氛如同当地百姓看到美好的未来,热情高涨的脱贫致富计划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据鲁朝富介绍,全乡目前入社草山27510亩,入社绵羊近2万只,黄牛4000余只,合作社平均总资产已经达到600余万元,总股份1352股,平均每股500余元。共发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其中养牛专业合作社2个,半细毛羊养殖合作社4个,覆盖6个村30余个村民小组,共有入社群众336户4700余人,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大舞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