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赵本山商人面目 靠卖煤炭发家

2017-07-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除了是著名笑星.央视春晚小品王,赵本山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文化产业商人.不过,赵本山作为商人的另一面鲜为人知.有媒体曝光了赵本山的发家传奇,并且对刘老根大舞台的

除了是著名笑星、央视春晚小品王,赵本山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文化产业商人。不过,赵本山作为商人的另一面鲜为人知。有媒体曝光了赵本山的发家传奇,并且对刘老根大舞台的经营以及本山传媒来了一个全面深入调查。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赵本山的助理回忆说,赵本山1993年就开始做公司,但最初真正发财是从卖煤开始的。当时赵本山的公司主要做文化、广告、影视和煤炭,还没涉足二人转。文化和煤炭是最不相干的事情,但被赵本山巧妙地联系到一起。

通过煤炭买卖,赵本山积累了一定资金,本来也可以一如既往,继续在煤炭领域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他十分清楚,发展文化产业才是自己的事业,煤炭生意能够带给他的只是资金的原始积累和经商的经验积累。因此,他决定把做煤炭生意挣的钱投到文化公司。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本山和几个老板去二人转剧场看演出,几个老板都非常喜欢。赵本山一下子意识到,东北地区有数不清的二人转艺人,如果把这块资源开发出来,让他们走向全国,肯定挣钱。于是赵本山又把二人转纳入了自己的产业,并且利用每次上春晚的机会,为二人转大打广告。二人转出名了,于是有了刘老根大舞台。

刘老根大舞台位于沈阳市中街,演出场地能容纳近六百人。售票员李小姐介绍,剧场的票价是根据观众的承受能力确定的,最高一百元,最低二十元,许多人在倒票,而且天天都爆满。剧场之所以如此火爆,除了赵本山特别注重节目质量、时常翻新外,就是赵本山对企业的严格管理,从剧场成本、节目制作到演员收入,赵本山都严格算细账。

赵本山严格的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重视市场运作,加强票务管理,从不赠票。在沈阳,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市民,都一样平等买票。赵本山有很多朋友,但他会拒绝任何白看戏的朋友。实在躲不过的,他就自己掏钱买门票。

凭借春晚出名后,赵本山搞起影视剧来。2002年,当赵本山拿出第一部电视剧《刘老根》后,人们发现,虽然这部电视剧在艺术上有很多值得推敲之处,但它却能在东北之外的地区产生很大的反响。之后的《马大帅》也同样火爆。

赵本山的影视剧一般不用大腕明星,大多雇用东北本地的业余演员,赵本山说:我的原则就是用自己人。除了个别专业演员,其他都是非专业。非专业演员开始拍起戏来很难,但他们没有任何表演痕迹,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自然。然后,赵本山把这些非专业演员培养成明星,再回到他的舞台上去,去唱二人转、演小品。

赵本山曾经说过,希望能在沈阳建立一所艺术学院,用来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同时将传统的东北二人转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北京、沈阳不少学校得知赵本山要办艺术学校,立即闻风而来,争先恐后要求与赵本山合作,最后赵本山选择了辽宁大学,并成立了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学院为艺术类全日制本科,由辽宁大学提供宿舍、部分师资以及其他办学硬件,《刘老根》的部分演员就是从这里挑出来的。

赵本山现在还成立了本山传媒集团,以演出业为主、以影视制作业为依托、以艺术教育业为基础、以传媒广告业为窗口。其中,艺术教育业为其他产业输送了大量的艺术人才,成为集团产业链条的重要基础——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的优秀学生可以到刘老根大舞台接受观众的检阅,也可以在影视剧中担当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