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徐皓峰 小说原著作者徐皓峰避谈电影《道士下山》
凭借小说《道士下山》赢得"硬派武侠第一人"称号的徐皓峰,日前携新书《坐看重围》来沪。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汇集了他执导电影《师父》的感悟,是国内第一部关于电影武打设计的专著。尽管电影《道士下山》早已下线,但当拥有编剧、武术指导、导演、作家等多重身份的徐皓峰出现在媒体面前时,记者们还是不约而同地希望从这位原著作者口中,打探出对陈凯歌[微博]电影《道士下山》的评价。
但任凭记者怎么变着法子追问,他都明确表示不会回答这类问题。他解释说,按照影视圈的"行规",原著作者不方便去评价导演。
拒谈电影《道士下山》
对于多数人来说,认识徐皓峰是从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开始的,作为电影编剧,他成功地在第33届香港金像奖上获得了"最佳编剧"。然而其长篇小说《道士下山》 被陈凯歌改编为同名电影,他却没有参与编剧。
因此影片公映后引发的口水战,令各家媒体都希望从他嘴里听到评价,徐皓峰却不肯回答:"我不做任何评价,这是行规。原著作者不方便去评价导演。"心有不甘的记者们在询问了关于新书、武侠的问题后,兜兜转转再问徐皓峰,拍了三部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为何却没选择《道士下山》这个本子时?他回答说:"我自己不会拍《道士下山》,因为喜欢陈凯歌的《孩子王》。
"据悉,他自编自导的第三部电影《师父》将于今年12月上映,目前影片正在后期制作中。
谈及新书《坐看重围——电影
武打设计》,徐皓峰坦言,本书的写作缘于执导武打电影《师父》的感悟。在他看来,"电影的编剧,千万不能上了文学的当,许多经典名句放进电影里,就贬值了。"
从小耳濡目染形成独特风格
将武侠小说回归到武术本身,是徐皓峰小说的最大特征。他的小说以史实和拳理相成,描画奇人、奇情、奇事、奇技。
徐皓峰透露,这样的描写手法实际上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家族曾是晚清很有影响力的官宦世家,出过"锐勇巴图鲁"这样的顶级武将。他的二姥爷李仲轩曾是北京形意拳高手尚云祥的弟子,而尚云祥的师父李存义则是民国时期北方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中华武士会的创办人。
徐皓峰从小追随二姥爷并帮他整理形意拳的遗存与心法。谈到自己创作的初衷时他说:"我写武侠是因为自己采访过很多武术界和道学界的长老,经过长时间接触积累了一些资源才开始动笔。因为这些人给我讲到的一些拳理让我感觉需要用一种方式将其传承下去,希望它得以流传。
"在《道士下山》中他力图将武术从快意恩仇中解放出来,增添了许多过去武侠小说所忽略的具体武林掌故、练功细节,将民国史、武林秘事、修道奇谈融为一炉,在叙事中反映时代风韵和真正武者的风范。
电影拍不好就去当老师
谈及这些年武侠片的现状,徐皓峰指出,这二十年来是武侠电影的衰落期和转移期。他表示,他要把《师父》拍成一个正剧,"因为近几年中国电影最常见的东西见不到了,最常见的反而可以称为奇兵。所以这部电影的商业性是它的叙事形态和电影形态。同样是真实的武打,但是拍摄方法用正写,动作是靠挖掘形态本身出现魅力,因此,这个魅力跟港台不同。"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徐克、程小东[微博]们"发明"了威亚和替身、镜头剪接,这种发明让不会武功的演员显得武功很高,但这种方式使电影大于动作本身。徐皓峰打了个比喻,他觉得这类武打片像是明朝人用"双钩填墨"的技巧去伪造王羲之的书法,而他要拍的武侠片是刀刀刻在石头上,无法伪造的"魏碑"。
徐皓峰透露,《师父》 之后,他将再拍另一部武侠片《国士》,写的是民国南京武林大会的传奇故事。不过他坦言,拍电影不同于写小说,"风险很大,取决于团队合作,拍不好很难翻身。有不少大导演,在一部片子上栽了之后,好几年都翻不了身。"不过,徐皓峰却并不担心自己:"我有退路,电影拍不成,就去写小说,再不成,就去当老师。"(颖颖_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