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国简历 王定国资料照片简介

2017-1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定国(1913年--)女,四川省营山县人,中国共产党员,革命家谢觉哉的夫人.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是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王定国,女,19

王定国(1913年——)女,四川省营山县人,中国共产党员,革命家谢觉哉的夫人。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是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定国,女,1913年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谢觉哉夫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曾任中共营山妇女部部长、县苏维埃政府内务委员会主席。参加了长征,后参加西路军前进剧团。1937年后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管理科科长。1946年后,任延安市妇联主任、中央法制委员会党支部书记。

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是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王定国15岁被卖作童养媳,1933年参加红四方面军。1935年调到省委领导的新剧团(后改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工作,随剧团三过雪山草地。

1936年底随红西路军西征,在甘肃永昌地区被马步芳部队俘虏。在狱中展开对敌斗争和营救红军战俘工作,曾成功掩护红军女将领张琴秋。1937年秋逃离虎口,到达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同年9月与时任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的谢觉哉结婚。

上个世纪20年代末的四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定国家没有田地,没有房子。唯一的栖身之所,是一个借别人的一面山墙搭起的茅棚。妹妹活活饿死了,因为没钱安葬病逝的父亲,三岁半的二弟被卖掉,换回四块做棺材的木板和两升麻豌豆。

王定国不得不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还在六七岁的时候,她就到卖担担面的面食馆推磨挣钱。说是推磨,实际上是把磨上的横棍捆在肚子上,用整个身子推着磨盘转,同时也防止困倦了摔倒。因为推磨一般是在晚上,从天黑推到月照东墙。

父亲死后,15岁的王定国被送到一户姓李的人家当媳妇。嫁人、生子,这是绝大多数山里妹子的命运轨迹。而王定国不同,她幸运地认识了杨克明、张静波等一批地下党。那时,川东地下党来到营山秘密发动群众、组织农会。王定国的两个舅舅常常带一些朋友来王定国家里开会。那个简陋的家成了农会活动的秘密联络点,而负责放哨的王定国和母亲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们是好人。

舅舅的朋友中,“杨布客”是王定国最熟悉的一位。以卖布做掩护的地下党员杨克明给王定国讲了不少外面的新鲜事儿:山那边小孩子上学不要钱,重庆的女娃儿不包脚等等。这些事让王定国听起来心里发痒,恨不得跑出去看看。在杨克明的鼓励下,王定国剪了长发,放开了刚裹不久的双足,就这样王定国迈出了妇女解放的第一步。后来,舅舅和朋友们凑了40多块银元,终于结束了王定国和李家的婚姻关系。

1935年,为迎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合,部队决定扩大宣传队伍,爱唱爱跳的王定国被调到新剧团,主要负责服装、化妆等工作。歌剧、话剧、歌舞、双簧,剧团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成了鼓舞军心的武器。而王定国和她的战友们则比别人多走了一倍的长征路--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向前赶路;休息时,演员们又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

仓德山是他们翻越的第四座雪山,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翻过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那里山势高,空气稀薄,气候变幻无常。上山时,还是阳光灿烂;爬到半山就云涌雾罩,冷风袭人,细雨绵绵;爬到山顶时,浑身大汗被冷风一吹,双手僵直,几乎抓不住木棍,耳朵痛得如同刀割。

即使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王定国和剧团的战友们仍然不忘自己的职责。他们站在冰天雪地中当拉拉队,在行军的队伍中前后奔跑,唱红军战歌,鼓励战士们奋勇登山。

草地行军同样永生难忘。那已经是王定国第三次穿越草地了。第一次过草地时,由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红四方面军执意南下,南下作战失利后同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方面军一起再度北上。王定国并不明白如此艰苦的行军为什么会一次次重复。她知道的仅仅是不停地赶路,因为停下就可能意味着死亡。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在卓克基,两个方面军都在为过雪山做准备。一天,王定国和几个战友正在山坡下聊天,一位老同志走来说:“小同志,请你帮帮忙,要过雪山了,请帮我把两件单衣合起来装上羊毛,缝成一件羊毛衣。

”王定国答应缝好明天给他送去。老同志叫谢觉哉,就住这山坡上,是一方面军干部休养连的。第二天王定国去送衣服的时候,谢老远远地招呼她,接过羊毛衣说:“谢谢你,缝得很好。”告别时他还特地嘱咐他们要多准备一些辣椒,可以御寒。再次相逢,时任兰州“八办”党代表的谢老只想得起这个姑娘姓王,王定国对于这位长征中的最年长者倒是记得清清楚楚。

在兰州“八办”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朝夕相处中,王定国和谢觉哉结成了革命伴侣。从此,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老身边工作。比她年长30多岁的谢老,是爱人更是导师。与谢老的结合,王定国只说“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没有更多的细腻语言。

1971年6月15日,谢老与世长辞。按照胡耀邦“你最主要的任务是将谢老的遗著收集整理发表,这将是对党的重大贡献”的要求,王定国开始清理谢老留下的手稿、日记。

王定国深知那些资料的重要。谢老从14岁开始记日记,一直到晚年卧床不起,70多年很少间断。早期的日记大多遗失了,1919年以来所写的日记谢老精心保存着,有大革命时期的黄竹纸,也有延安时期自造的马兰纸。“文革”中,担心日记被抄,谢老和王定国思来想去,最后把日记严严实实地藏在了沙发里。

1969年的一天,被诬为“叛徒”的王定国结束40多天的囚禁生活回到家里,推开门,看到的是已经瘫痪几年的谢老躺在沙发上,寸步不离地守护着几十本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日记。

1978年开始的6年里,王定国先后整理、出版了《谢觉哉传》、《谢觉哉日记》、《谢觉哉诗集》、《谢觉哉文集》等近500万字。

王定国酷爱书画。客厅、书房和储藏室里,放满了几十年来创作的书画作品上千幅。她最爱画的是梅花。花瓣是画上去的,枝干则是用嘴巴吹出来的,“吹画”梅花栩栩如生。她最爱写的字是“红军万岁”。

实际上,王定国一天也没有正规上过学。第一次走进学校大门,是在70年前。1934年1月,王定国和区苏维埃政府的16名女同志被送到巴中苏维埃学校学习,要求学员能记住、能讲,最后要进行实习演讲才算通过考试。大多数人都不识字,只能用脑子硬记下来。考试的时候她向全班宣讲土地法,还得了第二名!

真正用“学文化”触动王定国的,是谢老。谢老就每天挤出时间教她识字、学文化。从无数平仄有致的诗句到自传《后乐先忧斯世事》的出版,从别有韵味的“王体”书法到一树一木皆可入景的水墨画,王定国几十年如一日的自学,让人看到坚持的力量。

夕阳未必逊晨曦。晚年的王定国是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她参与发起的“中国老年文物学会”,促成了《国家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她倡导成立的“山海关长城研究会”,组织有关电视台拍摄了许多专题电视片,促进了对长城的宣传、保护;她还积极投入挽救失足青少年的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1935年3月,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于塔山湾主渡口打响了强渡嘉陵江的战役,几万名红军分批乘船开始渡江。当时,王定国就在其中的一条船上。在国民党部队的层层拦截和48架敌机的狂轰滥炸下,王定国眼看着身边的很多战士还没有战斗就已经牺牲在江中。

强渡成功的红军在登岸后,歼敌1万余人,迅速推毁了国民党200余里的钢铁防线,吸引了几十万的国民党部队,为中央红军的胜利北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嘉陵战役是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的第一场战役,也是他们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经历的最大、最艰苦的一场战役。强渡嘉陵江后,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王定国没有想到一次战斗刚刚过去,接连不断的危险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那时的王定国只有24岁,她曾亲眼看着很多战友倒在自己的面前。绵延两万多里的路程上,危机重重,王定国感到比敌人的枪炮更可怕的是饥饿。很多红军战士被饿死在路上,饥饿也使王定国骨瘦如柴,当时她的体重还不到50斤,随时可能倒下。虽然这些危险和苦难让王定国记了一辈子,但是长征中也有很多令人感到快乐的事情。

长征开始后不久,王定国被调入红四方面军的前进剧社,负责剧社演出的道具和化妆。当时,剧社条件非常简陋,王定国想了很多办法应对。没有道具,她就到当地的老乡家去借些衣服和桌椅;没有化妆品,她就用墨汁做给文工团的同志画眉毛。就这样,剧社走到哪里,笑声和歌声就跟到哪里。

长征的队伍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你走在队伍中,可以看到走在前面不少战士的背上都写着字,而且每个人的字都不一样。在参加长征的战士中,不少人出身贫穷,没有机会读书。于是,在漫长的行军途中,聪明的红军战士才想出这种怪招。

王定国也不识字,于是,她一边行军,一边学文化。在长达一年多的行军途中,王定国竟然认了不少的字,这个收获非常出乎她的意料。一路上,同样出乎王定国意料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她遇到了毛主席,而且还帮了毛主席一个小忙。

毛主席也和大家一样,不骑马,徒步走路,一路上抽着战士们为他卷的树叶香烟,和战士们说笑着,毛主席的乐观也同样感染了王定国,让她更加坚信脚下的征途。

长征路上,王定国一直非常幸运,她挨过了饥饿,躲过了敌人的子弹,走过了随时可能吞噬人生命的草地。但是就在1936年,红四方面军翻越雪山的时候,王定国的身上被留下了永久性的创伤。他们要翻越的雪山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在雪山顶上,她的一根脚趾永远留在了那里。

作为一个年轻的女红军,王定国却没有为自己的这根脚趾掉一滴眼泪。乐观和坚强让王定国在艰苦的长征中坚持了下来。1936年10月王定国跟随队伍到达甘肃会宁,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她走完了长征,也走完了自己人生中最艰难、最难忘的一段路。

长征给了王定国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力量。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王定国还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25岁,敌人的弹片击断了她的腿骨;72岁,一起意外车祸使她脊椎受伤;75岁,癌症切除手术在她身上留下30多厘米的疤痕,但是,老人依然乐观、坚强。也就是从70多岁开始,王定国开始练习书法和绘画。现在,她的家里随处可见她的书画作品,而其中大部分都和长征有关。

12月5日,剧团奉命慰问从古浪突围出来的红9军,不料与马步芳部队遭遇。剧团战士们抢占了一个3层楼高的土围子,苦战一天后弹尽粮绝,剧团负责人大部分牺牲,余下30多人被俘。误以为占领红9军军部的敌人发现抓住的多是孩子和妇女后,大骂上当。

幸运的是,疯狂屠杀、活埋红军战俘的马步芳认为“剧团有用,留着不杀”,强迫红军战士为他们唱歌跳舞,并且提出扩大剧团。王定国和战友们便趁机将一些没有暴露身份的红军女干部掩护进剧团。张琴秋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张琴秋颇有传奇色彩,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女党员,留学莫斯科5年回国后,先后成为红军中唯一的方面军女政治部主任、唯一的女师长,解放后又是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

王定国第一次见到张琴秋,是在营山苏维埃政府工作的时候。那时,被张国焘撤掉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职务的张琴秋,被派到红江县担任县委书记。她平日穿件双排扣的列宁装,齐耳短发,扎着皮带,看上去很苗条。听人说,她文武双全,留过学,会几门外语,会唱《马赛曲》,简直就是大家心中的偶像。

西征中,张琴秋任西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是敌人悬赏1000大洋捉拿的红军将领。被俘后,她化名苟秀英,装成烧火做饭的炊事员。得知这个情况后,王定国同战友们商量,以剧团都是小孩不会做饭为名,提出让“苟秀英”来剧团当炊事员。敌人没有发现破绽,张琴秋顺利来到剧团掩护了身份,躲过一劫。后来,由于叛徒告密,张琴秋被押送到南京,在周恩来营救下才返回延安。王定国把张琴秋称为“没有授衔的将军”。

西安事变后,王定国在地下党的营救下重回部队,随即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参加营救失散战友的工作,共救出2000多人。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喜迎北京奥运会的大喜日子里,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百岁革命老人,八十年革命历程,翰墨丹青抒豪情,皴染人生放异彩——老红军王定国书画展新闻发布会暨《王定国书画集》首发式”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千人厅)五月三日隆重举行。

70岁时,她开始练书法、写诗歌、习绘画,已创作诗歌478首,书法绘画作品530余幅。王老的这些作品,既是对她革命足迹的记录,又是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更是对新时代的歌唱。《记腊子口》、《八年抗战忆延安》、《红军西进歌》等书法作品,用老人家独创的“王体”笔墨,展示了她壮怀激烈的革命情怀。绘画作品《强渡嘉陵江》中,江水滔滔,硝烟弥漫,渡船之上,红军勇猛直前。

在《雄鸡一唱天下白》、《红军不怕远征难》等作品中,老人家情注笔端,那种对红军、对长征的深情礼赞,一览无遗地展现在偌大的宣纸上,令观者禁不住迸发出感情共鸣的火花。老人家对书画的悟性极高,加之她亲历长征,因此,她的长征情结,能淋漓尽致地宣泄于她的作品之中,感动着她自己,也感染着每一个走近她的人。

《长城颂》可谓是老人家把追忆红军和赞美山河完美结合的一次感情升华下的好作品。整幅画面壮观大气,长城雄姿描绘生动,笔墨恰到好处,情感真挚朴实。《巴山蜀水》则形象的再现了老人家童年的记忆,青山下绿树旺,溪流中蛙声鸣,巴山蜀水好美景,祖国处处欣向荣。

少举红缨投红军,老学丹青写丹心。王老的书画作品,在给大家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使大家在赏画中自觉接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和教育。举办王定国书画展和《王定国书画集》的出版发行,能更好的启迪后人,爱党爱国爱事业,争做红军传人,为建设和谐社会多做
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