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和诗人李小龙
7月20日是李小龙逝世40周年纪念日,他逝世前六个月写下的遗作《生活的艺术家》,最近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和后浪出版公司引进国内。这本书颠覆了以往大众对李小龙“武术明星”的认识,展现了这位功夫之王的另一面:出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诗人、艺术家、演员、社会学家和灵魂的探求者。
《生活的艺术家》由李小龙研究者约翰·里特整理,他是被李小龙遗产机构唯一授权可以使用阅读所有李小龙的私人信件、草图以及读书笔记的人。与市面上诸多关于李小龙的书籍相比,该书让李小龙自己说话,几乎收录了李小龙生前全部文稿,包括多篇散文、诗歌、随笔及书信,力图为读者还原一个完整的李小龙。
我们都误读了他
作为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赤手空拳在好莱坞打出一片天地,征服了全球各地亿万影迷。作为一介武者,李小龙打遍天下无敌手,让“功夫(Kung Fu)”一词首次被写入英文词典中。他年仅33岁的人生是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
“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也是我对李小龙重新认识的过程。”《生活的艺术家》的译者刘军平告诉记者,以往“我们在荧屏上所看到的李小龙通常是一个威风凛凛的搏击高手,他的勇猛、技艺使所有对手不寒而栗。李小龙的出现不仅使所有的海外华人一雪‘东亚病夫’之耻,而且赢得了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敬意。这是我很久以前观看《猛龙过江》时留下的深刻印象。”
当出版社的编辑找到刘军平翻译此书时,他最初的感觉是,对于从事纯文学翻译的人来说,翻译一本武术名家的书似乎与他的兴趣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错了。我犯了一般人容易犯的教条主义的错误——把李小龙仅仅当成了一名武术高手。
”《生活的艺术家》告诉了他李小龙鲜为人知的一面,“他不仅是诗人、哲人、演员、导演、作家、舞蹈编导,而且还是温情的丈夫、值得信赖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他将中国哲学思想与中国武术融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和生活理念。”刘军平说。
西方人把他当哲学家
“很少有人知道,李小龙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学的是哲学专业,他是苏格拉底、笛卡尔的追随者,更深谙东方道家思想的精髓。”在刘军平看来,这一点在他的武学思想中有很明确的体现。
从李小龙的笔记中,刘军平发现,李小龙对刚柔、动静、无为、 无心等中国哲学思想的理解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他反复用小草与大树面临飓风袭击时,前者由于柔顺而生存下来,后者由于过分的‘刚直’而折腰的例子来说明,武术中的寂静、平和是维持精神均衡的超自然力量,老子的‘万物之至柔’的水不仅是智慧的象征,也是心灵宁静和精神澄澈的象征。”
因此,虽然李小龙的功夫看起来又快又狠、充满力量,他却认为功夫的最高境界是要“像水一样柔软”:水看似“柔弱”,却具有能穿透岩石的伟力。“没有人能够刺破或打破水,因为你永远无法征服一个不作出抵抗的东西。”李小龙在笔记中这么说。
事实上,西方人更早认识到李小龙的思想价值。评论家梁文道曾在他主持的《开卷八分钟》节目中提到,“西方人已经把李小龙抬到一个哲学家的地步了。”书中,李小龙对“截拳道”的描述更有趣法,跟哲学也很有关系,他说,截拳道是个发现自我无知的过程。“这个说话简直有点像苏格拉底了。正因为李小龙这种对武术非常玄妙但又非常具有实战性的理解,使得他在很多西方人心目中上升为一个有思想的、神奇的艺术家。”
习武和演员只是“角色”
这本书几乎收录了李小龙生前全部文稿,有的甚至是他的诗,有的是他读大学的时候交的作业。编辑它,编选它,使得它稍具整体感觉的,是一个“李小龙迷”、国际上非常有名的李小龙专家,叫做约翰·里特。他目前是美国李小龙教育基金会的主席,曾创作和撰写了大量有关李小龙的书籍和文章。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他征得李小龙家人的同意,使用李小龙生前撰写的笔记、手稿和阅读评注,从而使本书更具有权威性。
约翰·里特回忆说,“大约在逝世前六个月,李小龙开始坐下来,着手写下他的人生阅历和体会,文章的标题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它涵盖了李小龙对生命各个阶段的理解。在拍摄《龙争虎斗》和构思《死亡游戏》的几个星期中,尽管他十分忙碌,也还是挤出时间回到这些文章上。
灵感一来的话,他就随手记下笔记——有些是在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摄影棚里写的,有些是在他在故乡九龙塘学习时写的,也有些是他到餐馆吃午饭或晚饭时写的。他写下了这篇文章之后,曾八易其稿,每次的改稿都比前一稿详细。”
谈到书名为何叫做“生活的艺术家”,约翰·里特说,李小龙在文稿中明确表达了他的人生追求:“习武是我的个人选择,演员是我的职业。虽然我在生活中主要扮演的是这两个角色,但我最希望的是能实现自我,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约翰·里特认为,李小龙所说的“生活的艺术家”,是指一个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精神上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