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抗日战场的中国百战将军:薛岳传(三)
二、求学军校,少年意气 却说薛岳离开九峰后,步行到乐昌县城,然后再乘下行船来到广州。如此辗转,到广州时,共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从冰天雪地的粤北,来到繁花似锦的羊城,薛岳处处感到新鲜好奇。 窗外,不知道什么时候飘起了雨,轻如鸿毛的雨,细细地从天而降,稀稀地随风飘舞。
###的雨中,一棵大树傲然而立,###的主干四周枝丫斜插蓝天,橙红的花在枝条绽开。那种不屈的姿势,粗犷而又热烈的渲染,令人为之倾倒。
薛岳从未见过花开得如此热烈奔放像火一样的树,好奇地问扶堪坤,这是什么树? 扶堪坤告诉他,这叫木棉树。木棉树属于速生、强阳###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木棉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艳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
最早称木棉为“英雄”的是诗人陈恭尹,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扶堪坤把话题一转,我们做人也应该像木棉树一样,要学会把握春光,该燃烧时就要尽情地燃烧,知道吗? 薛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华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近代以来,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探索救亡兴国之路,做着不懈的努力。到了孙中山,更是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吸引了一大批进步青年。
他们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奋勇斗争。 薛岳年纪尚小,又生活在粤北边远山区,自然还不了解自己正处在风云际会的变革年代。好在他在县城新式学堂上过学,那里的老师有不少进步青年,给他们讲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事,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思想的启蒙。这让薛岳朦朦胧胧地感到自己也应该像说书中的岳飞那样,学一身本事,长大了好精忠报国。第一章莽莽九峰,“老虎仔”出山(6)
到广州的第二天,扶堪坤便带着薛岳四处看看。当时的广州虽然只是现在的越秀区这么大,但由于拆了城墙,仍显得宽阔、热闹,特别是西关的富裕、十三行的繁华,都给薛岳留下深刻的印象。 扶堪坤是有改良思想的青年军官,知道薛岳是个有志向的孩子,如果能好好培养,自然会有腾飞之日。
他把薛岳安顿下来后,找了些资料给薛岳看,为入学考试做些准备。 广东陆军小学堂并没有建在闹市,而是设在地处珠江咽喉之处的长洲岛。这里四面环水,远离市区,岛上筑有多处炮台,与隔江相对的鱼珠炮台、侧面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是守卫广州的第二道门户。
广东陆军小学堂设总办、监督、提调和教官、队官,加上文员、勤杂人员共100人,招收15至18岁的高小毕业生或初中一年级学生,授以基本的军事科学,修业期三年,毕业后再升陆军中学堂。1905年,开始招收第一期学生80名,有邓演存、胡铭藻等;1906年招收第二期学生约100名,有蒋光鼐、李章达、陈铭枢、李朗如等。
由此可见,薛岳属于第二期插班生,是年龄最小的学生。 陆小既然是军事学校,过的自然是准军营式生活,紧张而严格。早起晚睡,出操上课等,都有严格规定;动作准确而敏捷,稍有不慎,就要接受警告或立正、禁闭和不许外出等处罚。
学生每天都要坚持术科训练,初期训练包括徒手与持枪的制式教练,逐渐到班、排、连的密集队伍教练。此外还有器械体操和劈刺等课目。 长洲岛上椰树郁郁葱葱,山峦此起彼伏,江水拍崖,海鸥成群,确是一个兴学讲武,培养人才的好地方。
薛岳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他从小喜欢弄枪舞棍,曾向大人学习过一点拳脚功夫,加之向往军事,虽然个子不高,身体却非常健壮,锻炼又勤,成绩突出,深受教官的喜爱。 这所学校不收学杂费,还供食宿,解决了薛岳的后顾之忧;在学校,他很快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激扬文字,谈论时政,课余时间经常聚在一起打球、玩耍,谈起话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在班里,薛岳虽然年龄最小,个子也最矮,其他同学大都比他大三至五岁,但他有着决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格。 一次在操场上,一个高个子同学笑他乳臭未干,怎么会跑来军校学习,还不如回家去吃奶。薛岳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也不多说话,要与他比摔跤。
高个子笑着说:“比就比,我还怕你吗?” 两人来到操场,众同学围上来看热闹。高个子趁薛岳未注意,一把抓起薛岳,高高举起,“叭”地把薛岳重重地摔在地上,还美其名曰:“这叫先发制人。” 正当他洋洋得意时,薛岳一个驴打滚从地上跃起,“嗷”的一声,向那个高个子扑过去,头猛地一顶,把高个子顶了个四脚朝天,半天也没有爬起,惹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第一章莽莽九峰,“老虎仔”出山(7)
高个子这才领略到这个“老虎仔”的厉害,再也不敢随便欺负薛岳了。后来,两人还成了好同学。 当时,中国同盟会的革命党人正想把广州打造为革命的基地,认为军事学校是培养革命人才,播撒革命种子的地方,便秘密派人打进来从事革命工作。
每次招生,由同盟会选择一批有关人士的子弟通过陆军小学内部工作人员帮助吸收入学。对新学员中成绩突出,有革命志向的优秀青年也作为革命人才加以定向培养,以积聚革命力量。监督赵声和学堂长邓铿便是渗入这所学校从事秘密活动的中国同盟会会员。
邓铿,字仲元,1886年1月31日生于广东梅县丙村,广东将弁学堂第四期毕业,早年参加同盟会,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将才。薛岳有幸经常听邓铿讲课,为他的革命胆略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非凡的组织能力所折服。 邓铿也注意到这个叫“老虎仔”的小同学,有意识地培养他,经常请他参加一些宣传活动。
薛岳虽然不是同盟会员,但利用年龄较小的优势,经常帮助同盟会传阅秘密文件和进步刊物,到广州新军驻地送信联络,俨然像个小同盟会员。
两年军校的生活飞一般过去,1909年12月,薛岳陆小毕业,然而不知何因,他并没有像其他一些毕业生那样升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而是留在广州,参加同盟会的一些活动,得到同盟会领导人朱执信、邓铿的赏识,并于1910年被吸收为同盟会会员。所以,薛岳年龄不大,参加同盟会的资历却不短。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薛岳原想参军,随广东北伐军向苏皖挺进,但由于年龄尚小未能如愿。
然而,这次北伐并没成功。孙中山放弃了组织起义军北伐的革命路线,选择了举行南北议和,终于以袁世凯篡权而宣告辛亥革命的失败。 广东北伐军撤回广州那天,薛岳深感悲愤和怅惘。 1913年,孙中山发动###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薛岳精神振奋,积极投入北伐的准备工作。
由于炮兵叛变,反袁北伐军未及行动而告解散。各地反袁起义亦接连失利,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就以失败而告终。 通过广州起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薛岳认识到没有强大的革命军队是革命屡屡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决心继续在军事上深造,俾学有所成,为国效力。1914年秋,18岁的薛岳考入了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 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是全国四所陆军中级学校之一。与薛岳一起到这所军校学习的有不少是来自广东的同学,其中有张发奎、叶挺、邓演达等,他们后来都成为粤军中的将才。
在这些同学中,薛岳与张发奎的友谊最深。他们都是韶关老乡,又是同年生,薛岳只比张发奎小几个月。他俩在陆军小学堂虽然不是同届学生,但早在广州时就已认识,彼此###格、爱好相投,两人走在一起打打闹闹的,有说不完的话。后来,爱读书的叶挺也经常来找他俩玩,并买来当时最时尚的《新青年》杂志,
第一章莽莽九峰,“老虎仔”出山(8)
1916年12月,薛岳在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次年春,他与叶挺、邓演达、黄琪翔等一起升入保定陆军学校。张发奎却因故未能与他一起同上保定军校,薛岳为之感到遗憾。(这个写错了,张发奎其实也去的,与叶挺同时分配在工兵科,只是后来打架被开除了,)其实叶挺,薛岳,张发奎三人都是同时开除的!
三、北上保定,百炼成钢
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自1902年起,保定先后开办了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以及陆军预备大学堂。1912 年 2月,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把陆军预备大学堂迁北京,改称陆军大学。
为培养北洋初级军官,遂在保定速成学堂和预备大学堂的基础上,又开办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的冬天是寒冷的。但透彻的寒冷并没有挡住当时许多胸怀宏图抱负的青年对北方这座城市追随的步伐。
建在保定的军事学堂影响了多少心灵,成了多少青年的向往之地?作为保定军校的第六期学生,薛岳满怀希望地跨入这个校园。在广东来的学生中,叶挺、邓演达、李振球学习工兵科,黄琪翔等进入炮兵科,薛岳则与余汉谋、李汉魂等进入步兵科。 保定军校从组织机构、教学骨干、教育体制到教育理论等方面都仿效德、日等国家的军校,首次改变了清末各军事学堂的取官制度,设有校长、教育长、副官等。
薛岳进校后才知道,在教育体制上,保定军校形成了一套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新式完善的军事教育体制。学生一般须接受从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到陆军军官学校的三级正规教育,尔后才到部队见习,从而受到严格、系统的军事训练。
其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是当时中国第一流的, 不仅早期的武备学堂、速成学堂所不具备, 就是初期的黄埔军校在这方面也不及。 虽然来到新的学习环境,薛岳仍然保持“老虎仔”那股子韧劲、猛劲,除学好规定的课程外,继续坚持不懈地阅读各种社会科学的书刊,追求进步。
同时,他保持着农村孩子的俭朴品格,喜欢参加各种劳动,自己的衣服鞋袜破了,自己缝补。为此,有的人讪笑他寒酸,不像个真正的预备军官。薛岳对此只报以淡然一笑,根本不放在心上。这种勤俭朴素的作风一直保持到他当将军。 薛岳最喜欢上的一门课是战术作业。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先由教官讲授基本原理后,由教官出题,假设一种敌情,让学生们根据所学原理,用军用符号在地图上标明敌我态势,绘制成图,由教官审评。
假设敌情从一个连,逐增到一个营、一个团、一个旅,并由单纯的步兵增至骑兵、工兵、炮兵, 成为混成部队 ,最后到一个师的兵力。还要定期到野外进行模拟战术演习,巩固学习成果。后来,薛岳任司令长官时,仍十分重视地图作业。 保定学校这所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军事学堂共办了九期,培养出6000余名军事领导人才,仅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500余人,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的摇篮”。
薛岳所在的军校六期,风云际会,人才济济,同学当中,叶挺、顾祝同、邓演达、黄琪翔、余汉谋、赵博生、郝梦龄、吴奇伟、何柱国、黄镇球、上官云相、韩德勤等人,在中国近现代史均曾惊鸿闪影、大名鼎鼎。应该说,在保定的三年学习中,薛岳在知识积累和思想成熟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为其成为一代名将打下了结实基础。
然而,薛岳并没有拿到毕业证就离开学校,他算是肄业生。这是为什么呢? 当年毕业生的出路,不外乎两个:一是到各省军阀处任职,二是南下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
由于北洋政府日益失却民心,薛岳眼看着军校毕业后就要到北洋军队实习,心中十分不愿意,渴望早日回到南方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工作。 1918年12月,一个暖洋洋的冬日。孙中山的特使秘密来到军校,暗中召集薛岳等粤籍学生开会,并告诉他们一个好消息。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控制了北洋政府。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非常大元帅,积极推动北伐北洋军阀的护法战争。
恰在这时,广东省***朱庆澜受到军阀的排挤决定辞职。他将所辖警卫军20个营改编为***亲军,交给大元帅府管辖。这样,中山先生开始有了自己的军队,正在招兵买马,希望有作为的年轻学子们加入这支革命队伍。 薛岳等人一听,群情振奋,立即决定随特使南下,到粤东参加革命军。
考察薛岳的求学之路很有意思,他不到七岁便在私塾学习,不满两年,便到乐昌新式小学堂求学;高小尚未毕业,又于1907年到黄埔陆小学习;陆小毕业后间断了几年才继者续到武汉陆军学校学习;如今,保定军校尚差半年就可拿到毕业证,他又毅然放弃。
不少同学都为之感到可惜,劝他毕业后再说。薛岳豪气地说,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报效国家,而不是为了那一纸文凭。现在,正是中山先生用人之际,我哪有心思在这里苦等?各位同学,我先去探路,明年春,咱们在漳州见!(这些就是为尊讳了,开除就写开除,说明年轻人有火气)。 辽阔的华北大地无法留住薛岳对南方的热烈向往,他毅然上路了。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