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予豫剧兰力 河南豫剧八大红脸王

2018-04-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也可以扬长避短,比如陈素真大师虽然后期嗓子不好,但其充分利用自己的艺术功底,更加重注身段表演,虽嗓子不能引人入胜但其绝佳的身段却弥补嗓子的不

也可以扬长避短,比如陈素真大师虽然后期嗓子不好,但其充分利用自己的艺术功底,更加重注身段表演,虽嗓子不能引人入胜但其绝佳的身段却弥补嗓子的不足,这说明好的演员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优势。而如王慧虽其嗓子还可以,但却不会用嗓子,一味的吼唱,就谈不上美感了。

好的演员也会主动融入剧情,而不是等着导演让干啥就干啥,要动脑子多用心,怎样表演才更符合剧情,更符合观众审美观,这才是演员应该重点琢磨的。比如宋桂玲大师把《香囊记》修改成《抬花轿》还增加了坐轿一折,把本不是主角的周凤莲演成了主角,还把坐轿一折唱遍神州大地,红遍了大江南北,这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宋大师深入剧情,她不仅仅是演员的角色,而是导演兼演员,把古代嫁女和观众的审美结合,再加上自己的出色演出自然深受观众喜爱了。

优秀的演员就是演小角色照样会有抢戏的效果,比如名丑高兴旺,不让其演主要角色,他就演了一个小角色,且就说了一句台词,台下就掌声如雷。优秀的演员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好人品才能出好戏,其次要怀着对豫剧艺术的敬仰和热爱,精益求精,对豫剧的态度很重要,其三是苦练基本功,学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特色,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

优秀的演员是保障经典豫剧的基石。

六、合适的观众群

观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演戏为了什么?说到底是演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的演出就是戏曲灭亡的进行曲。所谓合适的观众就是喜欢看豫剧的观众。比如拿美国的戏剧让国人看,语言都不通何来兴趣,怎能看懂?当然有人会说要是美国的戏剧来演出不见得观众少吧,观众还可能是人山人海啊,不错确实是有这种可能,而且这种可能性还很大,那是不是说这就是找到了合适的观众了,我的回答是“非也”,虽然观众可能很多,但大部分却不是冲戏剧的内容和兴趣去的,更大一部分在于好奇,图个热闹罢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懂的呢?同样我们的豫剧有的名家大肆鼓吹豫剧去海外演出很成功,说什么都把老外感动了,说的我都快感动的一塌糊涂了,我是真心不知道老外是怎么感动的,像他们鼓吹的戏连我们豫剧迷都不一定感动的了,我不是反对豫剧去海外演出,因为海外演出也是扩大豫剧领地的好事啊。

而我的观点是豫剧首先要找准自己适合的观众群,先巩固满足适合的观众群,这一片豫剧领地真的是饱和了需要扩充领域了,这时候才是演给不适合观众的最佳时机。

而现在是豫剧大本营自身都不能满足适合观众的需求,内部危机重重,不想办法巩固自己固有领地,去大肆宣传说什么海外很欢迎豫剧啥的,这明显是拉虎皮做大旗,让人听起来豫剧发展很好啊,但真实情况确实非常糟糕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看看全国有多少剧种就明白了,大剧种如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昆曲;小剧种更是不计其数,各剧种各占一方,也交叉占领地,这是观众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各个剧种各有各的魅力,也各有各的特定群体,喜欢一个剧种是有条件的,首先是语言关,方言或多或少的都体现在了地方剧种中,方言可以说是一大障碍,比如让我听越剧不看字幕我是听不懂的,就更难以谈上喜欢了;其次是自小受啥样戏曲氛围的熏陶了对观众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你让一个长期听惯了京剧的来听豫剧,可能就会不习惯了,也很难喜欢豫剧,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例外。

七、不断的打磨演出

一部经典豫剧的炼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其经典也不是演出一场就能说明的,只有经得住舞台的长期检验才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