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江:我要的是一番事业(图)

2017-09-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30年前,王廷江只是一个靠拉地排车养家的沂蒙汉子,如今,他已是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董事长.这期间,无论是角色还是理念,在他身上都发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

30年前,王廷江只是一个靠拉地排车养家的沂蒙汉子,如今,他已是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董事长。这期间,无论是角色还是理念,在他身上都发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转变。

“其实啊,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11月19日,王廷江坐在记者面前,谈起这些年来的经历时说。

当年捐厂是为了把企业干大

“个体企业当时的路子还是窄,要想发展得更快更大,转成集体企业是个好路子。如果是为了钱的话,那时候就可以收手不干了,更不会把厂子白白交给集体了。”王廷江说。

1989年9月29日,王廷江在临沂市罗庄镇沈泉庄村的村民大会上,宣布把价值600万元资产的白瓷厂捐给村集体。这一举动随即轰动全国。

1989年的沈泉庄村,外债13万元,村集体账户上的流动资金为426元,1600口人,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村里还有13个找不到媳妇的光棍汉。“当时我们村里穷得叮当响,要是有人能到镇里的企业中当个工人,就像中了状元一样。我家里兄弟姐妹多,从小就受穷要饭,长大了就想着能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王廷江说,“等我有一定基础了,吃住都不愁了,我就想着做点贡献,想让老少爷们儿也一起过上好日子。”

非常之举往往遭受冷热两极化的境遇:鲜花与掌声、非议与讥讽常常是并存的。1996年,有来自日本的媒体采访王廷江,暗示性地问他:你捐厂是不是被强迫的?王廷江回答:“我认准的事,谁也拦不住;我不干的事,谁也强迫不了。”

多年后,王廷江面对记者,还是一样的回答:“如果是为了钱的话,我当时把钱一存,光利息也够我花一辈子的了。”

“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作为一个男人,我所要的是一番事业。”他接着说。

说起当年捐厂的具体经过,王廷江笑着说可以给记者一个“独家消息”。王廷江说,当时虽然国家鼓励、支持个体经济的发展,办个体企业也很赚钱,但由于人们的观念还跟不上,个体企业的发展环境还是比集体企业差很多,总是觉得有些束手束脚。当地工商、税务等部门三天两头地来检查,甚至用电都受到限制。

思前想后,他最终决定把企业捐给村集体,让个体厂子变成集体企业。“我就想着把企业干大,真正地想干番事业。而个体企业当时的路子还是窄,要想发展得更快更大,转成集体企业是个好路子。如果是为了钱的话,那时候就可以收手不干了,更不会把厂子白白交给集体了。”王廷江说。

从此,王廷江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其声誉与影响不断攀升。2000年11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来到了沈泉庄村,一见面,就对王廷江说:“你了不得,你是全国名人。”王廷江笑着应声说道:“您更了不起,您是世界名人。”这个小小的玩笑逗乐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历史剧是最好的企业教材”

“他要求下面企业的负责人集体看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让我专门负责点名。看完后,必须认真结合工作先写出观后感。”华盛江泉集团宣传部部长郑宪峰说。

回顾企业的发展历史,王廷江自己的总结是“由小到大,由土到洋”。

“上世纪80年代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虽是低水平,但却好赚钱。那是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企业还比较少,用得多产得少,当然就赚钱了。可后来慢慢就不行了,企业越来越多,要是还停在老水平上就会被淘汰掉。”王廷江说,企业要想发展下去,必须要上新项目、上新设备,“反正是要一流的,多花钱不怕,只要能领先。另外,还要用有本事的人,要信得过专家,还有就是,要按公司法来办事,这样企业才能长久。”

王廷江本人的理念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的转变,作为企业负责人,这种提升必然走在企业发展步伐之前。事实上,这种提升的取得离不开个人体悟。

由于小时候家里穷,王廷江一共也就上了几天的学,至今识字也不多,但他却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显示出独到的理解。1995年,王廷江要求所有下属企业的负责人集体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看完后必须结合工作写自己的观后感;1997年,设立专门的思想大讨论周,就企业的发展在集团内部开展讨论;2006年,集团下属企业负责人集中看电视剧《康熙王朝》。

“他要求下面企业的负责人集体看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让我专门负责点名。看完后,必须认真结合工作写出观后感。”华盛江泉集团宣传部部长郑宪峰说。

王廷江告诉记者,《三国演义》、《康熙王朝》、《武则天》都是他爱看的。“我喜欢看历史剧,能学到东西,这和你们读书是一个道理。我让集团下属企业的负责人集中看历史剧,我觉着这些历史剧就是最好的企业教材。”王廷江说。每当乘飞机出国,他都要提前买几套历史剧的光盘,“平时没时间看,就借着在飞机上的时间给看了”。

“我要留下一个干净的沈泉庄”

不给后人留下负担,也不能给后人制造负担,王廷江所谓的“干净”,不仅仅指的是财务,也包括环境。

2008年9月1日,全国企业500强排名新闻发布会在银川举行,华盛江泉集团在全国排名第342位,在全省企业实力排名中,则名列第34位。至今,“华盛江泉集团”已连续7年跨入全国500强企业之列。沈泉庄当之无愧地列入全国经济名村行列。

“我们集团83%的股份是属于村集体的,每年都要拿出相当的利润作为村里的公共积累。这是我们村发展的后盾,含糊不得。原来我估计,今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们村收入15亿元应该是有把握的。我们的股票卖到20来亿也是没问题的,这样我们企业20多亿的贷款就还完了,可没想到发生了经济危机。”王廷江说,他一定要带着企业闯过难关,把企业的银行贷款全还干净,“我一定要留下一个干净的沈泉庄,不能把贷款留给别人。”

不给后人留下负担,也不能给后人制造负担,王廷江所谓的“干净”,不仅仅指的是财务,也包括环境。

2000年至今,华盛江泉集团先后上了热电、电解铝、焦炭、钢铁等六大项目,但环保工作却一直做得很好。“我们炼钢的设备一共投入了7亿多,而环保除尘设备就占了一个多亿。我们的电解铝项目,经过国家有色金属协会的评定,在全国同行业当中是耗电量最低、产生氧化铝粉最低的。”王廷江说。“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我不能为后代留下后患,不能祸害老百姓。”王廷江总结道。

王廷江,195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担任过临沂市罗庄区沈泉庄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等,现为临沂市华盛江泉集团董事长。改革开放以来,王廷江以个体户起家,先后干过个体运输、个体企业,1989年9月,他将自己价值600万元的白瓷厂无偿捐献给村里,从此带领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今,沈泉庄已成为全国明星村庄、全国文明村庄;他领导的村集体企业——华盛江泉集团,已连续七年被列入“全国500强企业”。

对早已年过半百的王廷江而言,“接班人”的问题已经提上了日程,而他对此似乎也早已拿定了主意。在他看来,“名村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有好的带头人。“小到一个村,大到一个企业、一个省、一个国家,带头人都是非常关键的,‘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王廷江说,今后沈泉庄村与华盛江泉集团也是如此。

记者:您对今后的“接班人”问题是怎么考虑的呢?有没有打算让儿子来接你的班?

王廷江:对接班人的问题,我早就考虑了,也曾经有意培养过几个,但有的也没培养成功,现在说谁来接班还为时尚早。但可以明确的是,将来接我班的肯定不是我儿子,这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他能力达不到,接班人不能只挂名不干事,这是权力行使的问题,只有真抓实干、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来干;另一方面,我也知道当家的不容易,不想让他继续受这个苦操这个心了。他有他自己的事业,量材使用对他也是好事。

不是没人劝我将来让儿子来接班,但我还是觉得不行,还是应该让能力足的人来当这个家才行。我们班子成员,基本都是和企业一起成长起来的,既有能力又可靠,他们真心实意为企业着想,干工作也是真抓实干,把企业交给这样的人我才放心。现在我已经把村党支部书记、集团总经理的职务都交出去了,只保留了董事长的职务,这也是我有意在培养他们,具体的事务都由他们来处理,我只管宏观的东西。

选接班人绝对不能感情用事,这个企业不是我王廷江个人的,要按照公司法办事,这个接班人必须要选好。

记者:企业发展到今天,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今后有什么样的打算呢?

王廷江: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干事,我最敬仰的两个人,一位是政界的朱镕基,一位是商界的李嘉诚,就是因为他们的务实和实干。现在说“科学发展”也不是一句空话,对企业来说,必须要科学规划、专业化发展。

我们能发展到今天确实很不容易,特别是今年的经济形势这么严峻,我的压力很大,有时候下半夜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不过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我们集团仍然都很支持,特别是我们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另外,我们今后要着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我们的强项。还有就是要加强资本运作,这样我们才能保持长久地发展。

出租车司机:他是个实干家

在记者奔赴采访地的路上,当地一位出租车司机说:王廷江是个实干家,有一点他就了不起,那就是他至少创造了3万人的就业机会。

我们把这话转告给王廷江,他笑得非常开心。王廷江很喜欢实干家这个称呼,“我就是个干事的人。”王廷江说。

2000年11月,朱镕基来到沈泉庄,王廷江大胆地说:“总理,我想办个银行,贷款给农民,让周围更多的人富起来。”朱镕基一听就笑了,指着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说:“银行的事情我说了不算,你该找他。”

8年之后,2008年11月,罗庄小额贷款公司开业,由于成立之前“预订”者众多,开业当天,公司就贷出2650万元。能如此超前预见小额贷款的潜力,王廷江的能力可见一斑。

干事的人往往不避锋芒。因为王廷江敢说敢做、心直口快,他做人大代表时,曾让不少领导头痛。王廷江说:要是只会打官腔、拍马屁,几百万人选你一个当代表,要你干啥?也有不少领导喜欢他这种性格。省里的一位领导就说过:王廷江说什么都不犯法,让他说。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还听到一个真实的小插曲:上个世纪90年代,沈泉庄旧村改造完毕后,一位领导人下来视察,看到一位83岁的老人坐在家门口,就问:“拆掉老房子,你们是真心欢迎吗?”老人仰起脸来说:“欢迎啊,双手欢迎,千年少有啊。”

“你知道谁在做这个事情吗?”

“上有党中央,下有王廷江。”老人大声地说。

在沂蒙革命老区,当地群众对共产党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1951年出生的王廷江,就在这种氛围中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