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颂李胜素 《梨花颂》中缅怀梅葆玖:梨花落 春入泥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3月31日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于昨天上午11点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82岁。从今日开始至5月2日每天10时至16时,北京京剧院在剧院综合楼四层设置灵堂,接待机关、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前来吊唁。
“大家在他的耳边唱《梨花颂》,他的心跳会变快一点,但不唱之后又变慢了”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长恨一曲千古谜,长恨一曲千古思……”
在悼念现场,背景音乐放的正是梅先生最喜欢的曲子——《大唐贵妃》中的《梨花颂》。
《大唐贵妃》由翁思再编剧,汇集了张学津、李胜素、于魁智、史依弘、李军等京沪两地名 家名角,其中的主题曲《梨花颂》如今已成为京剧新编戏中传唱度最高的一段。翁思再回忆,《梨花颂》创新的步子比较大,当时很怕梅葆玖先生不适就,但给他听了 之后他马上说能够接受,认为其中既保留了梅派的本色,又有创新之处,“他加了一个过门,降了半个音,就唱了。
”《大唐贵妃》十多年多次复排,一共演了六 轮,当年国家大剧院的开场戏就是《大唐贵妃》,其中的《梨花颂》多次赴国外与申奥、申博的演出,这段唱也成为梅葆玖创新作品中的一个代表作。
翁思再说一周前自己还特意去北京看望了医院中的梅葆玖先生。“他一直想把《大唐贵妃》 带到美国去,今年两会结束后还打电话给我,说要来上海找我谈剧本修改的事情。”翁思再说,“我电话里说,你先不要来,你身体不好,可是他说,我没问题,我心脏很好。
”翁思再说,不久梅葆玖先生就病倒入院。“抢救的时候,医院问有什么可以激活他的思维,他们就在他的耳边放《梨花颂》,他的学生们包括胡文阁等 也在他的耳边唱《梨花颂》,一开始大家唱的时候他的心跳会变快一点,但不唱之后又变慢了。”翁思再说,上海也有很多人关心梅葆玖的病情,还为梅葆玖推荐医生,希望能尽一份力。
从父亲身上继承的六个生活细节
10岁开始学艺,13岁登台,18岁开始与父亲梅兰芳先生同台演出。父亲仙逝后,每次出现在公众场合,老先生说的最多的,是想着如何对梅派艺术进行传承与发展、是父亲生前在世的那些传奇轶事。
对于梅葆玖先生来说,世间最好最动听的称呼,莫过于——梅兰芳的儿子。
在父亲身上,梅葆玖不仅学习到梅派艺术,也习得一身为人的修养。
幼年梅葆玖
1.爱好捣鼓器械,动手能力强
梅葆玖先生有一双巧手,从小他就喜欢看着图纸自己制作模型,电子管收音机什么的,上世纪50年代,他就自己捣鼓出一台立体声音箱,直到现在他都是超级音箱发烧友。“从小父亲就对子女因材施教,他说即使不唱戏,也可以培养不同兴趣做别的工作,何况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爱好广泛又聪明的人。”梅葆玖先生说。因为家里从小条件比较好,他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有汽车、摩托车,从小就喜欢汽车的老先生,有空就会去汽车店逛逛,看看新品。
2.喜欢收藏邮票、相片、文献资料,百年之后会捐献给国家
梅葆玖先生收藏的东西,大部分与艺术有关。小时候父亲喜欢集邮,经常跟他讲一些集邮的趣事,比如哪张邮票为什么会错票啊、哪套邮票本来有两张,但是一张被火烧了,所以现在只剩一张极其珍贵的单版啊……梅老那个时候觉得集邮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于是,他也养成了集邮的习惯。
但是,他说,在自己百年之后,也会像父亲一样,将这些珍贵的邮票、相片等文献资料捐献给国家,“这些都是有文化历史价值的东西,我们得给子孙后代们保存下来,让他们也知道,了解我们国家的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梅葆玖说。
3.上台前要吃苹果润嗓,最爱吃牛排
梅老上台开唱前,总会吃一个苹果润喉,而且他养成了一手绝技,在众多的苹果中,敲一敲、掂一掂,就能挑出其中最甜、最好吃的那个苹果。这个习惯也是父亲梅兰芳先生流传下来的,只不过,父亲是喜欢在睡觉之前含一片梨来润喉,到了老先生这,梨子就换成了苹果。
除了喜欢吃苹果,老先生最爱吃牛排,经常去的馆子,便是北京城有名的老牌西餐厅——起士林,点上一份牛排,再配上招牌的蛋黄拿破仑,简直是美味无敌。
4.闲暇会徒步去邮政局给亲朋好友寄信,信件全是手工写作
梅葆玖先生思想开明,也喜欢关注新鲜的事物,但他到现在还是保持了去邮局寄信的习惯。他跟亲朋好友写的信件,都是自己用钢笔写好,然后用信封封好,等到闲暇时,便会徒步去邮政局寄信。
5.作息时间不固定,早睡早起,晚睡晚起
老先生每天都要保证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是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却没有个定数。有时候演出完,晚上10点多到家,吃点宵夜,收拾一下,大约就凌晨了,那么老先生第二天就会晚起一些。“养生就是吃得饱、睡得好,早睡就早起,晚睡就晚起,少生气,多放松。”梅葆玖先生说,“像我现在还经常给学生们说戏,在给他们说戏的过程中,我也练嗓了,活动起来也就锻炼身体了,所以现在腰腿还挺好的。”
6.喜爱小动物,家里有天台,养了十几只猫
梅兰芳先生在上海居住的时候,家里有一个花园,父母都喜欢小动物。在梅葆玖先生小的时候,他就在家里养过很多的动物,什么鸽子啊、猫啊……最有意思的是还养了一只叫“阿三”的猴子。有一天,阿三跑到屋顶不肯下来,谁叫它都没用,梅葆玖就跑了过去,他一叫“阿三”,猴子就自己跑回来了。
现在,老先生家里的天台上养了十几只猫,有些是流浪猫,看到梅老每次上去喂食,伙食很好,就不请自来了,最多的时候,天台上有近二十几只猫在吃东西。
梅葆玖与他的爱宠
弟子后辈忆梅葆玖
“甘于寂寞,潜心修性,以此为乐。”这是梅葆玖教给所有弟子、后辈的话。
·田慧:老师喜欢在侧幕看戏
去年12月,上海京剧院梅派青衣田慧演出《西施》,梅葆玖又一次坐在侧幕观看弟子演出,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田慧说:“老师说,如果他坐在观众席,不断有人要签名,会打扰演出,观众看不好,演员演不好。他喜欢在侧幕上场门摆张椅子看戏,还说这样看得真实。”
在上海戏曲学校学习时,田慧因为在《玉堂春》中出色地扮演了苏三,被引荐给梅葆玖。“老师来戏校,让我讲了几句念白,又演了一段《贵妃醉酒》,马上就答应指导我。他带着我上电视,一起演《御碑亭》。”2008年,田慧正式拜师,“老师对我的教导不仅在专业艺术领域,更多的是为人之道——谦和有礼、善待所有人。”
日常事务繁忙的梅葆玖几乎不用手机。田慧找他,常常是晚上10时打梅家电话,“老师很忙,前几年与癌症搏斗直到康复,始终没停下工作。医生叮嘱他要定时吸氧,氧气瓶一直放在家里,可没动过。老师说,我每天这么忙,不能被吸氧给牵绊住了。只有晚上10时后,老师才有空做自己的事,比如听听音乐、听听戏。”
“不管对待什么人,不管认识与否,老师始终谦和尊重。”剧团请梅葆玖指导青年演员,他总乐意倾囊相授,“老师总说,关键是年轻人认真对待艺术,而不是只想来我这儿挂个名字。”
来上海,梅葆玖喜欢住在岳阳路教育会堂,一有空就骑自行车逛音响店,“老师特别喜欢西洋音乐,他在《大唐贵妃》《西施》《太真外传》唱腔中,融入西洋音乐元素。他常说,梅派讲究移步不换形,要根据角色需要设计表演。”
·魏海敏:反复看自己演出挑毛病
今年初,台湾著名梅派青衣、国光剧团领衔主演魏海敏收到一卷22年前的录像带,内容是1994年魏海敏与梅葆玥(梅兰芳独女)共同演出《武家坡》,录像带盒子上写着“梅葆玖录制”。这不是魏海敏第一次收到来自梅葆玖的录像带,“老师喜欢拍摄自己演出、学生演出,反复看、挑毛病、琢磨,将录像作为礼物送朋友。”梅葆玖称魏海敏为“我的开门弟子”,1988年两人就有师徒之谊。
口头拜师第二天,魏海敏在香港和梅葆玖吃饭,“我向老师请教《霸王别姬》的问题,老师拿起桌上的筷子,比作虞姬的剑,当场演示起来。”魏海敏既惊讶又感动,“老师完全没有架子。其实,那时我们没见过几次面,还说不上熟识,老师就把自己的表演感悟倾囊相授。”
每次去台湾地区演出、讲学,除了剧院,梅葆玖最爱去音响店。魏海敏回忆说,“老师有各种各样的拍摄器材、最新型号摄像机,堪称发烧友。他非常关注时事,任何话题都能聊。他常说,梅兰芳先生没有门户之见,不断感受东西文化。
京剧与交响乐结合,合声方式让京剧音区变得更广。”魏海敏每次来京,都会和梅葆玖一家吃烤鸭,“老师好客,吃饭经常请一大桌子人。他幽默,爱自我解嘲,叫自己‘丸子’(票友),因为有一次办演出,他像票友一样募款。”随和之外,魏海敏也见识过梅葆玖严谨一面,“不论参加什么类型演出,即便清唱几段,老师也会认真准备,坐在车上就开始喊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