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解民简历 淮安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丁解民情系国防建设纪事

2018-0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忠实履行第一职责--淮安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丁解民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纪事袁和平 董海清 管国芝 本报特约记者 朱行彦在江苏省淮安市,这片有着光荣

忠实履行第一职责——淮安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丁解民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纪事

袁和平 董海清 管国芝 本报特约记者 朱行彦

在江苏省淮安市,这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和悠久拥军传统的土地上,市委书记、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丁解民传承老区人民爱国拥军情怀,忠实履行党管武装职责,以强烈责任意识推进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被南京军区表彰为“党管武装好书记”。

“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国防建设不能落后”

2001年6月,丁解民上任之初参加的第一个会,是在军分区召开的市委常委议军会。他在听完军分区领导关于后备力量建设的情况汇报后说:“为政当谋国防事,两个责任一肩担。只有让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富民强市才有真正的保障。”

会后,他专门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出一整套党管武装工作制度,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党管武装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在全市推行党管武装领导责任制,并实行目标管理,每年年底结合县(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述职及武委会主任、国动委主任述职,对县(区)委书记进行武装工作考评。

“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国防建设不能落后。”丁解民任市委书记5年来,全市加大民兵预备役教育训练的投入,加强基本设施建设,使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为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国防意识和抓武装工作的自觉性,丁解民提出依托市委党校成立了市国防教育学院,每年组织两期领导干部及企业法人国防教育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已有6000多名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代表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国防教育。

“破解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难题,要特事特办”

履行好第一书记职责,关键要在军事斗争准备上有所作为。2002年9月2日,丁解民到军分区过“军营日”,看到军分区机关在一幢破旧潮湿的办公楼里办公,设施陈旧老化,训练没有场地时,他当即说:“破解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难题,要特事特办”。

一个月后,军分区营区重建和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方案放在了丁解民的案头。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和有关部门多方论证,对军分区营区进行全面改建。一年之后,一幢集机关办公、指挥自动化、国防动员于一体的综合办公楼拔地而起,构建了通信网、视频会议网、国防动员网、综合信息网等“四网”指挥系统,实现了军分区机关与县(区)人武部同步训练、同步教育,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新平台。

2004年3月15日,丁解民到某训练基地看望野外驻训官兵。春寒料峭,官兵们席地而坐、吃着冰冷饭菜的情景,让丁解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地方科技发展这么快,能不能让官兵在野外也吃上热饭热菜?”他打电话给市科技局局长:“要想办法研制出野战炊事车,研究经费由市财政专项拨款。

”经过两年的攻关,一台可烧四种燃料的野战炊事车终于研制成功,它能在半小时内为40名官兵做好四菜一饭一汤。接着,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又研制出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炮野战隐形帐篷和野战政工车。这三项研究成果投入到驻军部队后,大大提高了部队野战条件下的保障水平。

“再难,也要把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淮安市就业面临许多新矛盾,但对军转干部和随军家属安置,丁解民说:“再难,也要把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好;再难,也不能让一个随军家属待业!”丁解民专门召集市委常委和驻军领导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军转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安置等问题,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军队干部转业安置暂行办法》、《关于随军家属安置暂行办法》等3个文件。

今年4月,淮安市被南京军区表彰为军嫂就业、军人子女就学工作先进单位。

2005年7月,一名非淮安籍团职转业干部要在淮安安置。担心安排不到好单位,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丁解民的办公室。丁解民说:“你把简历留下来,我们会按市里出台的规定妥善安排的。”一个月后,这名转业干部走上了市物价局副局长的岗位。

近年来,淮安市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按本人志愿顺序和接收单位合理要求积分竞岗的安置办法,提高了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透明度,全市5年安置转业干部981人,95%以上被安排到党政机关和工商、税务等单位,其中89名团职干部全被安置在市委办局领导岗位;全市先后安置随军家属325人,就业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