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于全院士 中科院院士魏于全陷入论文造假争议
今年47岁的魏于全,这个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四川籍中科院院士从3月份一直到现在,陷入了巨大的学术道德争议中。
本周,揭假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司履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在北京开会评审他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时看到了他的研究,当时我就认为魏院士的研究结果是不可信的。”“我后来查看了他2001年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上的论文,发现魏于全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严重而低级的硬伤”。
揭假者 实验竟无对照组
司履生日前对记者说,“我发现,魏于全在实验中竟然没有设立不用任何治疗的对照组。”“要知道,一项科学实验如果没有这样的对照组,那么这项实验的所有结果都是不能成立的。实验出现这样严重而低级的硬伤,论文竟能够发表,我对这样的学术造假实在感到义愤填膺。”
司履生在写给中科院院部的公开信中,一共列举了7项质疑理由,涵盖了魏于全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上的论文所依据实验的众多细节。司履生认为,“这是一篇十分拙劣的假科学论文”。魏于全2000年发表在国外著名科学刊物《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论文,在业内被看成是奠定其学术地位的重要论文。
然而就是这篇文章,司履生也认为存在严重造假嫌疑。“凡是稍稍有一点实验肿瘤学常识的人,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些文章是彻头彻尾编造出来的、反科学的谬论。”
被揭者 计算方法有别
司履生表示,自己质疑魏于全学术造假的公开信早于2005年8月就递交给中科院,只是一直没有收到回复,才于今年3月最先公开发表在知名科学打假人方舟子的网站上。
当这封公开信在“新语丝”发表后,魏于全教授及时做出了公开回应,据方舟子和魏于全的秘书王建分别证实,魏于全于3月29日、3月31日和4月1日,三次向新语丝发去回复,表示司履生之所以产生质疑,部分原因是杂志刊登其论文的时候,由于排版错误将一个错误的公式印在了论文中,而司教授也没有完全清楚自己在论文中对实验条件的限定。
并且双方在对实验数据的计算方法上也存在分歧。魏于全坚称自己的“实验是严肃的,而实验结果也是准确的”。
打假者 他可能篡改数据
方舟子表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用到的实验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常用的技术,“在这方面我比较熟悉,可以做出一些判断。我认为,在其论文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漏洞和可疑之处,有的前后自相矛盾,有的过于完美,让人怀疑至少存在篡改数据的可能,而篡改数据在科学界也被认为是造假。”
司履生 呼吁中科院调查
司履生表示,他曾要求魏于全公布实验的原始数据,但魏于全至今也没公开。而要真正通过实验验证魏于全的实验造假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他举例说,魏于全在2000年到2003年之间一共发表过7篇外文论文。“我统计过,要支撑这些论文,在实验中他一共要使用上万只实验鼠。据我所知,以魏于全实验室的规模,不可能在三年的时间里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实验。但要验证他的论文造假,对于个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所以,我呼吁中科院能够介入调查此事。” 敬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