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未获 杨贵妃并未自缢而是逃亡日
有人认为杨贵妃是吞金而死, 并非自缢而亡
《明皇杂录》记载,杨贵妃死后,回到长安的唐明皇,一天深夜登上勤政楼,感慨系之,让高力士寻访旧人。高力士第二天就为他找到了名叫红桃的昔日杨贵妃的侍女。于是,让她唱杨贵妃生前所作的《凉州词》,玄宗亲自吹起玉笛伴奏。
演唱结束,玄宗和红桃、高力士都掩面而泣。一次重游华清池,玄宗又让人把新丰市上的女伶谢阿蛮找来,让她跳《凌波曲》。阿蛮跳完舞,拿出一件臂饰说:“这是贵妃赠送给我的。”唐明皇睹物思人,拿着臂饰就“凄怨出涕”,泪流满面了。
还有史料记载,唐玄宗从成都避难之后返回长安,路过马嵬坡时,曾经想让太监祭祀一下杨贵妃,予以改葬,但是遭到了礼部侍郎李揆的反对,只得作罢。不得已,玄宗悄悄吩咐太监,备了棺椁迁葬杨贵妃。挖开坟墓的时候,杨贵妃生前使用的香囊还在,太监献给玄宗。玄宗看着香囊,眼泪哗哗地往下流。他命令画工在一处宫殿里画了杨贵妃的像,每天早晚都去那里看一看。每次去,必然泪涕横流。
在杨贵妃死后不久,民间就开始流传关于其下落的各种传闻。有人认为,杨贵妃并非自缢而死,很可能是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在长安作《哀江头》,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唐代诗人李益的《过马嵬》和《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似是为乱军所杀。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以及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此外,也有人认为杨贵妃是吞金而死, 同样并非自缢而亡。
还有一种说法,称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俞先生由此断定,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则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特别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那么由此联想“世所不闻”者, 即有今《长恨歌》在,由此可见是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为什么在杨贵妃死后,民间传说却使她死而复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多。甚至有人认为,杨贵妃不仅未死,而且在其后逃亡日本,这一说法在日本学界颇为流行。这种说法认为: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
高力士用车将贵妃尸体运来查验,而查验尸体的恰恰是陈玄礼,因而此计成功。后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并扬帆出海,漂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专家认为,唐朝时,中国与日本有着频繁的往来交流,海上交通十分便利,这也为杨贵妃的东渡提供了便利。
日本山口县建有一座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据《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高力士外传》是根据其口述而编写成的书,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在此时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其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并置于庭院。
唐玄宗召陈玄礼等将士进行查验。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唐书》《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为什么在杨贵妃死后,民间传说却使她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确实不是罪魁祸首。安史之乱后,人们开始总结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事情的真相。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以作追念。
杨贵妃之死,至今仍被许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不断演绎着,不过,至今也仍无定论,成为一桩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