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档案 最后的生命答卷——追记县史志档案局局长张献忠

2017-07-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1年11月28日下午,县史志档案局办公室.局长张献忠忙着整理材料.同事朱立辉发现张献忠脸色发白,说话费力,劝他去医院看病."等忙完这阵就去看病,这几天忙不

2011年11月28日下午,县史志档案局办公室。局长张献忠忙着整理材料。同事朱立辉发现张献忠脸色发白,说话费力,劝他去医院看病。"等忙完这阵就去看病,这几天忙不赢。"张献忠说。

28日晚12时,张献忠脸色苍白缓慢地走出办公楼。司机刘远程上前询问是否上医院看病,张献忠说要准备材料迎接上级党史部门督查,抽不出时间。

29日早上,张献忠到单位的时间很早。负责打印的同事发现,他语气低沉,交代工作十分费力,甚至好几次低头伏在桌上休息片刻又继续工作。下午,有同事将汇报材料送到办公室,一向精益求精的张献忠不甚满意,随后,埋首改材料至晚上7时。

当晚9时许,操劳过度的张献忠突发心脏病,胸口异常难受,下车靠在路边休息。情况愈发严重。120呼啸而至,将他送到了市第一医院急救。

零时30分,张献忠还未来得及与誓言相扶到老的妻子、喜欢躲在他怀里撒娇的儿子告别,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3岁!

他没有很高的知名度,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一个普普通通的机关干部。或如他自己所说的,是无声无息存在于世。可是,当他43岁的生命停止了最后一次搏动,张献忠,这个不被关注的名字,却如一块巨石投入心湖,在熟悉他的每一个人心中,荡起了巨大的感情涟漪———

"在哪个岗位工作不重要,只要能为组织和群众多做点事,我就知足了"

1968年,张献忠出生在果园镇一户贫寒家庭。生活的苦水没能淹没他的意志,反而让他领悟到做人需要理想,更要图强。

毕业后,他先后在回龙乡政府、黄花区公所、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福临镇政府、县史志档案局工作。

无论在哪个岗位,张献忠都把工作当成享受,做事总是竭尽全力。1998年,张献忠在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一天晚上,正在老家休息的他接到加班通知,二话不说,骑上摩托车就往几十里外的单位赶。天黑路滑,他一不小心栽进路旁两米深的沟渠里,腿部骨折,多处受伤。想到还有加班任务等着他,一咬牙,推着摩托车一瘸一拐地到了单位。"进门时吓了我一跳,整个跟一泥巴人似的!"老同事王继强回忆说。

2007年9月,张献忠从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岗位调任县史志档案局局长。在旁人看来,作为"清水衙门"的史志档案部门地位不高,当时组织上担心他有思想情绪。

"在哪个岗位工作不重要,只要能为组织和群众多做点事,我就知足了。"张献忠十分爽快地接受了安排,并在日记本扉页上深情写下:档为民所建,档为民所用;民为档之本,安为档之先。一腔热血跃然纸上。

"档案查阅坐窗口,档案执法带队伍,档案年检写材料,亲赴市场淘文物……张局长上任后,角色转换相当快。"同事朱立辉回忆。"史志档案工作繁琐,但他爱动脑筋、出点子,把平凡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县史志档案局副局长喻奇英这样评价。

无论在哪个岗位,张献忠都是个闲不住的人。任县史志档案局局长5年时间,他主持编写了大量书刊。《长沙县百年风云人物》、《红潮》、《春风》、《大写的乡亲》等,多达十几本,单校稿、审稿文字就达1000余万字!

生命有限。他在超负荷工作的同时,也超前透支着生命的源泉。

2008年,深感身体不适的他去北京看病,其实此行,他要办的大事并不是检查身体。当时,第一本反映我县党史发展历程的《中国共产党长沙县党史》经过前期的精心编撰,只差书号就能出版面世。张献忠一到北京,就直奔中央党史研究室求援。经过近一周时间的努力,书号终于拿下。张献忠迫不及待给局里同事们发短信:一切办好,我县党史工作获中央党史部门充分肯定!而检查身体一事,他却草草了事。

档案征集工作向来是"老大难",张献忠认为不能坐等,主张"走出去、征进来",他提出在全县聘请12名档案征集信息联络员,以第一时间获得线索。

珍贵的档案资料,对于史志档案工作非常重要。多少个周末,张献忠一个人来到清水塘的古玩市场,寻找属于长沙县的文物和资料,小贩们对这个戴着眼镜的高个子再熟悉不过,每次见到,总会来一句习惯性地问候:"你又来找长沙县的文物了!"

20册光绪版的《善化县志》,田汉创办的《戏剧论业》创刊号1本,第一版《毛泽东选集》,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的保姆———陈玉英同志自传及70多封家书、120张照片……近年来,张献忠从外地淘回来的宝贝,让县档案馆馆藏丰富了许多。但多少人知道,这是张献忠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才换回来的成果。

"帮老百姓做事,怎样卖力都不为过"

由于家境贫寒,小时候,张献忠一家人曾靠救济生活,"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对老百姓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一次去双江镇了解革命烈士后代的生存现状,临走时天色渐晚,一行人即将驱车回城之时,张献忠坚持要去看一个人———他资助了4年的贫困女孩郑卫平。郑卫平还记得,去年过年她提着土鸡蛋去感谢张伯伯,不但给退了回来,还给了她来年的生活费。

一次走访江背镇,张献忠得知退伍军人罗有庆家境贫寒,当场将身上的1千余元全部给了他,随后帮他联系了电工技术培训,罗有庆成为了一名电力工人……

1997年6月5日,对江背镇乌川湖村来说,尤为难忘。这一天,大雨滂沱,山洪暴发,山体滑坡,良田冲毁,道路中断,35户民房倒塌。

正在该村联点的张献忠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指导群众救灾抢险。村妇女主任陈月华见他忙了一整宿未吃东西,拿来两个鸡蛋准备煮给他吃。张献忠立马拒绝了:"陈大姐,现在遭了灾,还是留着换些油盐钱吧!"陈月华一阵心酸。

蹲点扶贫期间,张献忠踏遍了乌川湖的山山水水,撰写的《乌川湖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调研报告引起县委高度重视。在他的努力下,协调了50吨大米解决春荒,发动人大机关干部筹集数千元助学款,争取20万元扶贫资金修通13公里公路,引进10000亩楠竹种植。从"十无村"到"致富村",群众不会忘记这个奔走在田间地头的好干部。村支部书记李星高忽闻噩耗,几度哽咽,悲痛得说不出话。

从走进县史志档案局的第一天起,张献忠就告诉自己:档案工作不能脱离群众,要走进千家万户服务百姓生活。经过大量的调研,张献忠提出了建设家庭档案的思路。这一经过他反复研究的发展理念,上报后立马获得了县委的支持,全县决定首先在江背镇乌川湖村展开试点。

装订夹、标签盒、目录表,试点工作开始后,张献忠时常端着这一大袋资料频繁往来于乌川湖村和单位之间。各家各户繁琐的家庭资料,他都一一记在心里,耐心细致地指导村民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吃饭时间到了,他常常等到饭菜凉了才抽空匆忙地扒两口,又继续埋头整理资料。几次头晕胸闷,都是服下速效救心丸,他才挺了过来。

"帮老百姓做事,怎样卖力都不为过。"同事熊翠红今天依然记得这句话。在张献忠等人的努力下,2010年,江背镇乌川湖村试点建立家庭档案成功。今年,家庭建档工作在全县全面展开。

"我这人心脏不太好,但良心是好的"

"我这人心脏不太好,但良心是好的。生活上没有过高要求,只是希望过朴素、简单、充实的生活,绝不占一分钱便宜。"张献忠经常对局里的同事说。他参加工作22年,岗位变动10次,担任正科实职10年,却始终公私分明。

38岁的妻子盛秋焱是一名普通护士,早出晚归,工资待遇不高,曾多次要求张献忠找领导给自己换岗位。"我是党员干部,更要严于律己,怎么能找组织‘开后门’呢?"张献忠总是坚定地说。直到他去世那一天,妻子整理他的电脑资料时,怅然发现,早在两年前他就已经写了一份请求调动爱人工作的报告,只是一直保存在电脑里没打印出来。

想到丈夫心里装着自己,但在"公与私"的权衡中,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那一刻,坚强的盛秋焱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据司机刘远程回忆:张局长就是连孩子生病住院、爱人深夜加班都不动用公车,从没为私事开一次"绿灯"!

"这是他读中学穿的毛线衣,这是十几年前结婚穿的西装……"她找出丈夫生前为数不多的衣物,泪流满面。张献忠很少给自己买东西,一次在品牌店看中一条裤子,一看价格不菲立马放弃了。营业员打趣:"你老公真小气。"盛秋焱面子挂不住,责怪起他来。而张献忠只是呵呵一笑:"我们不和人家比吃穿!"

"我们一家三口从来没有出去旅游过,每次都因为他工作忙取消了,家里找不出他几张生活照片,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啊。"盛秋焱说起丈夫,肝肠寸断。

数不清的夜晚,妻子盛秋焱已经睡了,张献忠还在灯下改材料;无数个早晨,盛秋焱刚醒来,就看到丈夫已经起床看材料了。张献忠打字慢,常常连夜在纸上改好,一清早叫妻子帮忙输进电脑。

"烦死了,你怎么一个材料改那么多遍,在家能不能不谈工作啊!"盛秋焱有些恼火。

"迎接市党史部门督查的汇报材料,能马虎吗?"张献忠答。盛秋焱看了一眼一大早就非常疲惫的丈夫,没有再往下说。这是11月29日早晨两人的最后一次对话。

张献忠走了。

他一生不争名,不争利,从没有向组织和领导伸手要过什么;他一辈子克己奉公,从不为个人谋求私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个大写的共产党人。他是在用一生的言行,本色演绎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起了一座闪光的心碑!张献忠走了。可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心里,他还没有走,他的英魂与家乡同在。

(感谢县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此文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