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心朱天文 朱天心:谈到保护 我心里就冷笑一声

2018-04-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细雨的周末,朱天心约记者在台北永康街希罗斯咖啡馆见面.眷村的故事.眷村的情感,以及……采访就在她轻声细语的叙述中展开,记者更多的时候是聆听.后来记者才知道,朱天

细雨的周末,朱天心约记者在台北永康街希罗斯咖啡馆见面。眷村的故事、眷村的情感,以及……采访就在她轻声细语的叙述中展开,记者更多的时候是聆听。

后来记者才知道,朱天心一家三口分坐在这家咖啡馆的一隅各自写作。朱天心的先生唐诺(谢材俊)是台湾宜兰本土人,也是知名作家。

小伙别分别时互道"南京再见"

"我的家,那时就在台北内湖科学园区内湖一村——那是台湾‘国防部’的陆军眷村,而我的好友蔡琴的家是海军眷村的。那些眷村集中在大山坡上,其实是和当地人生活相隔绝的。我们当时对大陆的信息和想象也是隔绝的。许多眷村人认为,那时自己的生存意义就是为了回家---回大陆的老家!"

"我上学时,班上同学大多数都是眷村的小孩子——60个孩子中有40个来自各军种眷村,另20个是当地农家或小商贩的孩子。那时推广国语,说台语的孩子是会被罚款,或者挂上牌子羞辱,于是到现在,我也只会听不会讲台语。"

"我们对大陆各地的方言口音、小吃饮食一点儿都不陌生,眷村就是集中在一个小地方里的各地人的博物馆。好像所有的人都胸怀大志,非常特别。"

"眷村小孩子玩骑马打仗的游戏,一开口都是回大陆如何如何……我们原来住在板桥那边的眷村,当个地方叫浮洲,因为发大水大家都要搬离。一辆辆军用卡车把一家家分头运走,我们就在那里看,今天谁家走了,明天谁又走了。小朋友被允许坐在驾驶室里,隔着窗子和小伙伴道别,说的却是‘南京再见!’告诉小伙伴日后去大陆找自己,孩子们打心底里就是这么相信的。"

当地的妈妈和军旅的爸爸翻墙私奔

"我妈妈是客家人,苗栗在地人。当医生的外公,在评论别人家的女儿和从大陆来的军人结婚时说:‘不如剁了喂猪!’他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也爱上了从大陆来的我爸爸。于是,我妈妈从家里翻墙跑了出来,跟爸爸私奔结婚了。她与爸爸有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只带了网球拍和一套乐谱跑出来……很浪漫的。"

"20-30年前,台湾当地家庭还有男尊女卑观念。我们去当地人家串门,看到女人都在忙着家务,男人就在一边闲着。而我们眷村的家庭多倾向男女平等,当地人觉得我们外省的女孩子‘很会说话’……不过我认为这不是理所当然产生的,因为匆忙来台湾时什么都丢了,包括好的和坏的规距,家里只有两个大人和几个小孩子,缺少中国传统家长的权力框架。"

"我先生家原来是台湾宜兰当地的农家,他们来到台北时,也规定孩子不许和眷村后代结婚。而先生的大姐先违反了规定,与一个上海人的后代结婚了,后来,先生也和我结婚了。

眷村的孩子"从小胸怀大志"

"你要问眷村到底有什么样的文化土壤?我觉得就是我们眷村的孩子从小胸怀大志,受的教育是中国现代史的延伸---把‘为鸦片战争后的受欺侮的旧中国雪耻’看作是个人的责任……人家评价说,眷村小孩子一开口就是国家民族什么的。"

"我们那时候,都想积极向上、参与天下事。父辈也教育说,只有将来念书出头,不然没有人生的机会。小学6年级时,要调查升学意愿,我们不明白:不升学还能干什么?可突然发现同学中有人说要去耕田,有人要去帮父母开店,才吃惊地发现原来人生有那么多选择。而我们‘军工教’子弟,后来从商的真的很少。"

"隔绝会延迟认清现实的时间。我15岁离开眷村,接触到广阔的外界,竟有些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

这里不是异乡、也不是故乡

"其实,眷村的人是历史夹缝里的一群人,以后不会有了。他们所在的地方,虽然同文同种,可不是异乡又不是故乡。最初的人,是抱着救世界的心态来这个地方的,但不被当地人接受。"

"这群人没有家业,环境反差很大。他们不愿理眼前的小事情,放眼在大陆---生活图像并不在本土,而是活在眷村这个微型的中国大陆里头。他们活在借来的延迟的时间里头,像做一个集体大梦一样。"

"一直到开通两岸探亲之后,他们才开始打开眼界。这时又面对很严酷的考验,要不要回去?经济能力不足以支应、没办法衣锦荣归的时候,要不要回去?想了一辈子,又为什么不回去?"

"老家山东、南京姐姐家、苏北宿迁……说起来我父亲的故乡很复杂。当年,我陪父亲回了南京,看到了从小听熟的栖霞山,许多头脑中的诗词画境在现实中梦醒了……"

谈到保护,我心里就冷笑一声

"谈到旧眷村保护,我心里就冷笑一声……要绝种了的东西才去保护它。说实话,我不在意这个,并不觉得保护有意义。当你不愿意说自己是外省人,不想提你的来历的时候,只保留东西有什么用?有眷村人愿意讲眷村的故事、讲家乡的故事,文化才会延续。"

"我心情很复杂。有人想,有人不愿意想,都是在按惯性做事。我认真地想,我们会把什么样的地方当成故乡?也许,有亲人故去的地方才会慢慢变成故乡。"

朱天心简介:

台湾知名作家,1958年3月出生于高雄县凤山市,15岁前在眷村生活。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

代表作有《击壤歌》、《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古都》、《朱天心作品集》等,作品曾多次获得《联合报》、《中国时报》等文学奖。

父亲朱西宁原籍山东临朐,是随国民党军队来台的军中作家;母亲刘慕沙为台湾客家人,翻译家;姐姐朱天文是著名作家、编剧;文学启蒙老师是胡兰成。

朱天心和姐姐朱天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创办的"三三集刊",对当时台湾文艺青年产生一定影响。1981年,朱天心的《未了》获得联合报中篇小说奖,使眷村文学成为受台湾文坛瞩目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