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之子陈知建:家中最像陈赓的人(图)

2017-09-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沿着北京西单北面的灵境胡同往里走,一座幽静的小院似乎诉说着沉淀已久的历史,这就是陈赓将军之子陈知建少将的家.陈知建于2003年从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职务上退休,目

沿着北京西单北面的灵境胡同往里走,一座幽静的小院似乎诉说着沉淀已久的历史,这就是陈赓将军之子陈知建少将的家。陈知建于2003年从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职务上退休,目前定居北京,与一家人居住在陈赓留下的、位于北京西单灵境胡同的一座朴素的二层小楼中。

陈知建一身深蓝色便装,带我们走进他的书房。退休后的他,每天上午接待来客,下午则雷打不动地去游泳,至今仍能保持每次游2000米,而书法则是他最大的爱好。

“我对我父亲的经历,多数是从史料、专家,还有父亲的老战友们那里了解的,他自己讲的并不多。我父亲一回忆起过去就心里难受,因为牺牲的人太多了。他只是只言片语地说一点。”陈知建回忆道。

父亲说到底是个“丘八”

早报记者:在别人眼中,您的父亲是大将、是英雄,在您心目中,父亲是什么样的形象?

陈知建:父亲1922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军阀混战时父亲在部队打了4年仗,经历了所有的士兵军衔。1924年成为黄埔第一期学员。黄埔军校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考上的,他能文能武。

父亲曾救过蒋介石一命。1925年10月,在第二次东征时,在华阳附近战斗失利,叛军追了过来。到前线督战的蒋介石怕被俘虏,吓得腿软,要自杀。我父亲阻止了他,背着他就跑。到了长征开始前一年,父亲在上海被捕,蒋介石亲自出来劝降,被父亲拒绝,但因为是救命恩人,就把他释放了。

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父亲的战功越来越大,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长、兵团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不过说到底,父亲还是个“丘八”。将军也是“丘八”,就是兵,是战士。这才是最让人自豪的称谓。

父亲的性格招人喜欢,谨慎而幽默。郭沫若曾写了个戏《武则天》,大家都觉得这个戏有点过,把一个封建皇帝写得什么都好,还懂民主。郭沫若让大家发表评论,大家都不说话。恰好那时郭沫若刚刚入党,父亲就说:“咱们介绍她入党吧。”大家会意地哄堂大笑。

“家传的性格,军人的性格”

早报记者:父亲的道路如何影响了您?

陈知建:说到我自己,别人都说我是“家中最像陈赓的人”。我的性格是“家传的性格,军人的性格”,这也是家风和民风共同造就的。我们陈家两代为清朝卖命,还有三代为共和国“卖命”。我从小耳濡目染,接触的都是部队的人。我考大学时报的全部都是军校,后来钱学森还念念不忘这个事,他老说:“我是"导弹之父",但是第一次跟我提起此事的,是陈赓大将。”

我小时候就喜欢拆拆装装的,当时在北海少年科技馆和其他几个大将的后代一起跟着辅导员做飞机模型,甚至到了疯狂痴迷的程度。

我上大学前是想学飞机设计专业的,后来导弹系的主任,也是我父亲的一个老部下,对我说:“学什么飞机?导弹是你爸爸第一个提出来的,跟我学导弹!”就这样,我被分配到了导弹专业。

“没能上战场是最大遗憾”

早报记者:您在和平时期担任我军要职,此前是否得到过父亲很多口授亲传?

陈知建: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亲自上战场。当兵的不打仗就是纸上谈兵,我非常遗憾。我毕业参军时希望能够到济南军区,这样就有机会到前线打仗,但副院长不同意。我也曾经想放弃上学,到前线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也同样被否定,前辈们让我结束学业之后再说。

网上流传的老山英雄团团长一说并不属实,我并没有参加过老山战斗。我平常最仰慕战斗英雄,比如父亲、毛主席以及那些在战斗中负了伤的人。

我不到16岁那年,父亲去世了。最让我感到痛苦的是我看到了父亲去世前写的战争经验总结提纲,都是父亲战斗经验的精髓,但他只写了前言的一部分。别人的父亲都活着,可我却没有可以当面请教问题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