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檀栋简历 姚檀栋简介 投稿:徐掦控

2017-10-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开栏的话:10年前,党和政府为了加快培养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采取了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措施--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0年来,这项基金

开栏的话:10年前,党和政府为了加快培养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采取了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措施——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0年来,这项基金的成功实践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为祖国科技事业献身的热忱,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活跃在世界科学前沿的优秀青年科学家。

值此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10周年之际,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关注青年科学家”专栏,对部分曾获资助的青年科学家的成长经历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对冰川一见钟情”

姚檀栋有个绰号,是个孩子首先叫响的。

那次,他在美国看望他的同窗好友,同窗的女儿叫他“冰人(iceman)”叔叔。当时,姚檀栋愣了一下,很久才回过味来:“冰人”,叫得没错啊!自己的前半辈子已经交给冰川和冰芯了,后半辈子恐怕也不会离开了。

姚檀栋不后悔。

“从第一眼看到冰川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被那种壮美和纯洁深深征服。”回忆起当年第一次见到冰川的情景,连续工作而略显疲惫的姚檀栋立刻神采飞扬起来。

那是1975年,在兰州大学读书的姚檀栋等一批学生来到了祁连山“七一”冰川考察实习。洁白的冰川逶迤瑰丽,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在自然界壮观的画面前,姚檀栋震撼了:“我那时是‘一见钟情’!”之后的30年,冰川成为姚檀栋生活中唯一的主线。

在被誉为“中国冰川之父”的施雅风先生和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教授指导下,姚檀栋经历了多年的苦读。1987年,他来到法国格勒诺贝尔大学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作博士后,在世界冰芯研究权威、环境泰勒奖得主劳瑞斯教授的指导下,开始投身冰芯研究。

冰芯,是冰川研究中一个新领域,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北极和南极钻取的冰芯,找到了揭开全球变化之谜的“新钥匙”,使冰川研究在当代科学中振作了生命。

姚檀栋如饥似渴地在这个新领域中学习和实验。一年半后,出色地完成了博士后研究的姚檀栋又来到美国ohio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与著名的冰芯专家汤姆森教授一起工作。在那时,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上追寻自己的“冰芯之梦”。

“我的梦在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中纬度)和海拔高度(平均4.5千米),成为两极之外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冰芯研究热点地区。“青藏高原在中国的国土上,对青藏高原冰芯的研究绝不能落在外国人的后面!”怀着这种信念,姚檀栋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开始了长达15年的研究。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给我从事冰芯研究搭起了平台。”姚檀栋回国后,基金的连续资助帮助他打开了探索之门。到1994年,姚檀栋又与其他48名青年科学家一起,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首批受资助者。“这笔钱太宝贵了,不但购置了我们急需的设备,还直接推动了我们野外考察作业的进程。”

搞地理科学研究,野外考察作业是家常便饭。但是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青藏高原冰川上从事野外作业,艰苦程度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最低气温低于零下40摄氏度,氧气只有海平面的40%左右,“热水烧不开,米饭蒸不透,鸡蛋煮不熟”……

“冰川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导师施雅风先生的话激励着姚檀栋在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奋战。10多年来,他累计在冰川上工作的时间超过40个月,即使遇到翻车、雪崩等危险事件,也不能阻挡他在青藏高原的每一处冰川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向往无限风光的险峰”

“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急不得。”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姚檀栋忍住了寂寞,在冰芯研究中逐渐积累,带领一帮年轻人,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中“抽丝剥茧”,先后完成了祁连山敦德冰芯研究、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研究、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研究、普若岗日冰芯研究、慕士塔格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芯研究。达索普冰芯研究还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姚檀栋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冰芯与全球变化、冰川变化与寒区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他们建立了高亚洲地区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和降水时气温关系的定量模型,纠正了西方学者的理论模型推测;以高分辨率冰芯记录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揭示了过去一系列重大气候突变事件;以年际变化的分辨率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变化;提出了人类活动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结果,发现青藏高原已有7200处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其污染源是南亚、东南亚工业排放和海湾战争期间油井燃烧产生的烟尘扩散……

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姚檀栋先后主持了国家“八五”、“九五”攀登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中科院重大课题等20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分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自然科学三、四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他发表论著400多篇(册),经检索,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66篇,被cscd(中国科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143篇。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也有重要影响,多次被邀请在相关国际学术大会作特约报告。他发表的论文被在sci刊物发表的文章引用711次,被在cscd刊物发表的文章引用818次。在1997—2000年度我国科技论文及专著被引用情况统计中,为全国论文及专著被引用频次最多的20人之一。

“搞地理科学研究,最忌讳的是单打独斗,不能像电线杆那样一个个插在那里,要形成一个团队,集体作战。”在自己迅速成长的过程中,姚檀栋所带领的“冰芯与寒区环境研究小组”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成为包括22名青年学者在内的梯队式研究群体。2001年,这个团队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资助。

面对过去的成就,姚檀栋没有驻足。就像在希夏邦马峰海拔7000米处鏖战60多天、成功钻取了总计480米长的冰芯后,他所说的那样:“冰川研究虽然艰苦,但攀登者无所畏惧,总是向往无限风光的险峰,总会笑迎新的挑战。”

作为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中“慕士塔格科学试验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他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中的重点研究项目。再过几天,对喜马拉雅山北麓冰川的考察即将开始,姚檀栋又将背起行囊,踏上新的“寻梦”征途。(赵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