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黄昏读后感
高三的時候,同學送暸本散文詩給我,裏麵就有這篇文章。從此那本散文詩就一直跟隨着我,從進入大學一直到畢業。每次囬想起高中時的青澀時光,都不由地會拿齣書來細細品味一番這篇文章裏的意境。多年下來竟然已成習慣。
黄昏,亘古以来,最为愁思恨缕蔓延的时刻。一切无限美好的东西,在这刻凋残,陨落。只是近黄昏。无奈的叹恨。黄昏的阴郁,街角的荒凉,是我心孤独忧郁的折射。“我傲然,耸耸肩,脚下发出凄异的长叹。”
到底是什么使得我如此的孤独忧郁?我,到底在寻找着什么?我想寻找爱情。
它是炽热,壮烈而痛苦的,它需要可怕的牺牲,像尖刀与猛兽的搏刺,在力的冲击间,方显激奋,搏尽你的激-情与冲动;它是纯洁美丽的,如同啾啁啼啭,羽翼惊艳的飞鸟,忽闪而过,却是如此短暂,要用羁笼牵缚住它,拴在两人之间,紧密不舍。
这些,便是我于那激-情燃烧的曾经岁月中寻找的爱情。冲动过,束缚过,沉醉过,然而,最终,野兽倒于血泊中,飞鸟残喘于牢笼里,心跳溺没于毒液下……我所寻找的,仍旧没有得到。惟留下燃烧后的灰烬,惆怅于这辉煌没尽的黄昏街角。
爱情凋零,恍若隔世。岁月啊,把我雕刻成老人,漠然,怅叹,紧紧地包围了我,在泛黄的记忆中,无力攥住流转时光。以近黄昏,在暮霭中,伤感的快乐,寂寞的心疼,一同遁逸了。那最初的纯洁爱恋,孱弱地坠落,粉碎,消失。
我还悔恨那从未实践过的诺言埃不经意的诺言,不经意地遗弃。当身边存在一个温柔的她伴行时,我却没有珍惜,没有把温馨藏尽,而今,孤落一人时,再也没有勇气去发掘那未尽的甜蜜……
這樣解釋似乎很好,但細想又覺不對,1933年的時候,何其芳應該和現在的我差不多年齡,怎會生齣這種感慨呢?再仔細想,又覺得慚愧,同樣21歲的我還是過着碌碌無為的生活,如此平凡冷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