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张伯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谈中医药传承难

2018-03-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网北京1月21日电(记者王茜)一边是红红火火的社会需求,一边是难尽人意的精髓传承.时代的发展让中医药传承问题成为业内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中医药在百姓的求

新华网北京1月21日电(记者王茜)一边是红红火火的社会需求,一边是难尽人意的精髓传承。时代的发展让中医药传承问题成为业内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中医药在百姓的求诊就医中、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中医药“传承难”难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记者21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的传承工作会议上采访了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我国中医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记者:中医药在百姓求诊就医中、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张伯礼:一些数字能有力地说明这个问题。去年10月卫生部统计的数字,中医以4%的医疗机构、6.79%的人员、6.36%的财政投入,承担了15.38%的急门诊和12.61%的住院医疗任务。这已经显示了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

2011年,中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4100亿元,约占全国中医药工业总值的27.8%;中医药企业聚集度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制药企业百强中,中医药企业约占1/3,中医药大品种战略取得成效,过亿元品种超过200个。

中医药科研成绩突出,每年发表的中医药相关科技论文达到5.3万篇,高影响论文增长7.5倍;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大幅度增加,每年申请已超过5000件。

这些数字最能说明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重视传承工作就抓住了根本

记者:这些能否说明我们已经完全继承了中医药的宝贵财富?如果不是,那么“传承难”难在哪里?

张伯礼:应该说中医药发展形势不错,但我们还应保持一份冷静和淡定。中医药发展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医药学科特色优势缺少认真的总结提炼,中医药基础理论尚没有系统的整体提高,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中医思维弱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评价西化的倾向普遍存在。

同时,我国浩瀚的中医药古籍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近百年中医史研究尚属空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形式大于内涵,重方药而缺少学术内涵提炼;科研研究注重罗列数据,用现代医学诠释的多,较少进行中医理论的分析、思考;民间中医药的人才、方药、技术尚未受到重视,弃之不问、自生自灭,甚至失传;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内容还有待与深化改革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中医药发展的短板和瓶颈,甚至是隐患和内伤。

记者: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张伯礼:归根到底是中医药基础理论支撑作用薄弱,没有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尚未构建系统的中医生命科学认证体系,传统文化底蕴浅薄,忽视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而一些理论零散破碎,甚至是歪曲谬解。精通中医理论,并能有效指导临床实践人才短缺,民间医药对有一技之长的人缺少政策支持等等。

其实,各个学科都有继承发展的问题,但对中医药来说更加重要。传承是几千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形式,师徒相授、薪火相传,延续了学术的生命。传承是中医药的基础,没有基础就如空中楼阁虚幻缥缈,就没有了根基。重视传承工作就抓住了根本,事业越是发展,我们越要坚守学术的底线。

基于实际的需求和问题做好传承

记者:如何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传承难”?

张伯礼:中医药传承是个永恒的主题,必须坚持面向需求,在解决当前生命科学重大难题过程中做好传承工作。中医药的典籍浩如烟海,中医的理论百家争鸣,从哪儿入手做好成传承工作?是基于实际的需求和问题。现在很多生活方式疾病仍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传染性疾病变化多样等等。

近几十年来,针对临床重大需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心血管疾病、通络解毒方药治疗脑血管病、扶正祛邪疗法对肿瘤治疗有效果等等。这些工作就是传承创新的榜样和范式。从临床难点入手,解决问题才是最大的动力。

几千年来,中医药薪火相传,历史悠久,但其理念并不落后,历久弥新,现代生命科学很多难题可以从中药宝库寻找到解决办法。只要我们带着问题研究经典,传承经验,按历史的脉络进行梳理,不但总结学术发展演变的过程,还能掌握多种破题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