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良智:让成都成为创业之城 圆梦之都(演讲全文)
今天的主持人崔葆华先生,是我的老搭档,我们经常在创业大会上见面,他的主持每次都很精彩,但我觉得今天这场“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上的主持最精彩。
一年之计在于春,创业圆梦在蓉城。
在早春时节,我们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暨首场“菁蓉汇”活动,寓意“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从春天起步,必将走向成熟的、美丽的黄金季节,在不远的将来定将收获成功的硕果。
刚才,10位创业者为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创业经历、创业故事和创业体会,尽管他们讲得很短,话语不多,但都是智慧的结晶,都可以成为创业的经典教材,他们的经历都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
“梦想帮”、“实习僧”、“口袋家居”、“泡泡洗衣”等4个现场路演项目,都是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也是创新创业重要一环。对于同一座金矿,不同的挖掘方法,产金率也不一样,所以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很重要。
虽然4个项目获得的邀约函数量有所不同,但我认为大家都是成功的,因为你们获得了更多的市场认同,获得了很多的掌声。如果我是投资人,我会为每一个团队发出邀约函。6位创业风投大师在点评过程中谈了他们对创业的体会和看法,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成都市政府,代表1500万成都市民,向各位创业者发出邀约函,希望大家留在成都,从成都出发,发展壮大,走向世界!
《创业家》杂志的牛文文社长是我国乃至全球著名的创业大咖,他在《互联网时代的升级之路》演讲中,分享了他对网络时代创业的思考。
因为时间关系,讲得不多,但没关系。只要他有时间,我们希望每场“菁蓉汇”他都能来,即使人来不了现场,也要录个视频通过网上传过来,把他的经验和体会传授给我们的创业者和大学生。深圳创投集团汤大杰副总裁提出的“用市场力量推动创业,成立母基金”的建议非常好,我们一定采纳。
我们启动“创业天府”计划,就是希望在推动创业中先由政府推动,后由市场主导、政府扶持。我认为,由市场力量来主导,创业的空间和舞台才会更大,创业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
西南交大徐飞校长在发言中强调要“做梦、圆梦”,我非常赞同。
今天活动最重要的主题就是鼓励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善于圆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有梦想才会有事业的开端,追逐梦想才会有事业的成功,我们希望把成都打造成为一座“创业之城、圆梦之都”。西南财大张宗益校长从经济发展新机遇的角度论述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对我们很有启发。张校长还建议我们出台鼓励创业中介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我也完全赞同。
深圳为什么创新创业企业这么多,草根企业这么多?我到深圳最大的一个体会是,可能随便碰到一个企业,都是10亿以上的规模,这些企业成长的背景和创业的经历基本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全世界最好的企业、最好的品牌、最精英的人才很多都在美国硅谷?说通俗点,就是把一大批想投资的人和有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没有想法都会有想法,一定会催生更多的创业思维和想法。这种机制是硅谷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只有创业想法,没有资本的配合,这种想法将是无法实现的梦想。对于创业者而言,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没有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和保障,创业成功的概率会很低。只有把创业者和投资人放在一起,创业成功才有希望。
今天各位校长还有很多想法受时间限制,没有充分表达出来,但没关系。
今后我们每月都将组织“菁蓉汇”活动,让各位大学校长对创业畅所欲言,也让大学生创业者和校长“抢抢话筒”。以往可能有过教授与校长“抢话筒”的情况,但学生和校长“抢话筒”的时候不多。“菁蓉汇”将出现学生与校长“抢话筒”的场面,体现一种创业的冲动。我们应该鼓励这样的行为,这样我们的创新创业才更有希望。
前天,我到川大去调研,与川大的领导就校地协同创新问题进行了交流。
四川大学谢和平校长认为“创业天府”计划是成都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伟大创举。他主动提出要在川大实践“创业型大学”的理念。大学的转型对我们的创新创业太重要了。大学不仅要给学生教授知识、发放文凭,更需要鼓励学生通过创新创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大学要培养一批精英人才走创业之路,要为他们营造环境、开设创业课程,给他们提供创业学分。一个学校培养出一个院士是学校的光荣,培养出一名企业家更是学校的骄傲。院士后面往往只有一个团队,但一个企业家后面往往有N个团队在服务社会。
所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大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很重要,培养企业家更重要。就像刚才西南交大的徐校长和西南财大的张校长提到的,期待能够看到我们创新创业的内容有更多的颠覆性技术出现,有更多的创业人才和创新企业到世界的舞台上去打拼。所以大学的转型至关重要。
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张志宏主任代表中央转达了对创新创业的新的部署和期待,以及国家要进一步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昆学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表达了支持创新创业的坚定决心,要把成都打造成为创业之城、创新之都,助推成都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我们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
我心中始终有着挥之不去的创业情结。
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都在为年轻人创业呐喊助威,一直希望为创业者创造更好的创业环境。我这一辈子可能都离不开扶持创新创业这项工作了。在今天这个舞台上,大家的演讲让我再一次年轻,让我再一次分享了创业的激情,实现了从武汉“青桐汇”到成都“菁蓉汇”的转换。我将和成都的创业者一起,为这项事业而奋斗,共同实践成都的梦想。希望大家支持。
我们要通过“菁蓉汇”这个平台,把创业者、投资导师、大学校长、政府官员都导到这个平台上来,汇聚我们创新的力量、创业的力量,实现我们创业的梦想。
刚才台下有位创业者给我递了一封信,他说他50岁了,他的公司正在创业,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这种创业精神勇气可嘉,我也代表政府在这里表态,只要你想创业,60岁也一样。创业没有先后,也没有年龄界限,只要你有创业梦想,我们一定会鼎力支持。50岁还要创业,让我感受到了创业者身上的朝气、勇气和锐气,也感受到了创业者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的梦想就是城市的梦想,年轻人的成功就是城市的成功,年轻人的崛起就是城市的崛起。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和曾经的创业者,我们现在的梦想就是要筑创业之城,让人间天府成为创业天堂,让成都的创业者和年轻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善于圆梦,让成都成为创业之城、圆梦之都。
“菁蓉汇”的菁是精华、纯粹之意,是事物最纯粹、最美好的部分,亦形容草木繁茂,喻指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蓉是成都简称,指美丽的芙蓉花,同时取“荣”谐音,有欣欣向荣之意;汇是汇聚,是指天下创业志士集聚之地,蕴含城市海纳百川包容之势,更是汇聚各种创业要素的平台。
“菁”“蓉”均是草字头,寓意草根创业、扎根抱团,形成创新创业燎原之势。命名“创业天府”计划·“菁蓉汇”平台,就是要让成都成为创业者的天府,成为天下创业英才汇聚、创业要素汇集的创业之城。接下来我们陆续还会采取更多措施,把成都这座“创业之城”筑牢、筑实、筑出品质。
下面,我围绕成都筑创业之城,谈几点初步看法。
一是全球科技革命下的创业革命风起云涌。习总书记在去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曾指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习总书记在《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还深刻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历史反复证明,每次世界性的科技革命,都必然伴随着一次创业革命。特别是当前,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呈现革命性突破先兆,互联网思维、个性消费推动了商业模式和管理的加速创新,一场“创业革命”正在我们身边发生。
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马云、马化腾、雷军等就是这场革命的引领者。放眼世界,大学生创业风起云涌。在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创业计划大赛。我在硅谷考察了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院,研究院院长请我参观他们一面特殊的黑板墙,上面全是斯坦福大学学生创办或支持起来的知名企业LOGO,这些品牌我几乎都认识。
在韩国,大学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大学是预备企业,大学生是预备企业家”,韩国青年希望创业比例高达71%,居全球第一位。可以说,创业革命对21世纪的影响,将相当于甚至超过工业革命对19世纪、20世纪的影响。创业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发展强大动力。
二是中国新常态下的创业经济风帆正劲。李克强总理强调,“要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中国经济必须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创业经济、智慧经济的突破性发展正当其时、风帆正劲,全民创业成为了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过去我们大学毕业,都希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从来没想过自己创业。但是今天,我们大学生的思维变了,创业可能成为大家的首选,这是非常好的首选。自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以来,我们大学生创业欲望不断的被激发,一股大学生创业热在全国迅速蔓延,目前全国高校想创业的大学生占比达60%。
三是成都新机遇下的创业活力亟待迸发。当前,成都已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起点上,面临着众多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挖掘好、发挥好、利用好现有优势,使成都创业活力迸发出来。目前,成都创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有教育优势。成都历来重视教育。汉太守文翁首开我国官办教育之先河,其创办的石室中学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成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高校53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有70多万大学生,高校毕业人数年均28万人,教育资源数量位居全国第六位。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成都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大源动力。
第二,有科技优势。成都学科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超过60个,位居全国第四。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现有创新创业载体84个,孵化面积280万平方米,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增加孵化器面积,争取达到1000万平方米,不需要全新建,通过改造也行。在蓉注册创投机构198家,管理资本总额近600亿元。成都正加速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创新要素聚集高地。
第三,有宜业宜居优势。成都自古就享有“天府之国”美誉,被誉为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历史上,成都是一座移民城市,有着海纳百川般的宽广胸怀,多元文化交织,能有更多的思想火花碰撞。成都宜居宜业的环境,对广大青年创业者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今早,《创业家》杂志牛社长告诉我,成都启动“创业天府”计划,打造“菁蓉汇”平台,非常好,能够更好地把已有的创业基础和优势集中起来,塑造成一个品牌,把成都的创业旗帜举得更高一点,让全世界的创业者和投资者都知道成都有这样一面创业的旗帜。
目前成都民间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可以说创业“暗流涌动”。前天我去川大开创新创业座谈会,校长、院长、院士和创业者“抢话筒”,说明大家都很有创业的激情和冲动。我们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打造创业的旗帜,让“暗流”喷薄而出,成为“明流”,终成“大江”。
我们想把这个话题的话语权交给在座各位创业者。你们的需求,就是政府要做的工作。我们要用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来完善创业政策,更好地扶持大家。今天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启动后,希望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创业者踊跃地为政府提意见、提要求、提希望。我们将建立有线的平台和无线的平台,及时听取大家的意见,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使政府可以更好的为大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站高谋远,做好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一定要先行,必须站高谋远,穷尽智慧和想象,才能谋划好城市整体布局。传统的城市建设是先市后城,但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建设应该是先城后市。筑创业之城,也需要走先城后市的道路,需要城市政府深入思考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明确筑城的主要目标、时间节点、基本路径和功能布局。
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编制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这是我市着眼未来十年,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牛鼻子”工作。要通过规划编制,在更高层面和更广视野谋划创业之城,做好顶层设计,搭好发展骨架。要通过规划编制,明确创业之城筑城路径,即前期由政府推动,后期由市场主导、政府扶持。要通过规划编制,发挥后发优势,汲取经验教训,在创业之城建设上少走弯路。
其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必须持之以恒,一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按照规划设定目标坚定不移走下去。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果,但对城市长远发展一定很有好处。中国青年报最近有篇报道帮我做了一个统计,武汉青桐汇一年时间举办了15场,40多项创投交易,累计融资5.6亿元。可见合理谋划后的创业计划,会在市场助推下释放巨大的能量。
二是聚焦重点,建好起步区、示范区和引领区。我们要筑创业之城最终目的肯定是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但初期一定要聚好焦,建好创业之城的起步区、示范区和引领区,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这个起步区、示范区和引领区就是大学生创业。
前天,我到川大进行了调研,并召开了包括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大、西南财大部分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的创新创业座谈会,目的就是去高校“煽风点火”,煽“创业的风”,点“创业的火”。
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是创造神话的希望所在。现在全成都有超过70万在校大学生,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定要通过扶持大学生创业,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舞台唱得热火朝天。这个大学生不仅仅是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甚至40岁、50岁的人,大家只要有创业想法、有创业意愿,我们都支持,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让他们变成新兴的商业力量,让他们成为城市创业的主力。
我始终坚信,一群怀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一定会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他们的创造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三是搭建骨架,完善通道。一座城市运转是否高效顺畅,关键在于交通骨架和通道建设。建设创业之城,政府也必须完善通道,让资金、人才、信息等各种创业要素和资源充分流动、有效运转起来,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首先,要打造多层次的资金通道。只有创新没有资本不能创业。创新创业就是要把有钱人的口袋和有智慧的人的脑袋,把有钱的人和有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火炼”融合在一起,这是核心。如果不研究资本,而只研究创业,那这种创业创新就会只是“花瓶”。
硅谷的机制就是有头脑的人和有钱的人天天在一起混,风险投资者天天都在寻找有想法的人,只要有一丝想法,风险投资就盯上你了。硅谷不管处在什么时代、涌现了什么样的技术,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它的这种机制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保证。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要围绕创业者和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构建多层次的创业融资服务体系,促进创新创业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
其二,要打造立体化的人才通道。我们要聚集人才,就要有“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开放心态,采取“季节型”、“假日型”、“候鸟型”、“契约型”等多种形式把市域外高层次人才请进来。我们将更加注重培养本地人才资源,探索建立“学业 创业”双导师等培养模式,帮助年轻人提高创业成功率。
我们将在“成都十条”基础上,继续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松绑减负”,鼓励科技人才直接面向市场、直接进入产业体系和市场环节,鼓励高层次人才投身社会创办企业。
其三,要构建全方位的信息通道。我们将完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适合创业企业不同阶段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我们还将举办很多跨地区、跨领域的国际性、全国性创业活动,让成都的创业者能够与全世界创业者碰撞思想、比拼高下。
包括我们去年开通的直飞美国旧金山的航线,就是一条对接硅谷的重要信息通道。这条通道可以对接全球最具活力的地方、全球创业神话最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才、信息、技术、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到成都来。今后我们还将开通更多的航班,让成都和硅谷无缝对接、无时差对接,使成都的创新创业平台具有更强的比较优势。
四是强化基础,增强承载力。建设创业之城,也需要基础和载体,这个基础和载体,就是创新创业孵化器。各区(市)县孵化器建设必须有个量化硬指标,但方式可以多样,比如有些中心城区可以用旧厂房去建孵化器,旧瓶装新酒也很好。具体有几类孵化器建设要加大力度。
比如,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创业社区、创业公寓等新型孵化器。武汉的“光谷创业咖啡馆”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创业者可以开放式办公,找到天使投资人和创业合伙人,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再如,要围绕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和提升一批专业孵化器和新兴产业加速器,并推动专业孵化器形成投资收益、增值服务收入和物业收入三者并重的盈利模式,提高孵化器可持续发展能力。
又如,要鼓励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利用周边存量土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形成围绕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发展的创业派系。
互联网时代的最大进步,在于破除了地域的限制,公司和用户并不需要在地理空间上在同一个地方。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孵化器?就是要重视草根企业,把草根企业的根留在成都。即便有一天这些草根企业成长为参天大树,走向了世界,他们依然会对最开始扎根的这片热土心存感激,会把更好的东西带回来。
五是优化环境,形成良好的创业生态。有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就成功了一半。在这里,我想把我在武汉说过的两句话与大家继续分享,就是要让“创业者宁可流落街头,也不愿意离开这座城市;即便身无分文,也要坚守在这里,等待和发现创业机会”。硅谷有“硅漂”,北京有“北漂”,因为这些城市的创业机会更多,他们看得到未来和希望。我们要通过努力,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形成钟情成都的“蓉漂”。
创业本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但成都这座城市自有一种乐观、豁达、坚韧、淡定的气质和胸怀。这种气质和胸怀,每每在重大时刻,总能迸发出令人惊讶的力量。从近代保路运动到抗战时期川军出川,再到“5·12”大地震,都能从中看到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创业者需要从这片土地上汲取的气质。
“良禽择木而栖”。成都创业生态优势还来源于我们的制度优势。《三联生活周刊》曾专门撰文,认为成都是低成本创业起步的最好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努力为创业者们营造尊重首创、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
我始终认为制度不是为了垄断资源和划定边界,而是为了铲除障碍,激发创业干事的活力。对创业者而言,机会比财富更宝贵。我们将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提供更多成功机遇。我们将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出台更多更好鼓励创业的政策,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热情的“乘法”,让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更多创业者看得到希望、摸得到未来、守得住坚持、圆得了梦想。
一是希望创业者立大志、创大业。牢记梦想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奋斗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希望大家抓住创业的黄金期,不负青春、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用青春的激情和奋斗,成就青春的事业,让成都这座创业之城成为创业者的圆梦之城。
二是希望高校成为引领创新创业的“弄潮儿”。有什么品质的大学,就有什么品味的城市。大学是城市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学是城市最靓的名片,大学的思想是最新潮的思想,大学思想的活跃将带动城市思想的活跃。希望高校开设创业课程,创立多元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和学生异想天开,不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将创新创业能力教给学生,成为创新型大学、创业型大学。
今天各位在蓉高校的校长来站台,令人敬佩、令人感激。他们将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强大后盾和后台。
三是希望投资人为更多创业者插上“翅膀”。希望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更多沙砾中的珍珠,去挖掘更多成都的宝藏,当好天使,为创业者插上腾飞的“翅膀”,圆创业者的梦想,同时成就你们自己的事业。希望创业投资者更多关注成都、投资成都、发展成都。
四是希望媒体当好创业的传声筒。希望你们为创业更多地鼓与呼,大力宣传创业者先进事迹,用现代媒体的手法描写好成都浓烈的创业氛围,讲好他们的故事,把“抢话筒”的视频传播到全世界,让更多人看到成都创业的氛围、青年创业的激情、城市创业的潜能,把硅谷、上海、北京等国内外的风投、创投都吸引到成都来,把北大、清华等国内外的优秀人才都吸引到成都来,为成都这座创业之城加油、鼓劲!
我们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在不远的将来,一座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创业之城、圆梦之都一定会矗立在天府大地,展现于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