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强中央党校 行为转作风思想接地气——专访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谢志强
此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体是全体党员,重点是党的领导干部。本报围绕这次活动,在一次针对党员的调查中发现,怎样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部分同志还没有明确想法。网友“快快长大”说:“既然上面布置了,就弄呗。怎么弄,也得听上头的。”网友“兔子”说:“好像是针对领导干部的吧,我就是个普通党员,跟我没什么关系。 ”
目前,我省各省直机关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全面展开。针对活动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以及对这一活动的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著名学者谢志强。
从八项规定到改“四风”
辽宁日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围绕党的作风建设,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去年底出台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另一件就是现在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又能够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信号呢?
谢志强:简单梳理这两件事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四个关系:规定与活动的关系,要素与整体的关系,切入与深入的关系,启动与推进的关系。八项规定是很具体的工作要求,而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起来通盘考虑;八项规定针对的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一些问题,而教育实践活动把这些问题纳入到了改“四风”的整体当中;二者同样聚焦于作风建设,八项规定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开场戏,教育实践活动是八项规定在一个更高层面、更系统层次上的深入展开。
从八项规定到教育实践活动,二者是一脉相承,互相依存的。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进一步落实八项规定和固化八项规定成果的重要保障。实施八项规定取得的经验和效果,肯定能够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及思路和方法上的启发。
八项规定出台半年多来,之所以能够取得好的社会效果,最大的经验就在于倾听群众呼声,从群众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和现象入手,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解决党的作风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用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标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应当继续沿着这条路线走下去。
要找到与时代的契合点
辽宁日报:说到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一些党员干部会回忆起之前的 “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有的人会问:搞了多次还要搞,是不是说明没有太大的效果?
谢志强:的确,这是当前一种有代表性的思想误区,必须加以厘清。我们党一直非常重视作风建设,改进党的作风是一项长期任务。 “整风”一词,从延安时代就有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次党员教育活动,同样都是改进党的作风的实践。怎样看待历次“党内整风”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本次活动的认识和成效。
回顾历次党内整风,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此前的历次整风活动,都是针对特定历史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上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实践证明是有成效的,必须充分肯定。可以想象,没有之前的努力,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可能会更严重,遇到的困难将会更大。
其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大部分,需要整体推进,作风建设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不能奢望通过一次整风解决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所有问题,也不能奢望只通过作风转变这一条途径使党的建设毕其功于一役。
第三,世情、国情、党情一直在发生重大变化,每一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都是不同的,同样是作风问题,表现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此次教育实践活动既要进一步解决以前遗留下来的问题,又要解决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需要、多重需要。
由此,也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提醒我们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很好地总结历次整风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使活动更有针对性。二是提醒我们在活动中必须找到与时代的契合点。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若想令群众满意,就必须了解当下群众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最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哪里,了解他们心目中最符合时代需要的党员领导干部是什么样的。老百姓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就是我们整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