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王贵祥pdf 北京天坛(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北京古建筑五书)

2017-1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第一章 走近天坛 第一节 天国的神殿 北京天坛建筑,似乎令人们既熟悉又陌生,它从历史中走来,矗立在我们面前, 令我们赞叹,也令我们迷惑.它那崇高与优雅的造型和空间令我们感动,也令我们好奇.让我们走近它,触摸它,思索它,或也能够理解了它.以其神圣与纯净而著称于世的天坛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华.那由低矮的壝墙所环绕的天坛,以其平阔舒展的三层汉白玉坛台,在周围绿树浓阴的映衬下,显得高贵.博大,站立其上,似乎可以有触摸到天穹的感觉.而与天坛遥遥相对的祈年殿,则以其三层汉白玉台座烘托的亭亭玉立的三层

第一章 走近天坛 第一节 天国的神殿 北京天坛建筑,似乎令人们既熟悉又陌生,它从历史中走来,矗立在我们面前, 令我们赞叹,也令我们迷惑。它那崇高与优雅的造型和空间令我们感动,也令我们好奇。让我们走近它,触摸它,思索它,或也能够理解了它。

以其神圣与纯净而著称于世的天坛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华。那由低矮的壝墙所环绕的天坛,以其平阔舒展的三层汉白玉坛台,在周围绿树浓阴的映衬下,显得高贵、博大,站立其上,似乎可以有触摸到天穹的感觉。

而与天坛遥遥相对的祈年殿,则以其三层汉白玉台座烘托的亭亭玉立的三层圆形攒尖屋顶蓝琉璃瓦建筑,更显出高尚、典雅、纯净的风姿。那么,让我们走近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做一番历史的游历吧。

(图1. 1 天坛鸟瞰; 图1.2 天坛总图) 如果阅读一点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典籍,我们就会知道,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往往将他们最为尊崇也最神圣的地方或事物称之为“天国的”某某物。比如,作为基督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所共有的圣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就是西方历史文献中所经常提到并称之为的“天国的耶路撒冷”(Heavenly Jerusalem)。

而曾经在耶路撒冷矗立的见于圣经《旧约》记载的由古代以色列王所罗门所建造的犹太教圣殿——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也常常被西方人称为“天国的圣殿”(Heavenly Temple of Solomon in Jerusalem)。

所罗门圣殿甚至成为西方历史上基督教教堂建筑所尊崇的原型。

无独有偶,古代中国也有这样一座建筑,以其神圣、崇高与典雅,而备受世人的尊崇。不惟历代的中国帝王们要在它面前顶礼膜拜,而且,它也受到了西方人的崇敬。在西方人所转译的语汇中,它也同样被称之为“天国的神殿”(Temple of Heaven)。

它就是举世瞩目的北京天坛。据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法国巴黎举办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推选每个人心目中最美的建筑的活动中,中国北京的天坛建筑群,就名列入选的30余座世界上最为美丽的建筑之列。

1994年,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中国北京天坛(英文名称: Temple of Heaven)被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21)。

世界遗产委员会还对天坛建筑群做出了如下评价: 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显然,从这个极其简单的评价中,我们已经可以约略地看出,天坛不是一座简单地为人提供遮风避雨空间的居住性建筑物,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用来供奉神佛的宗教殿堂,更不是古代帝王号令天下的宫殿。

可以说,它是用来象征中国人理念中的天地关系的建筑,它是用来体现古代中国人的独特宇宙观的;它也是为古代帝王所提供的,人世的统治者——帝王,与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天,进行交流沟通的神圣场所。

或者说,这组宏伟建筑群的精神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它所能提供的物质功能。 这就是天坛,是古代中国人的至圣之坛。 如果作一点简单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目前仍然矗立在北京南城的这座伟大的建筑物,最初建造于明代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建时的名称是“天地坛”,也就是说,这里最初是帝王同时祭祀天地的地方。

直到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又在北京城的北郊专门建立了祭祀后土之神的地坛,并将原来的“天地坛”改名为“天坛”之后,这里就成为了明清两代帝王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而斋戒礼拜的神圣场所。

天坛位于北京南城天桥南大街与永定门内大街的东侧(图1.

3 天坛在老北京城的位置),其中包括 “圜丘坛”与“祈谷坛”两组坛壝建筑群,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上天、祈祷五谷丰登,以及在大旱之年祈雨的场所。每年的一些重要时节,如冬天的冬至日、春天的正月上辛日,以及一年时间的居中时节——孟夏日,皇帝都会到天坛进行祭祀与祈祷。

在深入探究天坛建筑的种种奥秘之前,我们先来对天坛建筑群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整座宏大的坛壝建筑群有内外两重宫墙,经过刻意设计的天坛宫墙,其平面的格局为南方北圆,即将内外宫墙的南墙与东西墙均按正角直交的矩形平面布置,而将内外宫墙的北墙都按照圆润的弧线形平面布置,从而突显了整座天坛建筑群所表征的古代中国人理念中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象征性内涵。

明代初建时的天坛内外宫墙是用土坯砌筑的,到了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在土墙之外包砌城砖,从而形成了现在的砖筑宫墙。外墙周长6553米,南北墙的距离为1657米,东西墙的距离为1703米。

总占地面积为273万平方米,比明清故宫紫禁城的面积还要大,是目前所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明清时代的天坛,仅仅在西边临永定门内大街的一侧开有两座宫门,偏北处设置的门为“祈谷坛门”(图1.

4祈谷坛门),偏南处设置的门为“圜丘坛门”(图1.5圜丘坛门)。而这也正对应了其第二重宫墙以内所环绕的两组天坛主要建筑群:北部为以祈年殿为核心的祈谷坛,南部为以圜丘台为核心的圜丘坛。

天坛的内宫墙南北长1283米,东西宽1025米,周回4152米,占地面积约为130万平方米。 两组坛壝建筑群被一座长约360米,宽约28米,高2.5米的砖筑石台,像一道天平的秤杆一样,将南北两坛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这座砖石台座被称为“神道”,或“海墁大道”,又称“丹陛桥”(图1.6-1丹陛桥-从南望北, 图1.6-2 丹陛桥-从北望南)。端庄肃雅的祈年殿及其附属建筑就坐落在这座神道的北端,而空灵幽静的圜丘坛与皇穹宇则位于神道的南端,通过这座丹陛桥的联系,天坛的南北两组核心建筑群,以其超然物外的单纯、肃穆与庄重、古雅,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建筑艺术整体。

在内宫墙靠近祈谷坛的方向,即偏北处的东、西、北三面宫墙上,分别辟有宫门一道,俗称为东天门(图1.

7 东天门)、西天门(图1.8 西天门)和南天门(图1.9 南天门即昭亨门)。在内宫墙以里,还特别在皇穹宇以北的位置上设置了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墙与内宫墙的东西墙相交,从而在空间上将祈谷与圜丘两坛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的空间。

位于北侧的以祈年殿为核心的祈谷坛又在四周设置了方形的砖筑壝墙,墙东西宽157.5米,南北长187.5米,墙周回690米,并在壝墙的东、西、南三侧,各开有三间砖砌拱券门,并在北侧设有三座歇山式琉璃瓦顶门(图1.

10-1 东砖门, 图1.10-2 东砖门入口-望祈年殿; 图1.11 西砖门; 图1.12 南砖门)。位于南侧圜丘坛部分,则在东、南、西三面分别开有泰元、昭亨和广利三座门,而在北面,沿神道中心线,在东西向隔墙向北突出的半圆形墙的正中,开有沟通两坛的三间方形大门——成贞门。

在圜丘坛北有皇穹宇,是放置圜丘“昊天上帝”牌位的地方。

其前有配殿,其四周围绕一道圆形壝墙,墙高3.72米,墙周长193米,墙内侧因其平整光滑,能够形成声音的反射传递,而被俗称为“回音壁”。圜丘坛之东为神厨、神库、宰牲亭等建筑,是用以存放祭祀之用的祭器、乐器,及制作祭品的地方。

祈年殿以北也设有为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养所,初名天库,后改名为皇乾殿。殿内正面有一个方形石台,台上设有神龛,用以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其后设置有用硬木雕琢而成的九龙屏风(图1.

13 皇天上帝牌位及九龙屏风)。祈谷坛壝墙东门外布置有宰牲亭,及神库、神厨等建筑,将这些附属建筑与壝墙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有72间之多的曲尺形走廊,俗称“七十二间房”(图1.14 长廊)。

此外,在天坛内宫墙西天门的南侧设有供帝王在祭祀前进行斋戒准备的斋宫。斋宫为坐西朝东布置,其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为4万平方米,内有正殿和寝宫,并有供皇帝在祭祀前沐浴用的熏沐殿。斋宫内还有茶果局、御膳房、衣包房等功能性建筑。

神乐署则位于外宫墙西墙以内,在祈谷坛门之南的位置上,是祭祀乐舞的排练场所。明代永乐年初建时,其名为神乐观,清代乾隆年间改为神乐署,俗称为“天坛道院”。这是一座有两层殿堂的院落,其前殿为五间,名“凝禧宫”;其后殿为七间,名“显祐殿”。

前后殿左右则设有廊庑配殿,其前东向设有三开间大门一座。 北京天坛在初建时,被布置在北京内城城门外的东南,这与中国古代礼制建筑中所遵循的南郊祀典之礼相吻合。

到了明代中叶,随着城南的人口积聚,在内城之外又砌筑了外城,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凸”字形的明清北京城城市平面。而天坛,以及与之相邻的同样用于南郊祀典的先农坛,都被括入了北京外城之内。 今日的天坛,位于北京外城中轴线的东侧。

占地273公顷的天坛,以其平远开阔的空间和大片郁郁葱葱的松柏树木簇拥的丹陛桥呈托起南北两端的圜丘坛与祈年殿,那汉白玉的坛台与栏楯,那红墙、红柱与蓝瓦,以及檐下的青绿彩画,在绿树与蓝天的映衬下,宛然一幅超然物外的空灵图景。

特别是当你一个人站在祈年殿前向上仰望,在三重汉白玉台基与红色墙柱的衬托下,那与蓝天相接的蓝色屋瓦之上,是一个熠熠生辉的金色宝顶直插云空,使你恍惚间觉得这婷婷玉立的三重檐子的殿阁,就是天国的一隅。

那华美、纯净、雪白的台座,翼翼的飞檐,会令你不由地产生一种超凡出世的遐想。 然后,你转身慢慢地踱过那长长的丹陛桥,穿越那恬静、优雅的成贞门,绕过皇穹宇,步入低矮的圜丘坛的壝墙之内,从圜丘的南侧台阶,缓步登临到三重坛台之上,你独自地站立在坛台的中央,举目四顾是郁郁森森的松柏的海洋,向上仰望是湛蓝的苍穹,你忽然会觉得自己就站在距离天穹很近的地方,上天以其阔大、神秘与亲切的胸怀,在俯瞰着你。

忽然之间,心灵有一种超脱、一种释怀、一种浩然的快感。 这就是天坛。它并不是卓然出世地高大,却能使你有可与天齐的豪迈;它也并无神秘幽邃的空间,却能使你的心灵感到惊怵与震撼。

走近它,你感到了空灵,也感到了幽邃,感到了天宇的高敞明亮,也感到了大地的阔远宏大,你似乎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在苍天之下起伏仰止的身影,听到了我们的祖先对天地万灵心悦诚服的祈祷声,甚至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先祖们包容天地、协和万邦的律动着的博大胸怀。

突然间,你会不由地产生许多疑问: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坛台与殿阁来祭拜那遥不可及的苍天?他们的心灵与上天之间有着怎样的沟通?这宏伟的建筑群为什么会令人感觉是如此地纯洁、高尚与恬静,丝毫让人感觉不到俗世的繁华与艳丽,这其中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审美意趣与精神?圜丘坛为什么会用三层坛台?祈年殿为什么会用三重屋檐?为什么会将祈祷丰收的祈年殿与祭拜苍天的圜丘坛建造在同一个建筑群中?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如此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对天坛建筑的细细品味与鉴赏中来寻求答案。 那么,好吧。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为了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在天坛建筑群中所隐蕴的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让我们走近天坛,走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回溯一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对主宰万物的苍天诚惶诚恐与毕恭毕敬的,体味一下我们的民族与生生不息的自然万物又是如何须臾不可分离地息息相关的。

如若经过了这样一番游历,蓦然回首间,我们似乎可能又会看到我们自己的身影,也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