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光柱妻子 史光柱:妻子助我生活的战场上做英雄
史光柱近影 23岁的北京女大学生张晓君,用中国妇女特有的温柔、善良扬起了一个盲人的理想风帆,用坚毅、执著,帮助双目失明的丈夫史光柱创造了当代中国史上的五个“第一”: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第一位演讲超过2500多场次的新中国英雄,中国第一位英模作家,解放军第一位有创作成就的盲人诗人。
史光柱先后出版了《我恋》、《背对你,投下黑色的河流》等6本诗文集,有的作品还被翻译成俄、法、英等语种广为传播,并荣获“鲁迅文学奖”等全国各类文学大奖15次,由他作词并演唱的《小草》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走进千家万户,1990年他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91年被国家机关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1993年底,中国作家协会专门召开了史光柱作品研讨会,首次提出“史光柱诗歌现象”。
2008年9月,史光柱受邀参加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受到了胡锦涛等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 在和平与发展的浪潮声中,史光柱始终坚守英雄本色,将全部心血投入到文学创作和全国各地巡回演讲中,用一颗博大的爱心为人间送温暖。
先后为1000余名生活无助或绝望的残疾人送去温暖和希望。
他的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精神偶像,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生活的战场上一样做英雄。” 在没有鲜花掌声的日子里 婚后的日子,并不像史光柱作报告那样走在鲜红的地毯上、接受万人仰慕、鲜花、掌声。
史光柱老家在云南马龙县一个贫困的山村,父亲在得知史光柱双眼失明后的第24天忧郁而死,母亲也因遭受不了如此重大的双重打击精神失常。虽说在谈恋爱阶段史光柱已坦言家庭的困境,但张晓君第一次随史光柱回到云南老家时还是被吓了一跳:3间低矮的土坯房脏乱不堪,神情呆滞的婆婆时而清醒时而疯癫,史光柱7岁的弟弟嗷嗷待哺,眼前的这副窘境使从小生活在京城、从未吃过苦头的张晓君心里萌生了一丝怯意,她甚至有了马上逃回城市的冲动。
然而,冷静下来之后,她觉得既然已经嫁给了史光柱,就应该和他一起承担家庭责任。第二天,张晓君就带婆婆去看病,经检查,史母竟然患有精神分裂、十二指肠溃疡、风湿、妇科等6种疾病!此后,只要手头的钱稍稍宽裕,张晓君就带婆婆去治病,而史光柱弟弟的学费、生活费,她也都承担了下来。
1989年,史光柱完成学业后,张晓君带着他回到北京安了家。因为没钱买房子,他们只好住在一个半地下室里。
就在这一年,他们的儿子出生。孩子断奶后,为了赚钱维持家用,张晓君就将其送到了父母家代养。 史光柱的工资不高,这些年来,他不仅没有伸手向国家要过一分钱,而且从没接受过任何救济。
维持两个贫困家庭的生活已使张晓君有些力不从心,令她更为矛盾的是:自己的丈夫也是残疾人,也需要社会帮助,但他每月必须留一定份额的工资帮助社会上那些生活无助、没有生存能力、十分贫困的残疾人,长此下去这往后的日子还咋过?可每次听完丈夫的解释,再阅读那些残疾人寄给史光柱的信件,她的眼睛湿了。
于是,她不得不一次次抹着眼泪从抽屉里拿出钱来递到丈夫手中。
1996年的一天,张晓君用商量的口气跟史光柱说:“我想把工作辞了,自己单干。”听张晓君这么一说,史光柱心里也很难受。金钱,对这个经济处在十分困难之中的战斗英雄来说同样有着诱人的魅力,但当财神真的降临在自己面前时他却又婉言谢绝。
那是1990年的一天,国外一家生产衬衫新产品的公司想以史光柱的名字作为商标,生产“光柱”牌系列产品销往中国,特请史光柱出任名誉董事长,月薪两万元(其中一万元人民币,一万元港币)。
在此之前,还有一家海外驻深圳电子产品公司也特来邀请史光柱作推销总代理,史光柱都谢绝了。史光柱说:英雄的称号,不仅仅属于我自己,这里面凝结着战友的鲜血和烈士们的生命,我不能用烈士尸骨换来的荣誉为我个人赚取利益。
离开原单位后张晓君在一家饭店工作,为不影响照顾丈夫,她每天行色匆匆往返单位和家里,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独自撑起这个家。
做饭、洗衣、带孩子,三四十公斤重的米袋、煤气罐,她都是一股气扛到家里,每次听到妻子粗重的喘息声,史光柱的心情特别内疚和难受。 与英雄相伴的苦涩与甜蜜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追求发生了裂变。
史光柱,这个曾经名扬中华的英雄在新的形式下也不得不面临新的抉择。
在战友们的妻子一个个离他们而去的现实面前,史光柱觉得他不应该连累自己的妻子,一天下课后他对张晓君说:“晓君,谢谢你这么照顾我,我想你应该……我想……”话没说完史光柱又咽了回去。
“光柱,你不要再说了,你想什么我心里清楚得很,说实话,一段时间我也曾有过思想波动,但后来我一想,眼下你最需要的莫过于我,你为牺牲的战友而活着,我也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既然嫁给了你,再穷再苦我都认了。
” 张晓君的这一番“表达”,让史光柱深深地感受到妻子这份无私与博大的爱,更使他看到了前途和光明。
在深圳大学就读的日子里,史光柱由于只有初中文化的基础,加之失明的双眼时时隐痛,战伤又导致双耳听力下降,在学习过程中十分吃力,很多时候,都是下课后请同学帮助补课或借同学的笔记来“听”。为了照顾史光柱的学习和生活,张晓君辞职去深圳大学陪读,每天上课张晓君搀扶着丈夫走进课堂,边小声解释边做笔记。
晚上,她忙完家务又赶着为丈夫辅导功课。史光柱睡下了,她还在灯下预习或为丈夫整理笔记。学理科的张晓君硬是啃完了中文专业的所有书籍,并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解给史光柱听。
校园环境幽静的深大给史光柱留下美好回忆,后来他还为母校深大创作了一首名叫《后海湾恋歌》的歌曲。 生活战场上造就的诗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史光柱在社会上做报告场次也越来越少,让他心里更难受的是后天性失明带来的痛苦和无助,导致他觉得自己似乎像个废人。
而此时关于史光柱“吃软饭”的社会传言也不时传到他的耳朵里。
史光柱低落的情绪令张晓君非常不安,她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尽自己的一切办法去帮助他走出命运的低谷!” 1998年9月的一天,张晓君特意做了一桌史光柱喜欢吃的菜,还买了一瓶昂贵的红酒。
她举起酒杯对史光柱说:“你知道酒为什么是陈年的好吗?因为它经过时间的沉淀后能厚积而薄发。”张晓君接着说:“我当初看上你,就是觉得你像个男子汉。在我心目中,你永远是个英雄。
其实,你现在这种境况也不完全是坏事,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觉得你也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英雄的实质是什么,它不是鲜花掌声的代名词,它是一个特定的时代符号。在现阶段、今后一个时期,你可以发挥在文学事业方面的特长,成为一名用精神鼓舞人们的作家,做陈年的酒,厚积薄发。
”张晓君的一番话,仿佛给史光柱阴霾的心灵注入了一缕阳光。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史光柱除每年到部队工作、学习3个月外,一回到北京就潜心创作。
在新的生命制高点上,他要用自己的笔讴歌血染的风采。 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他选择了诗歌,而诗歌是具象和意象的产物,对于早在20岁就后天失明的史光柱来说,其心目中的具象事物也已逐渐模糊,又何以谈意象,他甚至不知橄榄树是什么样。
为了使史光柱的诗作更具有灵性,张晓君专门带他去“见”识,先给他介绍橄榄树的形状,然后扶着他去抚摸树身和树叶。如果没有张晓君这么细心带他去感悟、去触摸,不可能产生那首后来获得了“大鹏文学奖”并成为史光柱代表诗作之一的诗作《心上的橄榄树》。
为了史光柱的创作需求,她还经常陪伴史光柱深入边防、海岛、工厂、农村体验生活。
1997年夏天,张晓君陪同丈夫来到西藏采风。首次踏上雪域高原,张晓君头疼、胸闷,全身冒虚汗。张晓君告诫自己:“关键时候,不能趴下!”在海拔4500米气候异常恶劣的那曲,身体虚弱又劳累过度的她上吐下泻,面如土色,一下车就“双管齐下”———打吊针、输氧。
她在卫生所躺了半天,便拔掉针头,一手拎着氧气袋,一手拿着采访机开始协助史光柱工作。高原之行,给了史光柱巨大的创作动力,回到内地后,他利用夫妻俩的采访成果,创作了一部20万字的纪实散文集《藏魂地天》。
当这部作品集出版后,史光柱百感交集地为妻子写下一首诗:你是我生存的银行/我天天向你借贷/大概这一辈子也还不清/我常想/我为大地献出了光明/为何让你也承受黑暗/爱人啊有你/我远离沙漠…… 如今,张晓君与丈夫史光柱相濡以沫已走过22个春秋,儿子也已是北京工业大学一名二年级的学生,看着父子俩有说有笑的祥和模样,张晓君常常有一种从心底涌上来的幸福:作为一个女人,我对当初的选择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