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坑村古大存 潭村:阳山保存最好的传统古村落
“亦华别墅”内的水井与暗渠,伴随岁月的积淀,它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其功能意义。
潭村,位于阳山县七拱镇南端四公里,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该村有建筑独特的古别墅、镬耳楼等千余间。整个村庄用“屋”字围着,屋与屋之间,既独 立又相连,除大门小门外,四周几乎没有空隙;村内铺满青石板的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巷巷相通;每条巷的头尾设有门;村的东南西北都建有小炮楼,固若金汤。
此外,潭村之北的一座五十余米高的寨山,修建三重山门,山顶有二层的更楼,守更放哨。站在山顶,潭村一览无遗。因此,寨山也就成为守护潭村的制高点。
潭村,是至今阳山县保存最好的传统古村落。2012年秋,我们一行几人,走进潭村,感受那浓郁的古村遗韵——
潭村来由
凡到过潭村的人都知道,潭村没有“潭”。可为何叫“潭村”?在出生于该村的阳山县教育局退休干部陈其活老师告诉记者:明末期间(十七世纪二十年 代),陈大爵、陈大乾两兄弟在草陂迁徙潭村时,最初是在龙沸地(小地名)居住的,后来觉得那个地方不好,便搬迁到大车头(今潭村大庙门口三百米处)安家落 户。
屋宇坐西向东,前面有一条小河叫通儒河。左下方有个深潭,它与通儒河隔开,一般情况下河水进不去。天旱时,水就从潭底下涌出来,一年四季的水位都是固 定的,所以叫做“衡潭”。
潭虽有两丈多深,但清澈见底,而且水质好,陈家每天都到那里去挑水吃用。 吃了那里的水,人们健康长寿,人口发展很快,在大车头住 了三代,就由十多人发展到其时的一百多人。
有一年夏天,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水上涨,结果把陈氏兄弟的房屋全部冲毁,潭也被河沙填满。陈氏兄弟本想继续 在那里重建家园,后来陈殿贵(陈大乾的曾孙)的结拜兄弟许长三就对他说:“以后再发洪水怎么办?不如来我们许屋巷附近建房,这里地势高,比较安全。
”陈殿 贵觉得有道理,就迁到此地重建家园。因为陈殿贵是吃衡潭水大的,饮水思源,所以他就把自己的村庄命名为“潭村”。当时他还在大门口贴上一副对联:“潭活清 潮涌,村树栋樑材”。
独特建筑
道光十三年(1833)始,十八世陈剑光兄弟耗时16年修建的怡爱堂建筑群,这是村中最主要古建筑。该建筑群坐西向东,大门则朝南。占地面积92 亩,建筑面积60多亩。建筑布局上,东西纵向的直巷3条,横巷7条,将25幢建筑分割成六纵,共有房屋266间。
建筑特点上,多是一厅二房二廊一天井的独 立单元房屋,属县内少见的建筑形式。该建筑群的大门楼上有“外翰第”匾额,为道光廿九年(1849)两广总督为廪贡生陈煜焱题赠。
由此入内,是一个千余平 方米的大坪地。这里,是家族庆典活动的场所。直入后转左,是一座内门楼,门上有“贡元”匾额,门联:“门高司马,楼善元龙”。旧时,门两侧摆放“肃静”、 “回避”的高脚牌各三件。
从族谱看来,这是忠州同知(同知,古称司马)、宣化知县陈宅南的官府仪仗。入门之后,只见村入巷道四通八达,往复回还,如入迷宫。其中,有一座叫 “高厅”的楼房,最为精美。此楼系前清秀才、民国律师陈其修的住宅,是村中保存最完成的楼房。
楼高三层,楼板下以桁樑、楼板承撑,上铺薄砖或红毛泥(水 泥)。以木质大板梯上下,每层一厅二房。门窗上有灰雕,两边有楹联,墙壁上有题诗的彩色壁画,屏风、床具外围饰以木雕。二层以上,朝南开一个圆形、砖拱的 窗口,可以远眺远处山水。
二楼中堂床联:智水祥光涵叠阁,仁山佳气护层楼。三楼东侧房门楹联:群山高拥连奎璧,曲水环流浸斗牛。西侧房门楹联:水抱山环千 古画,鸟啼花放四时春。中堂床联:联:钓鱼公摆到床前看,撑渡子移来榻上观。这里,“钓鱼公”指窗外远处河边、形似钓翁的小山;“撑渡子”指河上摆渡的船 夫。
亦华别墅
咸丰元年(1851),陈剑光在潭村南边五里建成“亦华别墅”,俗称“新城”。亦华别墅从1842年奠基动工,至1870年建成使用,历时28年。 占地30亩,建筑面积8.6亩,原有房屋364间。四周城墙的墙基以上6米均用长约2米的石条砌成,城内依城墙修建环城的72间房屋。这些房屋高三层,上 层是四周贯通的走马廊,专供防御时行走、射击之用。城墙的四角,均有一座更楼。
别墅仅有一个大门出入,内有横巷3条,直巷6条,地面铺青石板。入门后,是一个大花园,穿过花园后,进入二门,这里是别墅核心建筑,里面是内花园, 四周是房屋。其中,前排是客房,后排是客厅,两边是一厅二房二廊一天井的独立单元房屋。
核心建筑的左右两边,有内外两排房屋,内排为一厅四房一天井的房 屋,共有四幢;外排有大屋10间。核心建筑的后面,有一厅四房一天井的房屋一幢,左右各有单间房屋各八间。别墅的东南角,下挖约四米,从地下隐蔽引入小溪 水,然后从地下北顺流而出。
其中,开挖一只水井,保障别墅的用水。这座别墅,颇具特色,全部是用花岗岩和青砖建造,里面设有长廊、平房、花厅、高楼、游泳 池,门口有大铁门、龙子闸门,四边围墙高厚坚固,宏伟壮观。
远处眺望,好像一座小城。路人惊叹不已!但也惹人嫉妒,有个人曾向陈剑光勒索二万两白银。陈剑 光不给,他就向皇上禀报,告陈剑光私造皇城,蓄意谋反,另立帝皇。皇上接到诉状,立即勒令刑部传令陈剑光审讯。
因为这是一宗关系到当代皇朝生死存亡的特大案件,刑部上书一拍惊堂木,问:“陈剑光,你想造反吗?”“没有。前段时间,某月某日我还捐了二千两白银 给皇军呢。”“你私造皇城,该当何罪?”陈剑光说:“我没有私造皇城,何罪之有?”“你还想抵赖,在七拱石根落附近那座城不是你建造的吗?”陈剑光说: “我只是在石根落的地方建了一座别墅。
”上书听了,怒发冲冠,大声呵斥:“你还想狡辩!来人,打他40大板!”“请大人息怒,让我把话说完之后,要打要 杀,由你处决。
”陈剑光继续说:“皇城是四个角的,我的别墅是五个角的;皇城门是拱型的,我的别墅是四方的,而且门顶上还刻着‘亦华别墅’四个大字。敬请 大人派人到实地明察。”刑部尚书听了不敢妄动,只好说:“来人,暂且把他关押起来!
退堂!”钦差大臣到了实地,从远处看好像四个角,但环绕别墅转一圈数了 数,的确是五个角;大门口真的是四方的,而且刻有“别墅”字样。他回去如实禀报。结果皇上就把陈剑光放了,并把诬告者杀掉。
人才辈出
十七世纪二十年代,陈大爵、陈大乾兄弟俩带着家属从草陂迁徙潭村。当时只有十多人,现在发展到240多户,1360多人,其中外出发展人口60多 户,460多,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广西、河南、福建、内蒙古、广州、深圳、珠海等地。
潭村人以耕读为主,兼做一些贸易生意。清朝道光年代,陈超品就开始在本村创办学堂(私塾),1937年,陈汝锡又创办“潭村小学”,全部免费入学。 由于重视文化,所以该村的人口素质比较高,清朝年代就有人中举,陈超品考上太学士,两人考上贡士(陈剑光,曾任山东省兖州府理事,林庙守卫司百户,四品 官;陈宅南,曾任宣化县知县升南宁府中州同知),陈毓南考上会元(曾任四会县命官)。
现在村庄大门口还留下“文魁”、“太学第”、“贡元”、“外翰第”等 四块清朝年代的牌匾。民国期间,又出了大学生、工程师陈应椿,县参议长陈汝锡(1945年)。
解放以后,更是人才辈出,阳山刚解放,陈庆畔就当上七拱区副区长。到目前为止,全村博土生1人,硕士生2人,大专以上100多人,教师、医师、律师等人才辈出。解放前当过教师的有10多人,解放后当过教师的50多人,所以被人们称为“文化之乡”、“教师之村”。
孔府武官
陈剑光(1793~1865),廪贡生,官林庙守卫司百户。咸丰初年,辞官回乡,耗费廿多万银元,修建巨型城堡“亦华别墅”。清朝的百户,即现代的 连长。小小百户何来那么多钱呢?后来,从《孔府档案选》等文献找到答案。原来,陈剑光是“天下第一家”孔府的警备司令,兼管治安、税务、采购等职。
历代封建统治者武力夺取政权后,为长治久安,推行以文治国。为此,都打着尊崇孔子的旗帜,号令天下。因此,二千多年来的孔子嫡孙拥有世袭罔替的爵号,成为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
在山东曲阜城内孔庙东侧,有孔子嫡长子孙的府第,即衍圣公府,世称“孔府”。清代,孔府拥有一百多万亩田地,遍及鲁、苏等五省,管辖仆役、佃户、庙 户达数万户数十万人。事实上,孔府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微型政权,设有百户、管勾等六厅,管理日常事务。
百户厅,又称林庙守卫司百户,下设衙门,掌管孔府劳役 户籍,管辖林庙、书院户丁,护卫孔府、林庙,征收丁银,采办祭品等。康熙年间规定,百户授四品顶戴、补服、系刀,有伞、锣、兽刀、棍、锁、蓝旗等军牢仪 仗,管辖健丁八十名,供其差遣。可见,孔府百户的职权小、官衔高、待遇优的肥缺。
《孔府档案选》又载,孔府有公开卖丁官的特权,俗叫捐官。孔府“捐例清单”列出官衔最高的是林庙百户,实职一千二百两银,虚衔三百两。数千里外的陈剑光,可能是由此进入孔府为官的。
热心公益
潭村陈姓致富之后,培植子弟读书上进,热心地方公益,促进阳山文化、交通、卫生等事业发展。
修葺试院学校,培育地方人才;拓城浚池,加强县城防守能力。咸丰年间,从孔府辞官回乡的陈剑光,倡修文庙,创立试院,支持培育家乡人才。同时,捐献 资金,增强县城防守、官民御敌的能力。1945年,县议长、省议员陈汝锡奔走呼吁,创立私立通儒中学,任董事长,为县南地区培育大批人才。
祟米赈灾,救济 饥民。乾隆五十一至五十二年间(1786~1787),阳山饥荒,秀才陈嘉言与弟陈善言捐献粮食,赈济乡人。光绪三、四年间(1877~1878),县内 大荒,商人陈容光捐粮施粥,救民无数。
咸丰年间,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产生不少战争遗孤。为资助连州育婴堂的生活开支,陈剑光资助一千银元。修桥砌路 设渡,便利往来。嘉庆十九年(1814),秀才陈善道、职员陈善言倡修莲塘路。
同时,陈善言设立钓鱼公义渡,出资四百银元购买田地收租,作为渡夫工钱及伙 食。道光二年(1822),陈超品与巡检温扬名等捐资筹款一千多银元,建造七拱东山庙坑的崇善桥,利人往来。
悬壶乡村,济世为民。“不为名相,便为良 医”。潭村众多读书人中,除少数出仕治世、营商致富之外,还有一批世代传承的中医,悬壶乡村,为贫苦村民服务。民国时期,有位名医陈庆良,时常倒贴药品为 病人治病,赢得乡民的赞誉。
灭蝗传说
潭村有两条“龙”,左边为“石龙”:一座是长1500多米的石山,高80多米,山上绿树成荫,远远望去,活像龙身披着麟甲,灵光闪闪,美丽至极。右 边为“泥龙”,是一座长2000多米的泥山,此山逶迤起伏,气势磅礴,甚为壮观。两条“龙”的头部向东,尾部向西,仿佛在守护着潭村的村民,让他们安乐祥 和地生活。
潭村的周围有近二千亩的田地,依山傍水,开阔平整,是阳山山区难得的沃土肥田。这片土地,也是潭村人赖以生存的土地。
清朝的一年农历九月,县内发生蝗灾,很多村庄的田地都被蝗虫吃得颗粒无收,唯独潭村的庄稼却仍郁郁葱葱。于是,乡民议论纷纷,难道潭村的庄稼有神仙 保佑?潭村真的有两条“龙”庇祐!由于潭村左右两座山是守护村庄的风水宝地,历来禁止砍伐树木,故而,山上绿树成荫,百鸟争鸣。
以虫为食的鸟雀,多是捕捉 蝗虫的能手,况且山中崖壁、溶洞栖生大批“饭量惊人”的蝙蝠,更是歼灭蝗虫的“战斗机”。有些岩洞的蝙蝠粪厚达数米,成为庄稼的好肥料。有了鸟雀蝙蝠的保 护,潭村田地的庄稼自然躲过了蝗灾,喜得了丰收。这是一个绿色环保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