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芳输入输出 “以输入为基础 以输出为驱动”
在二语习得领域中,关于语言输入、输出的研究和探讨有一定共识,也存在很大分歧。对两者之间关系的阐述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一个争论的焦点。而在中国,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的困境也促使中国英语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师重新反思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关系。
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焦点进行了阐释,同时,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实践者们基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以及大学英语课堂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教学实践,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带来重要的启示。
文秋芳 教授
输出驱动假设基本理念是:一,输出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是促进输入吸收的手段;二,以输出驱动既能够促进产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够改进吸收输入的效率。这个假设所针对的人群是中高级外语学习者,或者是高级外语学习者,不包含初级外语学习者。(文秋芳,2008)
这个假设并不否定输入的作用。关于两者的关系,通常大家都认为,应以听读来促进说写译。"输出驱动假设"相反,用说写译来促进听读。同时也希望,听读对说和写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推动。所谓输出驱动,用经济学的术语是"以需求促供给"。学生需要了,我们再给他,他就会特别地 appreciate。
以输出为驱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三个理论依据,即符合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科需求。
第一,学生有学业需求。高中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包括了方法、情感和价值以及认知三个维度。遵循的是"全人教育"思想,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学要与高中衔接,同时又要有所不同。除了学业需求以外,学生还有心理需求。
进入大学后的中高级学习者需要有饥饿感、新鲜感,有挑战感。普遍来看,学生进入大学的时候,表达性知识大概占到接受性知识的四分之一。大学英语要扩大学生的表达性知识,把学生原来的知识要盘活。同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他的语言知识不能满足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
第二,社会需求。现在的职场中,体现英语交际成效的终极手段是说、写、译的能力。听和读不在前台表演,但它是一个必需的后台支持者。。如果只具有听和读的能力,可以断定,在职场上是难以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但是说、写、译三种技能中,无论会其中的一种或是两种,都能找到工作。因此从社会需求的这个角度,我们要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输出能力。
第三,学科需求,即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从输入假设发展到输出假设,人们逐步认识了输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此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形成了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视角。社会文化派认为二语学习应该是学用一体,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学中用,用中学。
在此基础上,体现输出驱动的大学英语新课程体系应为:EGP和EAP相结合,均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包含口头表达、笔头表达、口译、笔译/编译等输出模块。学生有权根据自身需求来自主选择课程学习。
参考文献:文秋芳,2008。"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外语界》第2期。
王守仁 教授
在外语学习的领域当中,输入假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具有注意/触发功能、假设检验功能和元语言反思的功能。输出研究能促进我们转变观念,重视输出,但是,强调输出并不是否定输入在学习当中的地位。输入和输出实际上是外语学习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分离,输出实际上是建立在输入的基础之上的。
语言输入应该包含稍稍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能力的语言项目,即i 1。可理解的输入需要关注学生的水平、层次,即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它对有效的语言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要与高中英语衔接,但是必须要有区分,有拓展和提高。大学英语的输入内容应该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有深度,有广度,体现思想性、丰富性、专业性。总之,要优化语言输入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视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在课程理念上,"以输出为驱动"应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非常有效的途径。从认知理论角度来看,输出能够推动学习者对输入内容进行深入加工,更加积极、更加有效地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说和写,发展语言能力,满足交际需求。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任务型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输出机会。
输出驱动要求我们重视写作、口语教学。写作是典型的输出课程。与口语相比,英语写作甚至更重要,使用场合更多。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口语表达能力好,有的人笔头功夫好,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直接跟外国人见面讲英语,但写的机会可能还要多一点。
不妨根据学生兴趣、能力需求来开发、建设英语写作课程,提供英语写作的训练。从因材施教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开展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写作离不开阅读,读写必须结合,实行以写带读,以读促写。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教学应"以输入为基础,以输出为驱动"。优化输入,重视输出,妥善地处理两者的关系。
金艳 教授
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结果分析发现,各项技能中,写作技能得分率最低,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特别是英语写作能力亟待提高,包括语言表达、思想内容、写作技能等方面。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对外交往能力,应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近年来的一系列改革更加强调表达能力在测试中的比重,这也体现出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由于测试对英语教学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些改革措施对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各类大规模英语测试中,主要有两大类型的写作任务,一种是综合写作(integrated writing),另一种是独立的写作任务(independent writing)。
综合写作任务体现了我们常说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类写作任务首先给学生提供输入材料,如一个提纲,主题句,关键词等语境,或是阅读文本、听力文本,让学生意识到为什么而写,为谁而写,写什么。这种基于输入材料让学生写作的任务体现了输入和输出能力的结合,考核的是基于多模态、多媒介的信息进行写作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综合写作优势在于,将读/听作为写作灵感的源泉,减少了学生背景知识对写作的影响,推动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但不足之处就是评分问题,即输入材料用到什么程度,怎样使用;而且学生的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可能会阻碍其写作能力的发挥,这个是测试领域中对综合写作任务研究比较多的方面,即如何去评判考生在综合写作任务上的表现。
另一种是独立的写作任务,即在语境较少的情况下完成写作。这种任务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写作内容,不受输入材料的限制;同时可以选择自己掌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不足在于输入材料缺失,使学生要完全依靠自己的背景知识和个人经历来写作,可能学生会受到这些限制而无法非常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陈仲利 教授
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育都存在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输入与输出是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如何妥善地处理两者的关系,一直是国内教育专家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的理念强调以"说、写、译" 促"听、读",有机结合输出与输入,提高学生吸收输入的效率,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通过分析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写作和翻译是学生普遍得分率较低的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翻译能力,一直是高校英语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的四、六级考试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作文由传统的话题作文改为图片作文,翻译由传统的句子翻译改为涉及中国社会、经济、历史与文化的段落翻译。
这些改革都对学生的输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输出能力,让学生会写、会说、会译,走出"哑巴英语、下笔无词"的困境,我们必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输出,将"输出为驱动"的理念融入到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中。
有效提升学生的输出能力,不仅是学生应对英语能力测试的需要,更是学生应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只看得懂英语、听得懂英语的"哑巴英语学习者"显然已经没法满足现在的职场需要。如今各行各业更多需要的是能说一口流利英语,能写一手漂亮英语文章的职业人。
虽然现状如此,但是尚未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往往认识不到社会的现实需求,意识不到英语输出能力的重要性,一些大学生甚至由于过多的无效的英语输入,而出现了"英语厌食症"的症状。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创造饥饿感,激发好奇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分互动,充满活力。
2013年暑期举办的"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系列研修班,采用专家指导、现场示范与教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进一步地宣传了"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的教学理念,更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使老师们能够充分地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理念,汇集集体的智慧,共同探索教学策略、拓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这对于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意义。
吴晓燕 副教授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此和老师们分享一下我对输出驱动理论的拙见。关于输出驱动理论,我也是在为今年的大学英语教学研修班教学演示评比做准备的过程中慢慢接触、学习和领会的。因此,我的理解和运用难免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强调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以输出为目标的教学实践,通常是先输入后输出,即先给学生一定语言信息的输入,然后再进行相应的语言输出活动。而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实践,先设定输出任务,让学生在输出过程中发现自己想要表达和能够表达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产生输入需求,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输入,进而更有效地完成预先设定的输出任务。
在Output-oriented教学策略中,输出只是输入的目标;而在Output-driven教学策略中,输出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是促进输入吸收的手段。(文秋芳2012.4.21)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视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输出驱动教学策略便是激发学生主动输入进而有效输出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输出驱动的重要性:
一、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 instead of teaching them English. 与其给学生一碗水,不如给学生引渠一条河。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引导者、辅助者和协调者,而不是语言知识的"填鸭"者。
而输出驱动策略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师首先设计输出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输入,在输入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辅助,并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进行协调。
二、Students are learning English with teachers instead of learning from teachers. 学生是英语学习主动的操作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学生应该在英语学习中占主体地位,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者、实践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语言知识的被灌输者。以完成输出任务为驱动力,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只要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
三、Experience plus reflection equals learning. 反思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副校长石坚教授在2013年8月长沙的大学英语教学研修班上指出说和写等语言输出活动最容易触发学生的反思行为。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勤于开发说和写等形式的输出任务,使学生在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输出)中对所学语言知识(输入)进行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今年12月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即将采用新题型。其中,汉译英的比例由5%上升到了15%,由半句翻译(单句的一部分)改为段落翻译,由几个或至多十几个汉字增至四级140-160字、六级180-200字。和说写类似,译是语言的另一种输出方式。由此可见,四、六级改革越来越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帮助学生备战新的四、六级考试,在教学中以输出驱动理论为指导也不失为有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