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滨谊作品 邀请刘滨谊、李金路教授至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作学术报告

2017-06-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6年7月14日,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风景学科研究所所长刘滨谊和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专业院院长李金路在上海园科院作学术报告

2016年7月14日,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风景学科研究所所长刘滨谊和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专业院院长李金路在上海园科院作学术报告。会议由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张浪主持,并向大家隆重介绍了刘教授和李教授。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张浪主持

《风景园林科学研究的认识——1986-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风景园林课题研究体会》——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风景学科研究所所长刘滨谊教授

刘滨谊教授作主旨报告

报告中刘教授总结这30年申请基金的经验体会:1.向前辈学习;2.学会科学研究的思路和语言;3.身在当下,心在未来。刘教授表示这三点是基础,并以申请国家自然基金“三元耦合”模式(选题、研究内容的关键点及研究前期积累)向大家阐述申请基金的要点。

刘教授总结申请书三要素:科学、理性(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数字量化;选题时要考虑其前沿性、基础性和可行性;研究内容要目标明确、层次全面、科学理性,同时强调科研积累的重要性,表示积累必须是长期、深厚、扎实的,才可以避免申请基金时出现重而浅、大而空等问题。

而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申请基金的忠告是:向前辈学习,把握每一天充实自己,夯实专业知识,积累经验。刘教授用《黄土高原》课题申请过程中的曲折过程为例说明申请基金需要的注意点,避免研究目标过多、分散、不够明确,研究涉及的领域过宽;研究中涉及技术空泛不清;申请书大、空、虚,文字过多,过于冗长。

此外报告中刘教授也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了人居环境学,表示人居环境核心学科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人居环境学,强调人居活动、建筑、背景的三位一体,阐述居住、聚集、游憩活动是主体。现在人居环境学迎来最好的历史机遇,在党中央提出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人居文明作用。

最后刘教授表示风景园林的研究创新应实际为始、自下而上。风景园林理论只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风景园林的核心是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新常态、新思维——中国风景园林转折的思考》——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专业院院长,教授级高工,注册规划师李金路教授

李金路教授做主旨报告

谈到京津冀协调发展时,李金路教授提到京津冀的自然生态多样、历史文化丰厚、社会需求强大、经济发展强劲,然而区域内发展极不平衡,生态与文明并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难称和谐。针对此尴尬局面,国内除了关注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的城市群的结构和“生产”布局,应当关注涉及到每个人生命状态和幸福感的“生态”和“生活”资源。

梳理区位优势、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地理资源以及山水资源结构;重新认识首都、京都、北京的关系;定位是为京津冀统筹服务,形成人化、诗化、神化三个空间层次。

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金路教授认为中国应从六大领域增加有效供给,即:内部消费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基础设施投资、生产性社会投资变得更为重要、农村的现代化问题、新旧村落共性问题、内部消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新技术空间的发掘——新模式拓展。

其中,李教授在农村的现代化问题中指出,村庄现状是历史历久、产业支撑不足、空心化;老宅区空置,价值未利用,新宅区乱建,有价格无价值;文化特色不强,可识别性与特色型不足;基础设施有待提高。

谈到当今世界神圣城市的世俗化、破碎化问题时,教授指出北京的供给侧创新不足,部分建筑局部特色、整体异化,恰似“洙泗上,弦歌地,亦腥膻”,出现“就地背井离乡”的问题。北京园林应当引领全国的创新。

谈到“花园城市”对比“园林城市”,教授提到一个很关键的数据,中国一般“国家园林城市”常常用3~5年时间,完成了新加坡创建“花园城市”30~50年的绿化指标;新加坡公园绿地2010年8平米/人,北京“十二五”已经达到16平米/人,但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在北京看到的绿远少于新加坡呢?因为按照新加坡公园标准,北京动物园、植物园、颐和园、圆明园等公园都不应计入公园绿地,另外,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公园绿地供给空间异位也是原因之一。

谈到重塑中国价值观,李金路教授说道目前我国大多数是沿用西方标准和价值观念,中国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是朴素自然、高端低调、低值高用、物我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和方法是主旋律,包含了生态文明、山水审美和人与天调的时空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