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梓财产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曾宪梓
曾宪梓在年少时家境贫寒,冬天冷没有衣服穿,每天稀饭都吃不到。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时,一名搞土改的同志看他在劳动后喜欢看书,就把他送到了学校。“我念书,靠的是国家一个月3块钱的助学金,从17岁到27岁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一共领了10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就没有我,是祖国抚育我成长的。”曾宪梓深情地说。
1978年,当事业有成的曾宪梓回到家乡,看到许多学校破旧不堪时,心里十分难过。他当即为母校梅县东山中学捐建一栋楼高三层的教学大楼,这在当时的梅县还是首例。不久,他又为东山中学捐建了图书馆、大礼堂、运动场等教学建筑设施。
1979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在广州接见了这位梅县同乡和东山中学的校友。叶剑英握着曾宪梓的手说:“现在家乡的经济建设、教育事业还很落后,希望你能多支持家乡的发展。个人力量有限,要发动鼓励更多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共同来支持家乡建设。”曾宪梓当即表示:“这正是我多年的理想,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
返港后,曾宪梓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年要按自己的能力为家乡解决各种难题。从100万、300万……到1000万、3000万……,他决心这样一路捐赠下去。“回报祖国,捐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我终生的事业。”他坚定地说。
有人曾问曾宪梓:捐这么多钱,您真的觉得无所谓吗?曾宪梓回答说:“钱,在没有吃时很重要,但在有了之后,怎么去用就更重要。我选择帮助穷苦人,其实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回报祖国,我自己心里觉得很高兴,这是我人生的乐趣。我的家人也支持我的做法,他们自己也捐。”
在文化、教育、体育等公益事业中,曾宪梓对教育的投入最多。对此,他是这样说的,“现在经常看到学生没钱去上学的报导,看了很痛心,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帮帮他们。捐给教育,我心安理得,只希望受资助的这些大学生将来也尽力回报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