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张迈曾 头版聚“交”丨中国教育报:交通大学西迁谱写世纪壮歌

2018-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60年转瞬即逝,当年迁校师生员工那种艰苦创业.只争朝夕.开辟新校园.兴办新专业.发展新事业.开拓新领域的冲天干劲,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国家民族而勇于担当和不懈奋斗,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伟大西迁精神,成为写在西安交大旗帜上永恒的光辉."你们西迁过来的那代人牺牲了很多,你们后悔吗?"每次面对这样的询问,朱继洲老师总是肯定地回答:"我们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交大要振兴,西部要崛起,非要有担当和奉献精神不可."在&q

60年转瞬即逝,当年迁校师生员工那种艰苦创业、只争朝夕、开辟新校园、兴办新专业、发展新事业、开拓新领域的冲天干劲,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国家民族而勇于担当和不懈奋斗,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伟大西迁精神,成为写在西安交大旗帜上永恒的光辉。

“你们西迁过来的那代人牺牲了很多,你们后悔吗?”每次面对这样的询问,朱继洲老师总是肯定地回答:“我们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交大要振兴,西部要崛起,非要有担当和奉献精神不可。”

在“西迁精神”的熏陶和感召下,交大人始终把服务西部、建设西部作为一种使命,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续写西安交大创新育人新篇章。西迁教授陈学俊院士,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今已经是98岁高龄的他,依然活跃在科研团队中。

随校西迁时还不满20岁的学生陶文铨,在西安交大这片沃土上已经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仍然长期坚持在本科生教学第一线,每晚在办公室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一天深夜,内燃机专业学生刘杰路过陶院士办公室,见窗前亮着灯便前往求教。陶院士宽和释疑,一丝不苟,至凌晨无一丝倦意。

像陶院士一样,每天工作到深夜的教授在西安交大不胜枚举,形成了西安交大独有的“711”现象(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小时;早晨7点开始工作,晚上11点下班回家)。

站在“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起点上,交大人整戈待旦、只争朝夕。2015年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大学“丝路精神”,倡导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4所大学加盟。现在,西安交大正积极打造一个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框架下的“中国丝谷”,促进丝路沿线国家的学术发展与文化交融。

作为西部科教“硅谷”,西安交大主动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学校启动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倾力打造“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的“智慧学镇”,成为引领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创新源泉。

“每天保证在管理岗位工作8小时以上”“反对消极埋怨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不和教师争学术资源、争课题项目、争物理空间、争个人荣誉”……为加快学校发展,西安交大校领导班子集体制定《约法十则》,率先垂范。

“120年的奋斗史见证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界一所名校的双甲子历程;折射的是一种履行国家战略、肩负国家重任的家国情怀。西迁精神是交大人奉献报国、开拓创新的永恒精神财富,是交大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说,“2020年国家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49年国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样一个伟大历史进程中,西安交大要自觉担当,努力争取世界高度,彰显中国特色,承担国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