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华老师 拍摄汶川地震《敬礼娃娃》杨卫华离世 北京晚报追忆好人老杨

2017-1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5月29日一大早,我找到绵阳晚报,办公楼已成危楼根本进不去,楼外一棵树下,绵阳晚报负责人余总.叶总详细向我讲述绵阳晚报受灾情况,这时一位中年男子递给我一瓶矿泉水

5月29日一大早,我找到绵阳晚报,办公楼已成危楼根本进不去,楼外一棵树下,绵阳晚报负责人余总、叶总详细向我讲述绵阳晚报受灾情况,这时一位中年男子递给我一瓶矿泉水。余总介绍:“老杨,拍敬礼娃娃的杨卫华。”老杨点点头,对我说“我陪你去我们印厂看看,印刷机在地震后失去平衡,就是这样,5月13日我们还是拼命抢印出报……”

11点,了解完情况,我已走出绵阳晚报所在的巷子,突然老杨追了上来,递给我几件印有“抗震救灾”字样的T恤。“我知道你们北京晚报来了不少记者,他们没带多少换洗衣服,拿上这些将就用吧,以后需要我,只管说话。”

几天后,老杨给我发来短信,“感谢北京晚报、中国晚协的专项建设款。”

后来,我听说绵阳晚报老杨和北京晚报很多记者都成为了朋友,北京晚报摄影记者去绵阳采访,老杨都是跑前跑后,大力协助。 (本报记者 焱灴)

与老杨曾有过一面之缘,自此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不只是因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他拍摄了著名的“敬礼娃娃”,而是因为老杨的为人,专业敬业,以诚待人。

2010年,全国晚协发起灾后重访绵阳的大型采访活动,老杨负责接待各路同行,不论是去北川地震遗址,还是去重建工地,老杨忙前忙后,细心讲解,热情周到,一路聊得很是投机。

此后,微信成了与老杨神交的窗口。老杨扛着“大炮”在珠海采访航展;他在芦山地震中拍摄的“铁肩扛起生命线”获金奖;今年元旦,他与郎铮喜相逢。老杨很勤勉,生病之后也时常更新微信内容。但是他的微信在今年1月10日戛然而止。在“重生一周年之际”,老杨留下的最后一条微信是“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去年10月,通过微信为老杨庆生,老杨非常开心。

昨天听到老杨去世的噩耗,心头一沉。打开微信,很多同行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缅怀这个大好人。

昨晚,老杨的儿子替他发出一条微信:父亲从患病以来,一直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他是个硬汉,是最坚强的人。不管是以前对父亲事业生活上的帮助,还是生病后对父亲的关心爱护,在这里真的非常感谢叔叔阿姨对我父亲所付出的一切,谢谢你们。"

其实更该感谢的是老杨,他不仅留下了不朽的新闻照片,他更以自己的真诚、执著,帮助、激励了无数的人。老杨,走好!(本报记者 郭强)

杨卫华的最后时光。白继开/摄

年初四,回北京的列车,收到一位同行的微信:“老杨不行了……”。

赶紧打电话细问,癌细胞扩散,老杨已经说话困难。

三个月前,我们还相聚在珠海航展,晚饭是老杨坐庄。

晚上到京,第二急乘最早的航班赶到绵阳,再看看老杨。

到了医院,找到病房,床上躺着一位面部消瘦手脚浮肿,已经脱了型的中年男人,那是老杨吗?是,他已陷入昏迷中。半小时后,他睁开眼,看着惊恐的我只吃力地说了句:“好兄弟……”。三个字,听起来心如万绞。

知道老杨是因为"5·12"地震中,他拍摄的那张《敬礼娃娃》。认识老杨是在那五年后的清明,我和同行郭铁流再去北川。此时的老杨已经是绵阳晚报的干部,原本不必再到山里跑来跑去拍片发稿,但他依旧喜欢到处跑,因为在那里,能拍到很多最真实,让人感动的故事。

那一次,老杨带着我们到北川陈家坝乡平沟村,那里是陈家坝最偏僻的村子,震后重修的水泥路被泥石流摧毁,多年来村民进出山,孩子们去上学只能异常艰险的水毁路段。 我们一起爬过那些被泥石流摧毁的水泥板路,山沟间有村民方便出入搭的简易木梯,当然,少不了随时有石块从头顶的山岩上坠落下来。当晚我们住在平沟村,那是第一次和老杨长谈,从"5·12"进北川,到如何发现废墟中的“敬礼娃娃”郎铮,还有他那乐观的生活态度。

那年秋天,得知老杨确诊患上肝癌,手术后,我和铁流、涂斌一起赶到绵阳,本以为老杨拖着重病的身子在家静养,结果却看到一个跑到小区门口来接我们的老杨,他说不打紧,单位送行会都开过了,要面对现实,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刚做完手术,护士为躺在ICU里的老杨刚拔掉氧气管,转身就听到他在唱歌《怒放的生命》…….

去年十月,接到老杨的电话,约着一起去珠海航展:“兄弟,你要来呀,咱们一起采访拍片还能有几次机会?没准就是最后一次了……”. 那一次,见到的依旧是一个精力充沛,满是活力的老杨,背着两套相机到处跑,晚上执意要请朋友们吃饭,他坐庄。

他说发现问题后,医生下的结论是还能活九个月,他现在已经赚了,剩下活的每一天都是赚的,所以要开心些。 去年夏天,和朋友们自驾路过北川,术后半年的老杨带我们去北川小寨子沟。面对病痛和生活,老杨的一番话让大家感触良多:“痛苦会淡忘,美好的记忆会珍藏”。(本报记者 白继开)

上图为杨卫华作品。2008年5月13日,四川北川,从废墟中营救的3岁儿童郎铮。小男孩向解放军叔叔敬礼表示感谢。

作为新工作没几年的小菜鸟,我却与因为《敬礼娃娃》而名声大噪的老杨有过一面之缘。但那一面真的见了好久:第一次见面的两个人,竟滔滔不绝聊了三四个小时,愣是把一顿午餐吃到了临近傍晚。其实,大多数时间里,是他在说,我在听。从汶川地震的亲历死亡到他自己在手术台上的死里逃生,从他献身大亚湾的哥哥到让他引以为豪的子承父业的儿子……单单是听这样的人聊天,就感觉自己的生活体验被延展了好几米。

最初听到老杨的名字,是去年10月要去绵阳出差之前,有同事反复叮咛:去绵阳有任何事都可以找“好人老杨”。而我生性是个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绵阳之行也确实没有什么需要麻烦别人的事情,所以迟钝的我一直都没想到该主动跟对方联系一下,转达一下北京老朋友对他的问候。而就在我要离开之前,我却接到了老杨的电话。

见面之后,我才发现,“老杨”其实也并不老,虽然头发不多,但是整个人却是兴致勃勃。开车时,他小心地戴上了手套,抗癌药物的副作用让他手上脱皮。对于病情,他毫不忌讳,反而充满乐观。他一直说,汶川地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并不仅仅在于让全国人认识到了他,更重要的是让他对生命更加敬畏。

本以为他一直走在康复的路上,没想到在昨天突然就听到了他离世的噩耗。 去年见面时,老杨的生日没过几天,我还特意买了个小蛋糕。而今年,却没法再给他送出生日祝福了。(本报记者 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