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 当代画家成长样本
张晓刚在老家偶然发现的一套家藏老照片,让他萌生想法,要把照片里的元素用油画表现出来。暧昧的灰色调,面目雷同、神情拘谨的模糊人像,还有毫无来由的色斑和红线——以老照片和家族为母题的系列油画,由此成了张晓刚标志性的作品。文革的封闭和迥异于其他国家的特质,使西方收藏家们争相收购中国艺术家表现这一时期的作品。
张晓刚至今已有18幅作品的拍卖价超过500万元人民币,跻身世界当代油画高价之列。美术评论家栗宪庭评价他说,张的意义不仅在于作品,还在于他的经历,十分典型地见证了中国当代所有社会变革,是“当代美术史的一个缩影”。
张晓刚幼时临摹连环画、文革宣传画,意外地养成了美术兴趣。1979年,星星画展热潮让正在四川美院念书的张晓刚迷上了现代艺术。上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又迷上死亡主题,艺术对他来说像自救的药。出国回来后,1993年创作了后来拍出千万天价的《天安门》。
他这样解释《大家庭》的创作观念:“在那些非标准化的‘全家福’中,打动我的除历史背景外,正是那种被模式化的‘修饰感’。家庭照本应属于‘私密化’的符号,却被意识形态化了。我们都生活在‘大家庭’之中,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各种‘血缘’关系——亲情的、社会的、文化的——在各种‘遗传’下,‘集体主义’观念已深化在我们的意识中,形成了某种难以摆脱的情结。
”张晓刚对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准确把握,得到西方评论家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