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法朱良志 张法、朱良志、肖鹰做客新人文讲座共谈经典·艺术·人文
第一位演讲人张法教授以"天安门审美形式的后面"为题,以天安门为切入点,讲述了建筑艺术的审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首先,张法指出天安门建筑体系的本质是首都建筑象征体系,它的基本特点是广场式,这种式样源自西方的城市布局传统,属于以政治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这与中国传统的衙门式不同。
同时,中央纪念碑的浮雕内容,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官方的历史叙述体系。另外,张法还指出,天安门体系遵循中轴线格局,这在民国时期南京的首都建造方案中也能发现。
因此,中轴线是中国首都建筑体系最鲜明的特点,这在西方国家中是没有的。例如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政治建筑国会、白宫和华盛顿纪念碑,就分别采用了文艺复兴、古希腊与古埃及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西方文明自身的追根溯源。最后,张法认为,目前北京的首都建筑体系,其历史文化的象征性就比较模糊。因此,如何在新的时代确立北京新的首都建筑体系,就成为目前学界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位演讲人朱良志教授以"陈洪绶的高古"为题,以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陈洪绶为切入点,讲述了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古"的含义。首先,朱良志指出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中"古"的三个层次:复古、古趣,时空的超越,随后朱良志重点谈了第三个层次。
一方面,"古"是与"今"相对的,因此在时间上存在冲突。另一方面,"高古"之"高"与"低"相对,这又在空间上造成了冲突。朱良志举了古人营造假山的例子,假山是在空间上对"真山"的模仿,从而营造一种居于山中的错觉,但古人对于假山的审美却看重"奇石",对"奇石"之美的定义甚至与主流上所接受的美丑之别大相径庭,这也在空间上营造了一种荒诞感。
这也反映了唐代之前中国的审美理论着重于形神关系,而唐代以后则转变为真幻关系。
在解释了这些概念后,朱良志就结合陈洪绶的画作《蕉林酌酒图》,指出画作中芭蕉叶、青铜酒器的"高古"特点,芭蕉易荣易枯,世生如此,而具有古朴风格的青铜器,其铜绿与芭蕉之绿融为一体,从而营造出一种时空错觉。
第三位演讲人肖鹰教授以"在伦勃朗画像前的沉思"为题,从其新书《不朽的艺术》的重要内容勃朗的自画像展开其演讲。肖鹰指出伦勃朗作为16~17世纪荷兰著名的画家,其自画像的作品数量为世界之最,加之伦勃朗本人文献资料不多,因此他的画作,特别是自画像,可以说是研究伦勃朗一生的最原始的资料。
肖鹰首先提到,伦勃朗不同时期自画像所具有的自传特点,大致勾勒出伦勃朗一生从青年叛逆学画,中年锦衣玉食到晚年穷困潦倒的生命轨迹。
接着,肖鹰又结合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画派的风格,指出伦勃朗画作的师承源流,来自于卡拉瓦乔的巴洛克绘画艺术风格,即强调渲染手法与高光透亮,以及达芬奇自画像与《蒙娜丽莎》所强调的雕塑感与金字塔造型。这一点在早期的伦勃朗画作中非常明显,人物都是高光明亮,立体感很强。
这也符合当时欧洲的审美主流,作于1642年的《夜巡》,就是为了满足当时欧洲中产阶层对于自画像与群体画像强烈需求。而伦勃朗在晚年穷困潦倒后,其艺术风格发生改变,在他晚年的自画像中,看不到当时主流审美的高光透亮,而是显得粗陋晦暗。
这也说明伦勃朗此时已经不试图掩饰他外表的粗陋,而是带着彻底的诚实在一面镜子中观察自己,因为这种诚实忘记了美与相似的要求。因此,肖教授最后总结,伦勃朗自画像,不仅记载了一个画家的人生历程,而且是人类生命精神的伟大塑造和不朽结晶。
在讲座之前,还举行了肖鹰、孙晶的新作《不朽的艺术》授书仪式。该书是对肖鹰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所开课程的讲义的总结而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如朱良志、张法、张福贵、丁帆、高建平等,均给予极高评价。本次授书的对象为选修肖鹰课程的优秀学生,以及前来参加这次《新人文讲座》的幸运听众。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东方出版社总编许剑秋先生、学堂在线首席运营官纪飚博士等出席并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