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上将 杜维明:二十一世纪 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2017-09-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2006年的<明朝那些事儿>风靡大江南北开始,"王阳明"进入大众视野,近十年来社会上逐渐掀起一股"王阳明热","王阳明"一词在网络上的搜索

从2006年的《明朝那些事儿》风靡大江南北开始,“王阳明”进入大众视野,近十年来社会上逐渐掀起一股“王阳明热”,“王阳明”一词在网络上的搜索率越来越高,更显著的是走进书店,货架上的王阳明图书琳琅满目。从雾满拦江的《神奇圣人王阳明》到吕峥的《明朝一哥王阳明》,当年都是十万册级别的畅销书。而最近两年,度阴山横空出世,由于《知行合一王阳明》1、2两本的持续热卖,他俨然已成王阳明及阳明心学的代言人。

实际上,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学说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震惊了世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明中叶以后传到日本,一举成为显学,后来影响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南怀瑾先生说:“日本人采用了他知行合一这个原则,融合了西方、东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维新,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 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曾国藩、蒋介石等人对王阳明非常推崇,蒋介石甚至认为“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他说:“日本自立国以来,举国上下,普遍学我们中国的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儒道。

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国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功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

然而,由于教科书将王阳明归入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等原因,王阳明和他的“知行合一”长久以来不为大众所知,知名度远远小于曾国藩、蒋介石等人,很多大学生甚至连王阳明是谁都不知道,而知道王阳明的人也仅仅是一知半解,完全不了解“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和精髓。

“知行合一”:提高效率的法宝

“知行合一”四字,出自儒家心学宗师王阳明的《传习录》,原文为:“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后人提炼,将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归纳为“知行合一”说。

那么“知行合一”究竟何意?

如度阴山所说,“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而如果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则“所有的困惑将变得清晰,所有的犹豫将变成果断。”

譬如,见到美色是“知”,喜欢上美色是“行”;闻到恶臭是“知”,厌恶恶臭是“行”。一见到美色就马上喜欢了,没有人见到美色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喜欢呢还是不喜欢呢”;一闻到恶臭就马上厌恶了,没有人闻到恶臭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厌恶它呢还是喜欢它呢”。

所以说,“知”与“行”是绝对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知而不行,等于不知。

而良知感应神速,无需等待,也就是说,我们面对任何一件事时都能快如闪电地得出正确答案,得到答案,知的同时毫不犹豫马上去行,就是知行合一。

从这点而言,“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在修心上,它能迅速提高为善去恶的效率;在社会中,它更能提高你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阳明心学:浮躁社会的心灵解药

近年来的“王阳明热”,正是人们渴望了解王阳明的体现。阳明心学的提出,本就是相对理学一次个性大解放,心学肯定个体生命和价值,强调道德与内心欲求的一致,而知行合一又是提升个人、做事立业的方法论。所以心学传入日本后,为日本的明治精神注入了灵魂,整个日本脱胎换骨,豪杰辈出,明治维新的前三杰吉田松阴、坂本龙马、高杉晋作和后三杰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全都信奉王阳明,尤其是西乡隆盛,而被誉为“军神”的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甚至专门刻了个印章,上书:“一生伏首拜阳明。

而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著名学者杜维明更是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当下中国大陆正处于转型期,年轻人尤其是都市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内心迷茫而焦躁,既有现实事业的困惑,又有安顿内心的需求,将阳明心学视为浮躁现实中最后的一剂心灵解药。这也许是阳明热潮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内在原因。

正如《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的读者“两棵树”所评价的:“阳明心学在大陆的再次回归,我想是因为在经历了百年沧桑,尤其是近三十年突飞猛进的变革之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困惑再次搅乱了人的内心。人在物质、欲望面前迷失了自我,而渴求精神、心灵上的指引与慰藉。而阳明心学,正是这一帖良药。当前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迫切需要我们再次呼唤良知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