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新普资所 "互联网 租赁"潜力非凡 普资所带动行业新风向
说起互联网金融,更多人都会脱口而出P2P、众筹、各种"宝",的确,面向大众的金融变革热到发烫、红到发紫。但是,目光所及并非一切,实际上,金融理想国的另一次元,B2B的租赁规模已破2万亿元,它也在向互联网加速靠近。
银监会最新统计显示,我国仅金融租赁(具有金融属性,可以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筹资的租赁公司)行业资产总额达到1.45万亿元,相对2007年底增长了62倍,占整个租赁市场的60%强,由此估算整个租赁市场超过2万亿元规模,且保持飞速发展。
就在10多天前,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专门提及租赁产业,除了降低相关门槛、调整产业结构,首次明确提出要"创新业务模式,用好'互联网 '",为"互联网 租赁"正名,紧接着,国务院办公厅连续两天下发关于租赁业的"指导意见"……
如此政策红包不断,预示着"互联网 租赁"潜力非凡,但要真正引致爆点,还须看业内玩咖们如何策动,释放它的能量。
租赁企业,可借稳定的、定期的债权收入为基底,构建金融资产包,形成互联网化的金融市场买卖(特别在"指导意见"支持资产证券化的前提下),如此,供求双方得以高效调节头寸,寻找跨时的资产最优配置……进而激活租赁资产的金融属性。目前看,要获得这样的附着力要素,仍存在一些难点:
标准化难题。租赁业相关的行业标准不完善,企业对融资租赁的一些专业属性,如租赁物技术参数、残值处理、会计核算等指标的把握存在偏差,登记制度不全,使得相关内容也缺乏依据与保护。其二,模式复杂,多方协同难度大。我国租赁的商业模式包括:售后回租、直租、联合租赁、转租赁、杠杆租赁等,事涉会计、法律、仲裁、资信评估、信用评级等机构,要让他们高效地协同操作,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就国内看,仅有全国租赁资产交易平台(普资所)正在做此中突破。其定位于"租赁业的阿里巴巴",线上链接租赁资产的买卖双方,线下有"地推"团队在租赁活跃地域搞定各相关机构,引入租赁、信托、基金、银行、会计、法律、仲裁、资信评估、信用评级、信用担保、资产管理、经纪服务等公司,并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交易标准化要件、各方协同机制,同时开创第三方增信、资管相辅相成的管理体系,保障交易安全。
由此,普资所先以互联网工具渗透,再利用它构建线上交易平台,线上做势,线下做实。从而向"互联网 交易所"方向演进,构建产业附着力。
不过这并不容易,毕竟,各方都想吃到租赁"外面包着一圈骨头的肥肉"。普资所不仅要帮助他们打破骨头,还要平衡各方利益,相当有难度。
但也正因此,普资所尚无竞争者,它若能坚持,啃下硬骨头,练就线上、线下硬功夫,无中生有地变身交易所,那么它便是所有淘金者的卖水人,而且会像阿里那样,成为市场的附着力支柱,带动产业突击猛进。
从某种角度说,互联网会加速行业的垂直发现与整合,更容易形成范式的个别牛人,特别像租赁这样--行业产值巨大、产业链上下游分散、信息极度不对称、信用缺失的领域,给了有能者利用技术创新的空间,使其有望颠覆产业。
其中,最能发挥作用,协助个别牛人创新的,正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带来的即时数据互联,以及对应的大数据分析,有了这样的"互联网 ",租赁就可变得更加"性感"。
可惜,类似的"互联网 租赁"案例依然寥寥无几,无法达成"个别牛人法则"的数量要求,形成广谱的示范效应,未能聚能成势,聚沙成塔。
无疑,时间即天道,岁月不欺人。如今种种"升维思考",策动"互联网 租赁",都是为了未来"降维打击",带动社会经济升级。种种条件下,普资所顺应而生。至于效果,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