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凤霞讲课实录 武凤霞船长课堂实录及评析

2017-1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

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作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师:下课

有些课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评武凤霞老师的《船长》课堂

安徽 吴礼明

“有些课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这是武凤霞老师的《船长》课堂给我的第一个直接而真切的感受。小学太需要这样的课堂了!而让我欣喜的是,与我怀着同样想法的,除了一线的教师们,还有站在学校管理位置上的校长们,听朋友说,有不少校长都很想听听武老师的《船长》这一课,甚至要将她单独请到自己的学校里去“亲自感受一下”。

这使我对小学的教育尤其是语文的教育又增加了足够的信心。因为在我往常的印象里,似乎在小学里,我们那些像花一样可爱的孩子正遭受摧残呢,所以,我曾经恼怒地说:“我所知道的小学都在害人!

”冷静想来,这也决非愤言愤语。其实,小学这个阶段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应该是神圣的。我说过,当我走到小学门口,步子都放得很轻,因为这里是稚嫩心灵的培育地。

但很多情形让我心凉,还是天真活泼的孩子为什么一进校园之后,就玩起了“深沉”,面部麻木,整天喊累呢?实在是要好好地思考一番了。就在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还听朋友讲,个别老师竟然说,拿我们新疆克拉玛依的那场大火与国外的这场救险比较,这不是在揭我们自身的伤疤吗?在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使我们更有理由要为武老师的这一节课叫好了。

因为当我们掀开了那一层蒙在我们面上的似乎含情脉脉的面纱时,“人性”的种种解读就直楞楞地横亘在我们的面前了。

《船长》一课,如果仅仅满足于一点字词教学,像“薄雾”“船舷”“剖开”“顷刻间”“呼号”“嘈杂”等,其实在课堂上不要说武老师,即是很普通的教师就可以完成了,但对“船长”“责任”“英雄”等等词语的解读,可能就不是我们翻看字典所能够做到的了。

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将这一篇课文很知识地讲解一下,知道在某个时间和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船长拯救了一船人的生命,可能就不会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的,更不消说刺激我们的心灵深处,引发灵魂的强烈而持久的震撼了。但是,要看到,这种“很知识”的讲解,至少还是目前小学课堂的“常戏”。

这种封闭式的课堂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过分注重于对知识的传授与对知识的回忆,把学生禁锢于教师、教材和教室,完全割裂了学生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使语文教学严重滞后于社会生活及其需要是分不开的。而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和应用的当代教学,越来越要求把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力求使他们走出传统语文的封闭、单一和滞后的时候,对教师来说,我们不仅仅需要对知识的关注,更需要有超越单纯而狭隘的知识的对生命的关注。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孩子心灵里流出的诗心与才华,需要他们发自他们灵魂深处的郁勃的生命意识和发亮的精神思想。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再满足于乏善可呈的以识记为主的“字词式”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体会一两个字词的所谓与字典里无差别的解释;而要由字面的理解,进到词内,再进到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无限而深刻的生命体验。

对我们来说,我们需要将沉睡的文字变成眼前可视的现场,让文字里的场景回到现实之中来。我们看到,通过武老师的种种努力,我们看到了文字背后的由嘈杂而渐趋平静的声音,人物的心跳与呼吸,他们的想法和有力的动作,都直现在我们面前。

她做得很成功,而我们的学生也很优秀。这种优秀不是表现在考了多少高分,而是对文本的入境而深刻的理解。当然,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那种孩子还没有投入到具体情境中的笑声,但渐渐地,笑声没有了,孩子的脸上严肃了,特别是当屏幕出现了“新疆克拉玛依大火”文字时,我们感到了窒息,而孩子们甚至也止住了呼吸——课堂上可能有两、三秒的时间停歇。

这种巨大的无声震撼着每一个心灵,只要他或她是活着的人。

那种人性的强烈的反差,那种生命的焦味,都通过课堂的场景表现了出来。这是那些仅仅凭借一些小技巧、事先在课堂上安插一些发言的枪手的老师是永远都无法理解的,也是他们永远都做不到的。课堂上感人的细节是永远不能通过做假来表现的。

武老师以她自己的课堂实践告诉人们,小学生也可以做到,而且做得非常的好。这使我们看到了来自于小学课堂上的巨大的能量。这使我们仍然相信,点燃孩子心灵的火把,对教师来说究竟有多么的重大的意义。这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所在了。一种久远的感觉突然涌到眼前,我们看到,有人流泪了,感慨了。

当然,武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对文本的一般的解读。照理说,将这一文本的“船长”悲壮的形象挖掘得比较充分的时候,课堂似乎可以结束了。但高明的教师并不满足于这一点。“新疆克拉玛依的大火”是一大手笔。这场大火让很多“卫道士”痛苦,也让很多教师兴奋和激动。

这一精彩的一笔,直逼人人的心灵,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文字给人的力量是与阅读个体的生命体验是密切相关的。体验越丰富,则获得的感受与理解就越强烈。武老师是深得此理的。而这种强烈反差里,可以让我们更逼视人性的真实。很多孩子回家谈得最多的就是这一堂课上的感受,甚至到现在还有很多孩子在谈论,不能不说这一课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甚至一辈子也难以忘怀了。

同时,我想,武老师这一设计,决非仅仅是一个技术设计。这包含了武老师对教育的真诚的理解,对人生的深切的理解,和对人类不幸的深深的同情。也就是说,支持这一技术设计的是其背后的技术观和思想观。而这往往是一般人所看不到的。

我们说,文本是一个个沉睡的灵魂,需要读者,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唤起;但这种唤起似乎并不轻松。很多人漠视孩子,尤其是小学生阅读的需要和心理的期待,总认为教师可以将一切“灌输”给孩子,似乎做人的道理,人生路径的指示都可以设定规范,这其实不要说是愚妄,至少也是荒唐的。

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培育“善”的种子。有些老师说,将这一课移到中学上可能要好些。我很理解这些教师的用心。但是要知道,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语文课堂上就能播种一颗生命和精神的种子是多么的重要啊。

《船长》这一课文,通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救险,告诉了我们人类在临难时的悲壮,维持良好秩序的感人,这是对人类生存意志的一场考验。“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场面混乱不堪,这是一种比灾难更可怕的东西,但人类是理性的,有秩序的,通过这一场救险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这个种族之所以延续到今天的原因了。

这个“秩序”就是人类的道德法则,人类的生存意志,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面对死亡威胁时候的理智的态度。

这个文本我们毋宁看着是人与困境较量的一个隐喻。这个故事演绎了伟大的叙事,而这个叙事在今天尤其要被恢弘光大的。确实,出现在诺曼底号上人与大海的较量,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自然要吞没生命,展示了自然的残酷与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人类要拯救生命、拯救自身——船长的舍己为人、沉着与牺牲,船员们的舍己忘生、忠于职守,乘客们的服从指挥等——这种较量让我们感受到了扣人心弦的人性的力与美。

尤其是船长最后的牺牲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动人心魄的震撼!我相信,凡是读过这篇小说的人,都不会忘记那座沉入大海的雕塑,都会记住这位英雄,记住这位英雄的船长的!确实,正如余秋雨先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