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新和朱炳仁 朱炳仁艺术展暨新诗发布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
朱炳仁艺术展暨新诗发布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
新闻动态
菁菁校园
2015年6月9日上午,“诗与铜——朱炳仁艺术展”开幕式暨“铜舞诗韵话乡语——朱炳仁新诗发布与对话”活动在北大图书馆东门展厅举行。由熔铜艺术家朱炳仁创作的2015只金光灿灿的“金饭碗”出现在展厅里。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化部原副部长赵少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熔铜艺术家朱炳仁以及北大部分师生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北大图书馆党委书记萧群主持。
王文章在致辞中对朱炳仁先生独创的熔铜艺术表示高度赞扬,称其“做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刘伟在致辞中对朱炳仁先生再次来到北大表示欢迎,他回顾了上一次朱炳仁先生和余光中先生一起来北大的情形,并预祝艺术展取得成功。致辞后,刘伟与朱炳仁一起在“金饭碗”上写下祝愿。
朱炳仁致答谢辞,他阐释了作品所表现的“敬畏我们的祖先,敬畏我们未知的社会”这一深刻内涵。他说:“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需要特别谦虚和谨慎的,大自然给我们的“金饭碗”是满的,但人类并没有做到敬畏大自然,于是“金饭碗”空了。”朱炳仁希望借助展览与北大学生互动,“用艺术还原艺术”,呼吁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人类的未来。他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把“金饭碗”填满,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随后,现场嘉宾各自在金碗上写下心愿,共同完成了装置艺术作品“金碗空了——2015人类缺什么”的最后部分。
当天下午,“铜舞诗韵话乡语——朱炳仁新诗发布与对话”活动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殿举行。熔铜艺术家朱炳仁,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陈跃红、教授张颐武,北大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黄亚洲等出席活动。
活动伊始,北京大学合唱团的同学演唱了《阳关三叠》和《新秋之歌》,中文系董夕湲、张赵乐同学表演了舞蹈《舞铜》。紧接着,四名同学分别在古筝和钢琴伴奏下朗诵了朱炳仁诗作《山海经》《春天》。朱炳仁和北京朱炳仁艺术中心馆长董竹朗诵了诗作《舞铜》。
随后,朱炳仁发表演讲,对铜文化、铜艺术和人文传承与时代创新进行了解读。朱炳仁说,从大禹铸九鼎起,铜文化就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铜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与诗歌是相通的,但是当代铜器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把铜以艺术的形式重新送进商场里,把铜送回百姓的生活中,让他们把铜带回家,把铜艺术带回家。”
在朱炳仁新书《乡语》对话活动中,张颐武表示国家的命运和艺术的命运、诗歌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朱炳仁花了20多年的时间,把铜文化从历史中召回,把一些远去的传统和文化从历史中召回;王一川则认为朱炳仁的作品达到了“实用的工艺”“纯艺术的铜艺”“语言艺术的诗意”三艺相通,在艺术的融通中,让理念自己表达自己,达到了理想的艺术高度;黄亚洲表示朱炳仁写诗如同他发现了融铜手法一样,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朱炳仁的融铜与写诗是在“跟我们共舞”。
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陈婉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朱炳仁的“诗与铜”作品更新了我们对于抽象雕塑的观念,融铜本身就有随机性在里面,造成了一种新的具象的抽象形态。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朱炳仁回答了大家的提问,并结合自己的早年经历和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的一些感悟。最后,他提出了对于“诗与铜”未来的梦想——“毕竟一些艺术和国家的命运,和社会大环境有一定关系,人类要生活,生活要幸福,我希望我们大家的生活都能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够自在发展。”
据悉,本次展览于6月3日开始,为期13天。
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朱炳仁艺术中心主办,杭州市文化创意协会、香港国际桥智库委员会协办。(文/高雷 左应仙 刘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