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歧峰夫人 岳飞与牛皋关系考 也谈岳飞的用人之道
谈起岳飞和牛皋,看过演义小说《说岳全传》的会立刻想起他们之间亦师亦友,亦庄亦谐的兄弟关系,钦佩之余还带着几分会心的微笑。
然而事实上,在绍兴四年(1134年)十二月的庐州之战中,尽管牛皋和岳家军另一名将徐庆旗开得胜,大破金兵。但战后论功行赏,却发生让人不愉快的事情。在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中却有如下一段记载:
徐庆是岳飞最宠爱的部将,而牛皋则是一年以前才归属到岳家军营中来的。因此,这次岳飞虽是指派二人一同前去救援庐州,而在他内心深 处却希望徐庆能有超过牛皋的表现和事功。仇悆在来信中所表述的,却只有牛皋如何如何,并没有对徐庆的赞美,这与岳飞的意愿全不符合,使他感到大不高兴。
到 岳飞向南宋王朝奏报这次救援庐州的功状时,他硬是把牛皋所建奇勋转移徐庆身上,致使徐庆从武功郎超转为武功大夫,而牛皋的官秩却仅仅提升了两级。牛皋本人 对此并不介意,了解这一事实真相的人却全都对岳飞深为不满。①
①此上三段皆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三,绍兴四年十二月壬辰记事及附注。
从上述记载看来,和演义小说相反,历史上的岳飞和牛皋之间关系非但不是手足关系,而是一种矛盾的上下级关系。岳飞夺牛皋之功至他人之手,行为未免有失光明。
实事求是的说,人无完人,任何英雄人物都不可能是毫无缺点的神人,岳飞有此行为,本不足奇。只是以此作为评价人物的定论,似乎又不合适。因为如果我们研究一下牛皋生平,便会发现此事未必毫无疑点。
我们讨论历史真相时,除了研究某些史料的细节外,还必须适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相对宏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要讨论庐州事件,不妨先从牛皋的生平入手,看看牛皋在岳飞军中遭遇如何,再结合庐州事件,想必会有新的发现。
牛皋(1087—1147年):字伯远,汝州鲁山县人。他本为一名小小的弓手。金军南侵,他组织民众抵抗,曾获得多次胜利。后来因为人单势寡,牛皋一度被迫投降伪齐,成为一生的污点。
绍兴三年(1133年),宋将李横北伐,牛皋等“背伪归正”,重新成为宋朝大将。李横失败后,绍兴三年十二月,高宗命牛皋和董先率千余人隶属岳飞。至此,牛皋便开始其岳家军的生涯。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第一次北伐,收复襄阳六郡。期间牛皋任神武后军中部统领兼制置司中军统制,参加随州、襄阳府等战。“飞遣皋行,裹三日粮。粮未尽,城已拔,执嵩斩之,得卒五千,遂复随州。李成在襄阳,飞遣皋以骑兵击破之,复襄阳。”(《宋史 牛皋传》)
由于岳飞拥有临时任命权,所以在襄阳等六郡收复后,牛皋便任唐邓襄郢州安抚副使,负责镇守襄阳。
同年十二月,牛皋和徐庆率军救援淮西,在庐州击败敌军。
绍兴五年(1135),牛皋参加平杨么之战。岳飞“遣牛皋、傅选、王纲等各领兵伏於道侧”,大败杨么主力(《三朝北盟会编 岳侯传》)
绍兴六年(1136)牛皋任宣抚司左军统制。
同年八月,岳飞克镇汝军、商、虢二州。牛皋擒敌将薛亨,攻镇汝军,“引兵至蔡州,焚其积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4》)
同年十一月,牛皋奉岳飞之命,和徐庆、李山救应庐州,“孔彦舟认是牛皋、徐庆等兵至,遂不战,起寨而走,”(《三朝北盟会编 岳侯传》)
绍兴十年(1140年),岳家军第四次大举北伐,牛皋在京西路败金军,参加淮宁府之战,又“战汴、许(颍昌)间,以攻最”(《宋史 高宗纪 》《宋史 牛皋传》)
从上述的资料分析,我们可以非常地清楚看出牛皋在岳家军中的地位。牛皋先后担任过神武后军中部统领兼制置司中军统制和左军统制,任 过唐邓襄郢州安抚副使,担当镇守襄阳重任。而岳家军每一次出征,每一场重大战役,牛皋必定参与。而绍兴六年和绍兴十年两次北伐,牛皋更是担任一军指挥,单 独出击,立下辉煌战功。显然易见,如果牛皋和岳飞之间真的存在大的矛盾的话,岳飞显然不会如此重用牛皋,尽可以让他闲置后方。
而另一个有力证据当数牛皋的官职升迁。让我们好好看看牛皋的升迁过程吧。
牛皋归属岳飞前,官至亲卫大夫,安州观察使。
绍兴四年(1134年)襄汉之战后,升二官,官至中卫大夫,安州观察使
庐州之战后,升二官,官至中侍大夫,安州观察使
绍兴五年(1135年)平定杨幺后,官至中侍大夫,武泰军承宣使。
绍兴七年(1137年)三月,中待大夫、武泰军承宣使牛皋因“屡立奇功”,落阶官,升正任建州观察使。后加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绍兴十年(1140年),除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成德军承宣使。后又兼提举一行事务。
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宋朝的的武官虚衔不是从大到小,从节度使到承宣使到观察使再到防御使?本来观察使还在承宣使之下,绍 兴七年那次为何反而算升官呢?关键在于牛皋之前的武泰军承宣使属于遥郡,也就是说,算官阶大小的时候,不能用这个承宣使去算,要用中侍大夫去算。
而落阶 官,就是不要那个中侍大夫,算官阶大小,就可以用建州观察使去算,这个建州观察使算正任。这样就比以前大了,所以才说牛皋是升官。这种“落阶官”是一种超 擢,等于连续越级提升,必须要立下非同小可的功劳,方可如此。(关于宋代武将官制情况,可看拙作的(<从《水浒》闲谈北宋晚期武将官制>)
由此可见,牛皋在岳飞麾下,虽不算平步青云,却也是节节高升。如果岳飞对牛皋不满,存心压其战功,牛皋怎会如此升官呢?要知道正任承宣使和节度使不过一步之隔。而节度使是武人的最高荣耀呀。
再比较一下岳飞其他部将情况,岳飞生前,其部将升正任承宣使的,仅有王贵和牛皋两人,连岳飞最为倚重的爱将张宪也不过是正任观察 使,比牛皋要低一阶。曾经“夺过”牛皋功劳的徐庆,也不过是正任防御使而已,比牛皋要低上两阶。而所谓提举一行事务,即可代替岳飞“摄军事”,主持全军事 务,全军只有王贵、张宪和牛皋三人有此名衔而已。这样高的待遇,能说岳飞不重视牛皋么?
事实上,南宋朝廷当中,不重视牛皋的大有人在。宋高宗赵构便是其中一位。绍兴九年(1139年),通过屈辱的第一次宋金议和,南宋 重得河南之地。南宋群臣讨论派几名大将去镇守,宋高宗赵构是怎么说的呢?“上曰:‘岳飞军中偏稗,如董先、牛皋颇骁勇可用,但先好货,皋嗜酒,皆有所短, 未可统众。’” (《中兴小纪》卷二七)宋高宗认为牛皋好酒,不能统众,不让他们驻守河南之地。
董先好财,牛皋好酒,这或许是事实;但刘光世懦弱无能,张俊好财如命,为何宋高宗赵构却一直信任他们,委以众任呢?牛皋他们有缺点不假,但如果能像岳飞那样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何尝不可以委以重任?
宋高宗不信任牛皋他们,可结果又如何?金国败盟,完颜宗弼大兵压境,宋高宗所任命的东京留守孟庾望风迎降;权西京留守李利用弃城逃 跑;南京留守路允迪也投降了。《中兴小纪》称赞高宗“知人善任”。可宋高宗所信任的人,非降即逃,而他不信任的人,却在此不久后“岳飞将牛皐及金人战于京 西,败之”(《宋史 高宗纪》)。好一个宋高宗“知人善任”!
由此可见,若不是岳飞对牛皋格外重视,在宋高宗的偏见之下,牛皋怎可能节节高升?
我们还可以从牛皋的言行想法考究,看看他的思想是否和岳飞一致。我们知道,意气相投的人总是容易相处合作,有共同目标的人群,更是能团结一致,齐心实现其目标。
绍兴四年(1134年),牛皋和董先至行在临安向宋高宗面陈“伪齐必灭之理,中原可复之计”。(<《三朝北盟会编》卷159)
同年牛皋破随州的时候说:“吾之存心者,国事耳。功何争为!”《三朝北盟会编》卷159)
绍兴十七年(1147)三月,因牛皋对宋金和议表示不满,秦桧按密令鄂州驻扎御前诺军都统制田师中将牛皋毒死,时年六十一岁。牛皋临终时说:“所恨南北通和,不以马革裹尸,顾死牖下耳。”(《三朝北盟会编》卷216)
牛皋这些言行,显然易见,和岳飞“直捣黄龙”的想法,和岳飞“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心愿难道不是一致的么?
而且,在牛皋投靠岳飞之初,《三朝北盟会编》卷159就清楚记载:“飞得皋,甚喜,知大功必成。改皋为神武後军中部统领兼制置司中军统制。”这不是他们两人关系良好的又一铁证么?
由此可见,不论是牛皋生平经历,还是其日常言行,都没有一丝一毫和岳飞有矛盾冲突之处。这庐州事件的出现,难道不是显得唐突么?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由于秦桧专权期间长期把持南宋朝政,秦桧又兼监修国史。宋高宗一朝的史实,多有涂改。这事情又是否是秦桧等人的诬陷呢。这点值得我们深思。
话又说回来,在庐州之战后论功行赏,牛皋的功劳本应在徐庆之上,可事后封官,徐庆的升迁远在牛皋之上,这又做何解释?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牛皋主动让出功劳,这点此前有过实例:
初,岳飞命张宪引兵攻随州,月馀不能下。牛皋请行,乃裹三日粮往。众皆笑之。既而粮未尽而城拔,悉推其功与宪。且曰:“吾之存心者,国事耳。功何争为!”君子多皋之不伐。(《三朝北盟会编》卷159)
这是第一个解释。那牛皋为什么要主动让功给张宪呢?史籍没有记载原因。我个人猜度,这应是新旧集团之间的人事纠纷问题。
人们常常受演义小说之类的影响,认为像岳家军之类精兵,上下级关系必定是亲密无间,情同手足的,这些看法,自然是经不起事实的考 验。岳家军中也存在着矛盾,有史实为证,这是需要我们客观认识的。然而,过犹不及,近年来,网络大起翻案风,认为岳家军存在着矛盾,存在着赏罚不明的现 象,所以岳家军并不团结,战斗力有限云云。我认为,这类说法也是有失偏颇的。
人多数是自利的群体,因利而聚,因利而散,一个大群体,不管如何团结,总难免有人事纠纷,总难免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错误。像岳家军这么一支成分负责、人数庞大的集体,要求他们做到完全的公正团结,毫无矛盾,显然也是痴人梦话。
就整体而言,岳家军确实是做到了人尽其才,按各人能力高下分派职务的。如善于理财的李回,就任回易官,大大减轻了岳家军的后勤负 担;李道能力一般,虽然身为选锋军统制,从来都只是留守襄阳,岳飞不让其出征;赵秉渊曾遭岳飞醉后殴打,但他毕竟是从辽国投降过来的归正人,有相当战斗 力,岳飞不计恩怨,还是任他为胜捷军统制,委以重任,随他北伐。
正因为人尽其用,所以岳家军才如南宋学者曾敏行在《独醒杂志》卷四所记载:“部下多奇才”;“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