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为大学生打造双创“梦工场”
5杯冰米酒“激怒”了南京工业大学学生许诺,因为不仅价格贵,口感也不好。于是他“发誓”希望利用所学知识,做一款制作冰米酒的机器。
没想到他“捣腾”成功了。
去年9月,他带领团队参加“2015全球创客(马鞍山)大赛”荣获一等奖。当时评委评价:产品口感好,操作简便,适合家用,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现在,他们的发明“分温区自动冰米酒酿造机”获得专利,下一步准备走向市场。
在南京工业大学,这并非个案。近年来,该校着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抓住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成果孵化4个关键环节,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和创业模拟活动,实施学生学业成果作品化,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举办创新实验班,打造创客梦工场,为有志创业的学生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
来源于生活的创新
“这是什么新式‘武器’?”看到李振手里拿着像手枪钻一样的新鲜玩意儿,不少路人问。
这是李振发明的电磁驱动无针注射器。与传统注射器相比,无需“扎针”,只要输入预先设置好的数据,以电磁力驱动提供稳定动力即可完成“注射”。病人没有痛苦,而且操作简便易行,特别适合糖尿病和老年病等患者使用。
这个创意来源于创新实验班的课堂讨论,一位教授上课时提到无针注射。“没想到这么神!”李振课后查阅了大量文献。研究难点在于,如何把电磁动力控制好,让针筒里喷出的注射药液,既能在刚接触皮肤时有穿透力,同时又能在药液注入皮肤后降低速度和力度,平缓地注射进肌肉组织。
经过无数次数据模拟、计算分析,难题基本解决。今年2月,产品专利获批,他们专门成立公司,准备批量生产。
“学生只要有创意,做好项目策划书,我们就会从创意策划、过程指导、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创客梦工场指导教师钱小明介绍,学校以项目和问题为导向,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据统计,2015年,学校专利申请总数549项,今年已有近200项,学生参与率超过93%。对此,该校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将这些以往“束之高阁”的专利成果推向市场。
实验室走出来的“创客”
去年毕业前,该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宋修政已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主营3D打印机,目前年收入30万元左右。上大学时,他就自己在南京市区买了一套房。
大二时,他开始跟着导师做项目,“平时,看到学生来实验室‘动手动脚’,教授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很支持,‘实验室设备你们都可以随便用,用坏了也没关系’”。
他的导师吴琼教授认为,扶持学生创业虽不能提供很多资金,但在能力范围内,尽量给孩子们创造条件,搭建更好的平台。
多年来,该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要求教师每年公布研究项目,与学生双向选择,学校提供实验条件。据介绍,近八成毕业生都有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经历。
该校在大多数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二、大三开始,每个教师指导10名左右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就连一些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学生也参与其中。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蔡成唯庆幸“没有浑浑噩噩度过4年”。大学时,他被导师拉进课题组。课题都来自一线企业实际需求,“完全不是花架子,练的都是真本事”。目前,在无锡创业的蔡成唯,公司年营业额近千万元。
90%知识产权股权归完成人
公司成立不到1年,2013届硕士研究生姜益林的公司销售额达到700多万元,纳税近10万元。姜益林认为自己的拼劲儿,来自学校创业文化的熏陶,“学校科技园对政产学研的整合服务,给了我许多实质性帮助”。
早在2004年,该校率先实行知识资本化,知识产权股份的7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2012年,该校规定90%的知识产权股权归完成人所有,鼓励教师带领学生,以科技成果入股企业,或领衔创办科技型公司。
这些举措激发了师生创业热情。大量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进来。创业过程中,像姜益林这样的一批大学生被培养出来。据介绍,该校创业及学科型公司数量一直位于江苏高校前列。
如今,学校把黄金位置开辟出来作为创业园区,吸收更多大学生。该校与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建“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项目一期入驻初创大学生科技企业60余家;位于该校江浦校区的“创业梦工场”已累计入驻40余个创业团队。
去年,南京青年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评审,29个优秀项目中有15个项目来自该校,受资助额超过290万元,成为最大赢家。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梦工场’,不仅要做急风暴雨式的教育改革,还需循序渐进地深入,将创新创业渗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说,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创新,要注重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学校将持续加大投入,加强创客梦工场建设,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提供资金、平台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