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东、龚健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1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12月9日,中国科学院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研究员和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

    12月9日,中国科学院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研究员和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龚健雅教授当选。

    郭华东,男,江苏徐州人。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1年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4年至198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州立大学学习。现任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

兼任国际科联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ICSU)主席、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秘书长及ISDE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际科联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ICSU)科学委员会委员及IRDR-China专家委员会主任,并担任《国际数字地球学报》主编、《国际应用遥感杂志》期刊副主编等。

    郭华东长期从事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在雷达遥感信息机理、多模式遥感信息地物识别方法、空间信息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就。系统揭示雷达电磁波与典型地物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无植被沙丘几何散射模型,证实了长波段雷达对干沙的穿透性,揭示了熔岩的去极化机理与植被的多极化响应现象,是一位国际知名的雷达遥感学者;致力于发展国家对地观测体系,提出开拓“波段、振幅、极化、相位”电磁波“资源”学术思路,推动发展了我国新型对地观测系统;研究提出多波段多平台遥感信息处理与识别方法,为自然灾害和矿产资源宏观环境监测与探测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数字地球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主持研制完成“数字地球原型系统”,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具“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合作创建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创刊《国际数字地球学报》,推动了全球性数字地球的发展。

    郭华东作为第一或主要完成人,先后获科技奖励13项,含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院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和科技进步特、一、二等奖4项,是Boon亚洲遥感金奖获得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主编著作15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先后被评为中科院、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先进工作者。

    龚健雅,男,生于1957年4月,江西樟树人,1982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1992年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教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第四委员会联邦式数据库与互操作工作组主席,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测绘学科组召集人。

历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ISPRS)第三和第六委员会秘书等国际学术组织职务。

    龚健雅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理论和几何遥感基础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国际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率先提出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数据模型,开拓了面向对象GIS的新方向,现已成为GIS软件的主流技术,自主研制了面向对象GIS软件GeoStar,在国土、电力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系统地提出了地理信息共享服务与互操作的理论和方法,研制了系列标准,解决了异构GIS共享与互操作瓶颈问题,自主研发出二维和三维地理信息网络服务平台GeoSurf和GeoGlobe,成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的基础软件,引领了面向对象GIS向面向服务GIS的发展。

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提出了双中心投影的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精确处理方法,大幅度提高了遥感影像的几何定位精度,主持研发了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打破了国产遥感卫星地面系统依赖国外技术的局面。

    龚健雅先后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Dolezal成就奖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发表论文430多篇,论著他引9000多次。

培养了120余名硕士、70余名博士。曾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十五”国家863计划专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首批科技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