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汉生和贺龙 廖汉生:食野果宿岩洞坚持游击战直到贺龙重返湘鄂西

2018-03-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近日,<世纪风采>发表文章<廖汉生军旅轶事>.文中记述开国中将廖汉生抱着"拿起刀枪跟贺龙"的思想参加革命,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人民军队一代名将.廖汉生投

编者按:近日,《世纪风采》发表文章《廖汉生军旅轶事》。文中记述开国中将廖汉生抱着“拿起刀枪跟贺龙”的思想参加革命,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人民军队一代名将。廖汉生投身红色军旅半个多世纪,他的传奇经历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期间也留下许多启迪后世的轶事,摘编如下。

1931年春天,红二军团奉命二下洪湖,贺龙又离开了湘鄂边苏区。在走马坪送别了红军后,廖汉生跟着贺民英游击队,上了四门岩。

四门岩是湖南桑植与湖北鹤峰交界的一处高山区,一直是贺民英游击队的驻地,开始住的地方叫割耳台。贺民英游击队,领头的自然是贺龙大姐贺民英,成员大多是贺家亲属旧部,男女老少共有二三十人。这样一支小队伍,要在敌人“围剿”中坚持下去,很不容易。

在贺民英的带领下,不论大人小孩,能拿枪都拿起枪,能拿锄都荷起锄,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一边打仗,一边生产。大家砍掉山岩上的树丛茅草,用火烧过,开出几块岩壳田,种上苞谷、南瓜,还养了猪,喂了鸡。

贺民英游击队活动在四门岩山区,敌人拿他们没办法,就像廖汉生讲的:“大队人马上不来;小股敌军爬上来,我们能打就打,打不了就跑。湖南敌军从南边来了,我们就跑到鹤峰一边;湖北敌军从北边上来了,我们又跑到桑植一边,从这座山头跑到那座山头,跟敌人来回转圈子。我们这里有吃有住,能打能藏。”

可是,好景不长!1932年下半年,湘鄂边苏区陷入反革命的白色恐怖之中,其他红色武装损失殆尽,贺民英游击队成为众矢之的。敌人涌上四门岩山区“清剿”,游击队驻地割耳台也遭到团防袭击,敌人搜去了埋藏的粮食,毁掉了正待收割的庄稼。这时,廖汉生已经有了一女一子,大的不过两岁,带着打游击很不方便。他便写信给母亲,把妻子、两个孩子接回桑植老家隐蔽。

不得已,贺民英游击队从割耳台转移,钻入四门岩山区更高更密的深山老林里,战斗在千层壳、梯子岭、鸡公嘴。回忆往事,廖汉生笔下满是豪情:“从这些小地名上就可以推知其地势的险恶、陡峭。这里是人烟绝迹的原始森林,林深草密,不见天日,没有人家,只有狼虫虎豹、狗熊猴子出没其间。我们原有两匹马,用来驮东西和病号,把马放进林子里吃草时竟被老虎咬死了。”

山下到处是敌人,严密封锁,频频搜山,扬言要把游击队困死、饿死、冻死在山上!冬天很快到了,大雪封住了山路,敌人的搜捕仍不见缓和,山上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贺民英带廖汉生下山去摸情况,找粮食。山下村子里住着敌军,他们进不了村,就摸到靠山根的一户独立人家,主人家姓朱。他悄悄找来附近几户群众,有的捧来几颗鸡蛋,有的抱来两个老南瓜,还有的揣来一壶黄米酒。临上山时,主人家又送了一罐黄豆。

回山的时候,贺民英、廖汉生不敢走山路,怕雪地上留下脚印,会使敌人追踪而来,只能沿着流淌山水的水沟走,赤着的双脚被划出一道道血口子,又被冰水冻僵了。遇到沟边枝丫横生的地方,二人直不起身子,就在冰雪上爬行。

他们带回山上的一罐黄豆,成了大家的救命粮,由专人负责保管。每天用铁锅煮上一点,大家围坐四周,贺民英郑重地宣布:吃的时候,只许“骑马”,不许“抬轿”。所谓“骑马”,就是用筷子立着夹, 这样一次只能夹上一二颗豆子;所谓“抬轿”,就是用筷子平着抄,那样会多抄上几颗。黄豆吃完了,贺民英又吩咐廖汉生等四处捡野果,挖野菜。

冬天的寒夜是最难熬的,廖汉生等人无铺无盖,饥寒交加,就捡来干树枝,烧起一小堆篝火,围坐着取暖,胸前背后轮转着烤,真正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当时,有一首农家山歌,唱的就是游击队员的艰苦岁月:吃的洋芋果(土豆),烤的转转火(篝火),盖的黄丝被(稻草),背的抓子火(土枪)。

就这样,廖汉生等人食野果,饮山泉,宿岩洞,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从黑夜熬到白昼,从夏天熬到冬天,苦苦地坚持着,没有一个人动摇,一直坚持到1933年春天,坚持到贺龙重回湘鄂西!

回忆这段往事,廖汉生感慨万端:“这一段艰苦生活,磨练了我的筋骨,也磨练了我的意志,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解放后,我读到陈毅同志描述游击生活的《赣南游击词》,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湘鄂边的山中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