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作品系列2:孩子你

2017-10-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订书时,我的确犹豫了.我的孤陋寡闻决定了我对作者的空白记忆.虽然评论与表彰铺天盖地,可在这炒作泛滥的年代,一切也都不以为然.只不过,我不得不承认,书名是相当的吸

订书时,我的确犹豫了。我的孤陋寡闻决定了我对作者的空白记忆。虽然评论与表彰铺天盖地,可在这炒作泛滥的年代,一切也都不以为然。只不过,我不得不承认,书名是相当的吸引,以至于鼠标在“购买”与“删除”之间来回游走。

多年的淘书经历已让自己少了一份冲动而多了所谓的“谨慎”字眼。不想已严重超负的书架平添一份名不副实的负担,我三番二次地下决心将其拖入“暂存架”,只是啊,那二个柔柔的名字总是在眼前晃动,到最后,只好缴械投降,但愿没有错,你瞧大伙的书评都是五颗星!

我也看了,将书摘简介非常认真地一字一句地品读,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吸引我的,正是这一小段在开头与结尾重复出现的字句,多温暖的文字啊!又是一颗多么慈爱的心!为人父母者,尤其当妈妈的,只要看到有关孩子的只言片语,谁不愿意停下来一睹为快?我只是纳闷儿,如此美丽的文字为何会出现“王爱莲”的故事?凭感觉,这不是件喜剧。

好奇心的驱使下,也为了填写空白记忆之尴尬,这一次,我下定决心选了二本。文字的魅力实在是无法抵挡啊,冲着如此温柔的字眼,哪怕只有这么一篇,也觉得是值得的。

事实证明,它确实是实至名归。 儿子开始写作业的时候,我就打开了书本,除了第一篇让我的心情特别压抑与郁闷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强忍着笑声读完。实在是忍不住也会发出声响,儿子奇怪地问起妈妈时,我连忙寻些借口推脱,一来不想孩子分心,最重要的还是想一睹为快。

写得真好。感动之余又佩服万分。国别之分,教育方式也就大相径庭,但有的,不也是同样的爱意深深?我想,身为母亲的都该读一读。看看别人是如何引导孩子,从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以作参考学一学。未成家的女子也可以读一读,读一读这满屋的欢笑,这洋溢的温馨,感受家庭的温暖与重要,体会孩子的天真烂漫,父母亲的欢心与自豪。

初为人母的更该读一读,这满眼的慈爱,学一学文中“妈妈”的坚韧与豁达,学一学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学一学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还要学一学与孩子的和睦相处。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去引导如何去感恩,又如何的平衡。

感觉真的很好,没有唠叨的说教,却让人获益良多。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之道上,作者又是如何的机智周旋。真的很喜欢。儿子完成作业后,我还特意让熙熙看了文中那篇与众不同的“保证书”。结果,在夜晚十点许,我与儿子两个捧着肚皮一起放声大笑,孩子,你慢慢来,你慢慢来…… 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

其他暂且不论,单单“成长与性”的话题,于我,却始终难于启齿。总觉得跟孩子谈论有关性别话题实在是尴尬,我从哪里来?为什么女孩跟我不一样?为什么我有她们没有?为什么爸爸妈妈结婚了就有了我?很多很多,其实,类似的话题并不难于回答,可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向眼前这位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孩子解释清楚到底是为什么。

而文中,作者与孩子之间的交谈是那样来得自然,而每当自家孩子问起相关话题时,虽然不会刻意回避,但要正经八百地回答还真是说不出口。模棱两可吧,又觉得过于敷衍,所以我只能被动地为孩子选购一些相关书籍让其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

在处理兄弟俩的问题上,作者也让人忍不住抚掌称赞。虽然我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换一个角度,相信自己绝对不能象作者如此轻松地将问题淡化。作为独生子女,儿子没有兄弟姐妹,生活从来都没有分享者,但表堂亲中,倘若自己对哪一位小朋友表现出过于热忱与关爱时,很明显的,儿子会有异议。

不是说儿子的独占性有多强,而是他还不习惯妈妈对于除了他之外还要更加喜欢另一个,儿子从心底表现出的是委屈与失落让我很是纳闷。

如何让孩子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我始终做不好。要将这问题处理妥当,还真不是一言半词就可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聪慧的回答,于我,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看完书以后,这才明白似懂非懂的儿子以为妈妈不再爱自己了,或者是自己哪儿做得不够好让家长更爱别人了。

结果,孩子会自认为他在妈妈心目中的位置为别人而取代,孩子的失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这样的事例可不是没有发现过,相信以后还会继续下去,以前,我是不懂,可以说根本就想不明白,我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应该懂得谦让,虽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有时候的举止还是让人难以理解,如此看来,的确是自己平日的处理不够恰当,是自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而在当时,总觉得平日里懂事乖巧的孩子今天怎么变得如此不可理喻?嘴里总是说要换位思考,在那一刻,自己又何曾试过?面对孩子,自己是不是真的算得上一位好妈妈呢? 另外,作者对于孩子的学习教育方式也让人无比钦佩。

小时候倒是花了不少时间陪孩子一块玩耍一起游戏,长大了,孩子开始念书了,每天的内容除了一日三餐就是围绕着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无忧无虑的交谈与亲子阅读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是孩子长大的错误?还是我们家长的忽视?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为什么眼中除了学习只剩学习?难道孩子的童年只有“学习”二字?为什么就不能还孩子们一个真正快乐的欢乐童年呢?合上书本,我陷入深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