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启典画集 乍启典——从木匠到国画大师
前一段时间,我连续写了十几篇关于老书画家的回忆文章,最近蓦地想起,如何没有写一写乍启典先生?于是提笔将早已活跃在脑海里的乍启典先生下载到纸面上。乍启典(1922-2011年),字徽五,号鲁北一民,生于山东省高青一木匠世家,是我国当代著名国画家。
第一次认识乍启典先生是在1983年,当时我与岳父王凤年先生赴郑州参加画圣吴道子纪念活动,在车厢上巧遇同行的乍先生父子。就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互相熟知,特别是我对乍先生有了一定了解与认知。
过人的勤奋
在这次活动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整个活动贯穿三件事:喝酒吃饭、参观游览、书画笔会。据我观察,乍启典先生对第一项不感兴趣,简单吃饭之后,大都是看别人说话,他自己不爱讲话。但乍先生对第二项却表现出了我难以理解的热情。
每次参观一个景点之后,都会发现乍先生不见了,原来他看得非常仔细,还在原处没有看够。当参观邙山古墓博物馆的时候,我亲眼见到他在小本子上描绘一件祭祀器皿的样式,当时照相机远不如时下这么普及,当然照相机也不能完全代替写生的功能。对功成名就的乍先生的这种举动,常人很难理解,只能以勤奋来作答了。
凡是见过乍先生的人,都会对他的艺术和他的慈眉善目阔嘴垂耳的相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人认为乍先生与齐白石老人有一比,那就是他们的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农村出身,汲取了大量民间生活和艺术的营养,从而走入艺术殿堂进而成为擅长写意花卉的画家。
而且两人早年都做过木匠,说来也颇有奇趣。其实我认为他们的成功之处,更重要的在于勤奋。齐白石老人生前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天必须作画,如不能完成,日后必补。“天道酬勤”是齐白石爱说的话,包括乍先生这些画家成功的原因也不出这一天道之理!
朴实又认真
再说第三项——书画笔会。这些年来书画家忙碌于笔会,似乎成为天经地义的事,其实不然。比如商业性的笔会,无话可说那是书画家自己的选择;公益性笔会那是你应尽的义务;还有一些人情性的笔会,那就应视书画家的情况而定。有些书画家在情愿的情况下,写画多少也无所谓;但有些碍于脸面不情愿却又遇到雁过拔毛顺手牵羊、不管别人死活只顾自己所获、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的主儿,倒霉的只能是书画家。
就在这次活动中,有一个单位出面接待,主办方给书画家开了几乎难以完成的名单。刚吃完晚饭,乍先生就回到房间,让随行的公子裁纸备墨准备作画。我写完字之后到乍启典先生房间串门,只见床上地下都放满了作品,但距名单还少一些。
我对乍老说你要画完,恐怕得下半夜。当时我还“教”乍先生一招:面对这么多的求书画者的名单,下笔之前一定要做一分析。名单最前面的那些人一定是该单位已出面的或者没见面的领导,最后面那些人一定是为你服务的工作人员,名单中间相当一部分是各种关系蹭作品的人,明白了这些,该怎样写、画就有数了——写两头去中间。
到时候就说名单都完成了,翻看作品上面的下面的果然全有……我的“经验”把乍先生逗乐了,要送我一张作品。
我对乍先生说,你本身还画不完就别送我了,乍先生说也跟你学学那个法儿……说实话,我是不轻易向别人索要书画作品的,但是乍先生这次真心相送可另当别论。当时真的喜欢“熊猫戏球”那一张,但难以启齿,乍先生见我犹豫以为不好意思,就说给我挑一张,说着就将兰花山石拿出来。我便请乍先生为我题上上款,以资留念。
在洛阳王城公园参观时,蒋凤白、王凤年、迟宾、于安澜、尚爱松与乍启典先生等几位老书画家被请到会议室“休息”,其实那里备好笔墨伺候着呢。乍先生依然认真地作画,而且画到最后,牺牲了仔细观赏洛阳牡丹的机会。
珍惜老朋友
2006年4月30日,王凤年先生画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开幕式上当时省城能来的老书画家以及所邀请的各方面领导悉数到齐,还涌来上千慕名而来的热情的观众。其中乍先生的到来最让我感动,他是当天一大早从滨州赶来的,我把我的感动转告给王凤年先生,他也为之感动。
大概是2005年,王凤年先生在山东省立医院保健病房住院,恰巧不久乍启典先生因为咳嗽憋气住进隔壁房间,王老知道了,策杖前往探视。我听说后,说也该去看看乍先生,但不知道他老人家还能不能认出我。我去了故意问乍先生我是谁,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告诉我,王老这么大年纪还来看我,让我转告谢谢王老。
我说你不是当面谢了吗?乍启典先生说“我害怕他听不见弄不明白呀”。我不甘心乍先生不回答我的问题,就故意给他逗闷子,说您知道我是谁呀,就让我给您捎信儿。他那“你不就是王凤年老师的姑爷吗”一句话,就把我和侍候他的小保姆全都逗乐了。
生前身后名
乍启典先生在没有定居济南之前,大名就誉满省城了,不断有书画爱好者和收藏家驱车前往滨州求画。乍启典先生晚年凭借艺术实力,润格节节飙升,以致生前身后都出现了许多传奇的故事。现在回想,乍启典先生从农村的木匠成为国画艺术的大家,这难道还不足够传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