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启典北京 “鲁北一民”乍启典是滨州人的骄傲
原标题:滨州市图书馆数十年珍存29幅乍启典作品
这批艺术精品是滨州的文化财富,要向社会公开让滨州市民欣赏到
北镇黄河大桥 画面上方题款写道:“时在一九八一岁维辛酉秋月写扵北镇黄河之畔从写实中略又添增改变老乍并识”。北镇黄河大桥于1985年改称滨州黄河大桥。该桥于1972年元月破土修建,同年国庆节建成通车,当时只修了主桥。
建桥期间乍启典先生被建桥指挥部聘为艺术顾问,他对北镇黄河大桥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在1981年依据速写稿创作了这幅描绘大桥“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雄伟壮观景象的作品。 该画在全景式的构图中突出横跨黄河两岸的大桥桥梁,这种由直线构成几何状的物体很难画好,再说当时大桥建成通车后,没有引桥,没有绿化,只有一个黑乎乎的桥梁“大铁架子”。
画家经营此图,按照“从写实中略又添增改变”的创作思路,移花接木把黄河两岸中所见所闻所想寄于一画之中,远处耸立的铁塔、桥上奔驰的车辆、桥下争流的船帆、近处俯首摇晃的树丛,正是这一“添增改变”才把大桥的雄伟壮观烘托出来。
此作笔墨灵动,浓淡结合,虚实相生,意境旷远,气势非凡。这些神来之笔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师古、师心、师造化的艺术修养和对艺术创作的驾驭能力。(刘培安)
迎客松 该画为八尺巨制,所画是泰山迎客松。画中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亭亭如盖,虽饱经风霜,却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根如蟠龙立于山峦之巅,斜伸的枝干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画的右上边隶书题写“迎客松”三字,后面落款为“时在辛酉秋月写扵黄河之畔启典”。
钤狄城人朱文、乍启典印白文两方印章。 该画主题突出,以平远法推出,以淋漓淡墨泼成背廓之泰山雄姿,看似轻描淡写,却峰峦叠障,气势恢宏。
近处苍松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在左下角坡石的烘托下巍然屹立,浩然之气油然而生。松树用笔苍茫拙厚,墨色枯涩焦浓,松针如蓬头乱发,层层叠加,看似信笔为之却意境郁茂,风采照人。大有“旗幡龙虎日边来,六尺天门軼荡开”之意境,给人艺术美的享受。(刘培安)
“鲁北一民”乍启典是滨州人的骄傲
说起滨州的艺术大家,乍启典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这位在鲁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当代重要的中国画大写意画家,是滨州书画界的一面旗帜,是滨州人的骄傲。他的艺术经历和艺术成就,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为《乍启典传略》题词时如是评价:“一生苦学、终成大器”。
2001年4月,乍启典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看后说:“我看画展激动过两次,一次是齐白石先生的画展,再就是这次乍启典的了”。
2000年,著名画家许麟庐为乍启典画册所作“序”中,称他“心性豁达,仁厚朴实”,艺术风格“雄浑遒劲,秀美飘逸”,“功夫是从呕心沥血、千锤百炼中得来”。
乍启典,号“鲁北一民”,1922年生于高青县,2011年7月逝世。生前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的人生和艺术之路和齐白石老人极其相似。他诞生在一个木工世家,经历过贫困和战乱,曾三次在日寇刺刀下跟死神打照面。
然而祖辈父辈勤劳朴实、和善处事的传统教养,使他“源洁而流清”,作画做人秉承“本本分分、堂堂正正”的原则。 在滨州工作几十年,他把艺术的两条根,一条深扎在鲁北大地,一条深扎在传统文化中,靠此吸取着丰富的营养,“终成大器”。
1965年全国第四届美展时,乍启典就有《道旭渡口拖运忙》和《银山朝晖》两幅作品参展,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展示了作为当代一位重要画家的全面才华,不意间,赢得好评如潮,在京都刮起了“乍家风”,唤起了一个时代对中国画大写意发展的重新思量与敬重。
他的作品还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及友人,并被中南海、**文史馆、人民大会堂、**美术馆等高端场所、机构和海内外多家博物馆、爱好者收藏。
滨州人热爱、怀念乍启典。他对滨州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绵延不断……然而在滨州,乍老的画,更多的散落于民间。所以,当得知滨州市图书馆集中珍存了一批乍启典先生的书画精品,并准备向社会公开展示亮相时,你是不是感到了惊喜和振奋?
“乍老的这些艺术精品是滨州的文化财富,应该让市民欣赏到”
2016年6月30日,“滨州市图书馆馆藏乍启典先生作品研讨会”在市图书馆三楼尼山书院举办。参加者有滨州的书画家付余良、王培栋、李玉泉、张志斌、刘培安、张振国、张向军及乍老的女儿乍桂枝等人。其中多人和乍启典共事过。
会议现场出现了极其感人的场面。当29幅各种题材的乍启典书画作品一一展示出来,大家惊呆了,纷纷表示感到激动和震撼!对图书馆能够很好地保存传承这样一批本土宝贵艺术产品表示敬意和感谢!
市图书馆馆长高青介绍了珍存这批作品的情况。2003年他到图书馆任职,那时的老图书馆在渤海七路百货大楼附近。看到乍启典的书画作品随意地挂在墙上,他担心在保存上有安全风险,就安排登记造册,并由乍桂枝负责保管。
乍桂枝对父亲献给图书馆的这批画就像“保护神”一样看护着。作品中有14幅古代科学家的画像,但没有签字印章,高青就和乍桂枝等人专门去济南请乍老签上字。乍桂枝退休后,高青又安排馆里另外两个人负责保管,只有两人都到场,才能拿出作品。
在防虫、防潮、防盗等方面,也都采取了恰当措施。2003年11月,图书馆临时性搬到会展中心后,条件不具备,只好把乍老的画继续封存保管。这些作品创作于1977年至1981年之间,几十年过去了,所有作品完好无损,一幅不少!现在,图书馆搬进了新馆,条件好了,就想着应该拿出来了。高青说,乍老的这些作品件件是精品,这是滨州的文化财富,应该让滨州市民、让热爱艺术的人们欣赏到。
黄河大桥、迎客松是代表性作品,14位古代科学家画像罕见珍贵
市图书馆的前身是惠民地区图书馆,于1979年1月建成开馆,地址在渤海七路百货大楼的西南侧。当时图书馆需要装饰,时任馆长司风景就邀请刚刚于1978年8月退休了的乍启典为图书馆画画。乍启典贡献给图书馆的这批画共29幅,装挂在一楼、二楼的大厅和走廊、借书部、阅览部。那时的乍启典50多岁,年富力强,精神饱满,经过多年的探寻磨砺,绘画艺术已经炉火纯青。
据乍桂枝介绍,这批画的代表性作品,是图书馆进门的屏风画,正面是迎客松,是乍老自己到泰山的写生画。屏风背面是北镇黄河大桥。它是上世纪70年代初北镇的地标建筑,是滨州建设的一个时代符号。
乍桂枝说,父亲当时画14位古代科学家的画像给图书馆,意在彰显“科学就是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主题,是要用科学家的形象鼓励人们热爱读书。
14位古代人物画包括:马钧,三国时期的发明家;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药学家;张衡,东汉时期发明候风地动仪的科学家;王唯一,宋代针灸学家;祖冲之,南北朝时期发现圆周率的数学家;黄道婆,南宋时期纺织革新家;李春,隋代建设赵州桥的建筑大师;鲁班,春秋时期的能工巧匠;蔡伦,东汉时期,发明造纸术;李时珍,明代医药学家,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陈旉,北宋农学家;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修建都江堰;一行(张遂),唐朝天文学家、佛学家;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乍启典所画周恩来、朱德画像,豪迈大气,神情感人。另外还画了鹰、熊猫,多幅山水画,以及5幅书法作品。
人们还依稀记得,当时的乍老,自己带着笔墨颜料,骑着自行车,从住处去往图书馆画画。这些作品,是乍老潜心创作贡献给社会的,深厚、纯粹,件件都是精品。
对滨州艺术作品的收藏、记录和研究应该重视
研讨会上,大家深深缅怀乍老德艺双馨的艺术风范,回忆了许多难忘的故事。大家认为,对滨州艺术家作品的收藏应该重视,这是本土文化艺术发展的体现和反映,应该记录。应该好好研究我们既有的文化优势并传承发扬。
付余良说,图书馆能存留好这样一批作品,说明管理规范,眼光长远,令人敬佩。目前滨州没有乍老的纪念馆,存得多的就是图书馆了。这些资料非常宝贵。
王培栋说,今年的7月19日,是乍老逝世5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能搞这样一个研讨会,很有意义。乍老有大才,具大德,不善言辞,但心肠热。1984年,地区请了三个老山前线的英雄来作报告,乍老听说后,主动拿出三幅画送了去。
其中一幅是“鹰”,题词是“掌剑国门”。乍老的画生活气息浓郁,并且笔随时代。1997年香港回归,乍老画了《同本异彩》大写意画,浓墨重彩,一株牡丹枝繁叶茂,同时盛开红白两色花朵,生机勃勃,栩栩如生。个中深远的内涵,令人啧啧称赞。
张志斌、李玉泉、刘培安、张振国、张向军等都谈到,这次活动,顺应了滨州人对乍老的热爱。乍老从来不摆名人架子,农民朴实的作风突出,他作为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影响了一代人,不少人以学乍老为自豪,努力贴近他,这为滨州艺术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艺术家是需要五谷杂粮都吃的。乍老始终将艺术扎根于民间,扎根于生活。他十几岁就熟悉制作木工雕花,精通多种工艺美术,自学人体解剖、透视学等美术理论,在电影院、剧团、艺术馆画过海报、布景、宣传画,设计过县级地区级及至省级的农展馆,画过素描、油画、国画,能土能洋,山水、花鸟、人物、书法,无所不精。
他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坎坷的经历,过人的悟性,锻造了他枯润相生、老辣生动的画风。艺术家要深深植根于生活,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锐意创新,要紧跟时代,爱党爱国爱社会,本本分分地做事做人,这是乍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