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鸣妻子 高原之子——追忆内蒙古高院原副院长孙凤鸣同志
他独恋高原,从蒙古高原到西藏高原,他一直在云端看世界。他怀着一颗沉甸甸的雄心,一头牵着事业,一头牵着亲情……
——摘自慧琳的诗《他走了!》
前 言
一个汉族干部离开西藏近十年了,藏族同胞们一听到他去世的消息,都忍不住哽咽和流泪,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我们在西藏采访几天都感觉难受的不行,他一干就是24年,这就是对生命的透支啊!
——内蒙古高级法院宣教处处长梁树德
凤鸣副院长是去年的2月26日不幸离我们远去的,按院党组的安排,从去年3月初就开始采访收集整理他的事迹,我们分了三个组,分别去他学习工作过的北大、西藏和内蒙古公安厅等地采访。在长达一年多的采访过程中,同记者们采访接触了五十多名与孙凤鸣一起学习工作过的同学、同事、下级和老领导,还有他的亲戚以及他收养过的孤儿们。
在采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的感动;也从来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的人一谈起他去世一讲起他的故事,不管是二十多岁年轻的下级,还是年迈的长者,都会忍不住哽咽和流泪。
要知道,孙凤鸣同志在内蒙古高院、公安厅工作时间分别只有两年和四年多。虽然在西藏公安厅工作生活了二十四年,长一些,但是他毕竟2007年就已经离开了,近十年的岁月轮转,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人们会忘记多少事多少人,但唯独所有人都记得他。
孙凤鸣的老部属,西藏公安厅保密办副调研员谯君一家,听到孙厅长去世的消息,一家三代都泣不成声,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流着泪说,孙厅长每年逢年过节都看望我们,一年也没有落下过;孩子说,我们在岳阳一中上学时,孙伯伯来看我们,他给上学的所有公安厅干警孩子都买了新衣服、还请我们吃饭、关心我们学习生活比妈妈还细心。
这应该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感情。
在追寻孙凤鸣副院长足迹采访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的感受:一是是关于他自己的资料太少了,不管是照片、视频和文字都非常地少。就连他去世时挂的遗像,也是用刚到法院拍的证件照放大的;另一个是关于他自己的个人的荣誉也非常地少,当了领导这么多年,工作又是这样的出色,只有在内蒙古公安厅工作期间,在维稳一线曾经立过一次二等功。
我曾经在他工作了24年的西藏公安厅荣誉室仔细地看过,没有找到一张关于他个人的荣誉,更别说是高层次的荣誉了。作为一个2000年就已经是厅级的领导干部,只能用淡泊来解释。听的最多的就是他一次次把荣誉让给年轻的人,关心部属热爱群众的故事,有的最多的就是别人对他的真诚的夸赞和深切怀念。
振兴中华,不仅是振兴大城市,而且是振兴中国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寸土地,特别是落后的地区、农村和边疆。
——原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郝建秀在1983年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座谈会讲话
1983年,孙凤鸣北大法律系毕业时,当时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急着要人,可以说北大毕业的学生想去哪里都有机会,他是年级唯一自愿选择报名去西藏的同学。同学徐家力曾经问过他,你已经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留在北京了,为什么还要选择去西藏?他朴实地说,我的家在内蒙古,自然环境和西藏也差不多,西藏也需要我这样的大学生,我去西藏会很适应的,其他人去了可能还不适应。
当时国家有政策,应届毕业生当中必须有人去西藏工作,这是一个硬指标。大家都知道西藏气候不好,他是替同学们承担责任和义务,凤鸣走时,那天正下大雨,二十多位同学都到了车站站在雨中为他送行……”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注定要风雨兼程。孙凤鸣后来向同学们描述了当时进藏的艰难和
生活的艰苦。“从内蒙坐火车到北京,又从北京坐火车去西宁,再从西宁坐汽车到格尔木,在格尔木大学生接待站又等了十几天,最后坐了4天汽车去拉萨,前后22天才到了西藏。” 孙凤鸣当年大学毕业不选择留京援藏时,父母和亲友们对他的选择是不理解的。孙凤鸣辗转到达西藏的第一件事是给爸爸妈妈写了一封家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
虽然只是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我却像是经受了一场人生的变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强烈的高原反应、肆虐的狂风暴雪、坑坑洼洼的“便道”、污水稀泥的沼泽,威胁来自四面八方,可我们心里没有恐惧,倒觉得很有美的诗情画意。
爸爸妈妈,我决定来西藏,你们都埋怨我,甚至说我把家忘了,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你们却不理解我,我觉得,只有真正热爱自己家乡的人,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祖国是我们更神圣的故乡,更伟大的母亲,为她献身就是对家乡、对母亲最好的孝敬和最忠诚的热爱,你们说对吗?……
他当时为何去了西藏?看了当年前他写的这封家书,也许一切都会释然。自古忠孝难两全,在两难选择中,他选择了传统意义上的“忠”,并以他们那一代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升华成为“忠”与 “孝”的统一。 这种诗人的气质贯穿于他的一生,进藏的路途艰难坎坷,在他眼中却是诗情画意;西藏的陡峭山峰、稀薄空气,在他笔下却是《我爱你,西藏》中“无言的美丽”;调回内蒙后怀念西藏的情绪,在他眼里却是“拈来峰顶一寸雪,盖满四山五岳颠”的豪情和豁达。
“当初凤鸣他们到了西藏,没有图书馆,没有电影看,没有娱乐,需要怎样的信念来支撑。都曾经是青春年少的大学生,这一呆就是二十几年,多不容易。他们后来即使选择回内地,也是已经没有了青春,已经没有了健康的身体……”
——北大法学院原院长苏力
据西藏公安厅的老人讲,八十年代初的拉萨十分落后,没有一丝现代化城市的气息,楼房、街道陈旧简陋,几乎没有汽车,物质资源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孙凤鸣曾在信中向同学描述当时的情景:“我们当时来西藏时,全拉萨只有一个理发店、一个饭馆、一个澡堂,前面还全部冠有人民二字:人民理发店、人民饭馆、人民浴池。
那时侯可能真的是少年壮志不言愁,反正小时侯在家里也没有享受过,虽然满大街连碗面都找不着,虽然寄一封电报要跑遍大半个拉萨,生活落差也没有觉得特别大。”
刚去西藏公安厅上班时,单位没有开水也没有暖气,每天,他就在单位食堂买一大碗稀饭,放大办公桌上当“饮用水”,冬天实在冻的不行,就在房间里点一会儿煤油炉子取暖。生活的困难并没有消磨他的斗志,而是更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这位高考满分的北大才子在研究科认真钻研公文写作,很快就成为公安厅甚至自治区闻名遐迩的笔杆子,几任厅领导都非常欣赏他,出外开会、下乡调研都喜欢带着他,厅里的各种材料几乎都出自孙凤鸣之手,所以,加班熬夜对于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吃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不规律。
1985年,他和同事们一起,创办了《西藏公安报》,当时没有任何经验和条件,只有一台油印机和满腔热情的他。他身兼编、写、校、刻、印于一身,很快就办得有模有样,受到了厅领导和广大干警的肯定和赞扬。后来《西藏公安报》已改为《西藏公安》杂志,但大家依然记得还位当年满手油墨印报的创刊者。
凤鸣先后在研究科、办公室工作,他不仅勤奋好学而且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在他的建议下,西藏公安厅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法制科,现已经升格为法制处。
西藏的亚东县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当时偷渡活动特别猖獗。孙凤鸣克服高原反应,深入到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市的9个边境县调研,行程近2万公里,形成“堵源截流、打头断线、专群结合、依法打击”的综治调研报告,引起公安部和中央政法委高度重视。
获批成立了西藏自治区公安厅驻日喀则非法出入境收容审查遣送站(现为反偷渡侦查总队),有效遏制了非法出入境问题蔓延。80年代末期,拉萨接连出现了几次由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制造的骚乱,歹徒们打砸抢烧,孙凤鸣冒着生命危险,带着相机冲到第一线调查取证,为依法处置提供了有力证据。
“76个县,122万平方公里,2007年离开西藏时,孙凤鸣已跑遍75个县,当时的墨脱县还未通公路。他的许多调研成果都是用双脚走出来的。”
——西藏公安厅原党委委员长班典
据公安厅原党组成员的班典老人讲,当时西藏的交通状况非常差,大多是盘山道、沙石路,尤其藏北地区,刮风天雨天雪天一般都不能走。因为藏北多是碎石山,不管是山羊一跳还是刮大风,经常有碎石象下雨一样从山上飞到路上,孙凤鸣破案、调研、驻村进寺、访贫问苦,很多时候是冒着生命危险。
而且公安系统的交通工具特别差,开始出差很少有专门的公车,下乡基本都是搭石油公司拉油的车辆,也有坐班车骑三轮摩托的,特别偏远的地方还要骑马骑牛步行才能赶到。
后来条件好一点了,有吉普车了,因为路况每次出差回来头上碰得全是包。孙凤鸣清楚地记得1990年初去藏北双湖公安局情景。当时那里只有6个人,条件十分艰苦,冬季用水要到很远的湖中砸冰取水,然后用拖拉机拉回来喝,湖水里盐和碘含量大,喝完了就涨肚。
当厅里的凤鸣风尘仆仆赶到到这里时,几条汉子什么也没说,抱住一顿痛哭。大家激动流泪,不光是因为艰苦,而是地处偏远道路曲折难行,很少有领导能出现在这里,大家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和感动。
西藏公安厅装备保障部的幸世军副主任,给笔者讲了两个顺口溜,一个是讲进西藏干部的苦,“有父母孝敬不了,有孩子照顾不了,有房子住不了”,指得是因高原反应父母来不了西藏无法尽孝,西藏教育条件较差孩子们多在内地上学没法照顾,平时上班住得是单位的周转房;另一个是形容高原反应的,“睡没睡着不知道,感冒没感冒不知道喝酒喝没喝醉不知道。”我们去了西藏也深有感触。
高原的气候变化多端,高原的道路崎岖不平,但这挡不住孙凤鸣深入基层的步伐。海拔5000米的双湖县、情况复杂的普兰县都留下了孙凤鸣的足迹。西藏76个县,孙凤鸣已经跑了75个县,遇上刮风下雨下冰雹蜷在车里,在庙里留宿,啃方便面、到藏民家里嚼藏粑,没有水喝,汽车陷在泥泞道上死推,几个月不洗澡,有任务几个月回不了家,那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有一次,孙凤鸣因公工作需要急须到阿里地区出差,但他刚做完痔疮手术不久,公安厅的领导、医院的主治医生都建议他推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坚持坐上了开往阿里的汽车。200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尚未完全愈合的伤口被颠簸的鲜血淋漓,他强忍疼痛圆满地完成了工作。
“高寒缺氧地区,艰苦的自然条件,对土生土长的藏族人身体都有强烈的影响,可想而知,孙凤鸣是克服了多大的困难啊。援藏8年后,很多人选择了离开,他却坚守了24年。凤鸣是当之无愧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英年早逝太可惜了!班典老人唏嘘不已。
“凤鸣同志老西藏精神的缩影,进藏干部的标杆,民族团结的典范”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党组书记、检察院检察长张培中
“老西藏精神就是指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后来又加上了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两条,孙凤鸣同志就是老西藏精神的缩影”,西藏自治区张培中副主席是原西藏公安厅党组书记、厅长,也是孙凤鸣的老领导,两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对孙凤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西藏呆时间长的人,对西藏都会有一种情结,凤鸣已经深深地融入西藏了。他娶的是藏族的妻子,学会了藏语,和当地的藏民打成一片了。对西藏人民的热爱集中体现在收养藏族孤儿上。孙凤鸣一家共收养过11个藏族孤儿,视收养的孩子为己出,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孩子们上学,藏族的孩子们和他建立了超越血缘的父子(女)关系。
原德吉孤儿院的院长达珍告诉笔者,2003年,孤儿院成立时,没有国家补贴,非常困难。孙凤鸣和卓嘎每年资助四五个孩子上学,每人每年1000元,一共资助了11个,过年过节还要买米买面去看望这些孩子。2007年,孙凤鸣调到内蒙古后,他们依然按时按点把钱打过去,委托孤儿院院长负责孩子们的学习,直到2014年孤儿院改由国家办理为止。
孙凤鸣热爱西藏这片土地,热爱西藏人民,热爱公安事业。他扎根西藏战斗奉献24个春秋,直到身体有病了,才不得不按着组织的安排去内蒙古工作。凤鸣做人忠诚、做事认真、工作热心,严格要求自己,善待同志,对交办的事情每件事都能认真做好。
工作有思路、有毅力,在反偷渡、反分裂,西藏寺庙管理、刑侦工作等方面理清了很多思路,出台了一些政策,形成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曾经写了许多有见地的调研报告,“试论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警民关系的社会心理探讨”等文章,为公安厅党组、西藏自治区党委和中央决策提供很好的参考性意见。
他长期担任反分裂斗争一线指挥员,他组建了西藏公安指挥中心,组织开展了“开门大接访”活动,完成了“金盾”工程一期建设和二期筹备工作,全面推进“三基”建设和法制化、科技化进程,推动西藏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西藏经受住了反分裂考验和恶劣环境考验。为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抛洒了热血和汗水。
“ 凤鸣厅长平易近人、公正廉洁。他的亲妹妹是一名食堂临时工,两个亲弟弟曾跟着他到了西藏,后来又回到内蒙,却没有安排任何工作,一直是在做小生意维持生计。”
——内蒙古乌海城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卜连海
孙凤鸣在他把青春年华献给西藏的同时,西藏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颗典型的西藏高原心脏。由于长年在西藏高原上奔波,高原寒冷、缺氧的恶劣气候使他的心脏逐渐变得肥大、心率变得缓慢,平均每分钟仅跳动40多下。
2007年,孙凤鸣由西藏自治区公安厅调回到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工作,先后担任副巡视员、副厅长,分管反恐维稳和信息化工作。地域变了,孙凤鸣的忘我工作的热情丝毫不减。在处置“5·11”、“5·15”重大刑事案件引发的系列事件中,他废寝忘食工作在第一线冲在第一线,果断处置了两起重大事件,荣立二等功;在这期间,孙凤鸣在公安厅党委支持下,他全面推进全区信息资源综合库、警务综合平台、“金盾”应用系统和公安“大情报”系统的建设,实现全区视频监控报警联网系统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在‘平安城市’建设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领导完成了自治区“护城河4号”反恐演习和“蒙西-2010”地震应急演练,强力推进反恐维稳和信息化工作,先后组织侦办了一批大案要案,受到了自治区党委的高度肯定。
卜连海曾任内蒙古公安厅情报中心主任,是孙凤鸣的老部下。“凤鸣厅长平易近人、公正廉洁。”据公安厅门卫讲,孙厅长刚调回厅里工作时,有一次忘记了来门卡,门口的保安不认识他,就没让他进去。他一点也没有生气,和群众一起排队,到警卫室登记核实后才进去,事后他还表扬了坚持原则的门卫。
他的亲妹妹在公安厅的食堂工作, 是他来回内蒙之前通过招工考录的,到现在为止还一直是的临时工,直到凤鸣厅长去世后同事去吊唁时,才知道是食堂上班的临时工是他亲妹妹。他的两个亲弟弟曾跟着他到了西藏,却没有安排任何工作,后来又回到内蒙,一直是在做小生意维持生计。
“孙院长是一个想起他既温暖又让人心疼的一个人,在重病住院期间也不忘布置分管的各项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像西藏的雪域高原一样纯净,他的胸怀像内蒙古草原一样广阔,我们十分怀念他。”
——内蒙古高级法院立案一庭庭长暴巴图
2012年2月,孙凤鸣调到内蒙古高院工作,担任党组成员、副院长(正厅级)。他先后分管立案、信访和刑事审判等工作,他用刻苦钻研快速适应法院业务并很快投入司法审判工作。他指导制定下发《关于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调取、移送案卷办法》,构建了自治区高院与各中院“四点一线”的“点对点”、“人对人”调卷工作管理体系,受到最高院的肯定。
在他的指导下,2012至2013年,自治区高院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立案审查2784件,审结2496件,结案率近90%。
高院立案一庭的刘洪舫法官今天还清楚记得孙副院长为大家上党课的情景:“一是我们要有法官尊荣感;二是我们要有良心,心中装着老百姓…”语重心长,句句说进了大家的心坎里。他常说,“依法审判是法院最大的政治,公平正义是法官一生的追求”。
他领导打击经济犯罪和重大职务犯罪等重点工作,依法审结了涉及群众人数多、社会影响较大的苏某某集资诈骗案、张某集资诈骗案等一系列非法集资案件,众多受害群众专程给内蒙古高院送来锦旗,表达对人民法院的信任和感激之情。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这时候他身体已经非常差了,经常喘不过气,半夜睡不着,只能坐着。他强忍着病痛的折磨,组织全区法院开展涉诉信访“百日攻坚”的专项行动,白天亲自接待重点信访人员,晚上亲自修改工作方案,推行“集中攻坚、专项推进、全员参与、协同作战”等措施,直到将中央和自治区交办的497件案件、各盟市自查的231件案件全部化解,实现了“两个100%”的化解目标。
他才于2013年9月,北京参加完会议后,请假去检查身体。
他因胃部特别难受准备先做个胃镜,在血检时发现他所有的血检项目几乎都超过正常指标100以上,以至于医生怀疑检验结果有误,又重新做了一次快速血检,结果完全一样。医生当时就嘱咐,胃镜不能做,必须尽快复查休息,但他依然没有休养,而是又回到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直到有一天,孙凤鸣到内蒙古自治区高院院长胡毅峰汇报工作时,胡院长发现他的手和脸的颜色极不正常,马上安排他到内蒙古医院检查,才确诊为胰头癌,几天后他被转到北京301医院。2013年10月29日,孙凤鸣做了手术。
孙凤鸣曾接待过的一名涉诉信访老人叫刘金铭,听说孙院长得病的消息后,专门来到内蒙古高院打听孙院长住在北京那家医院,未果后干脆专门到北京医院一家一家找,终于在301医院找到了孙院长。他把费尽心思找到的治病偏方、配好的药和补品,亲自给孙院长送过去,他是想要尽自己最大力量留住这位一心为民的好院长。
高级法院立案一庭暴巴图庭长眼含热泪地说,“孙院长是一个想起他既温暖又让人心疼的一个人,他真诚和善,忠于职守,就是在重病住院期间也不忘布置分管的各项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美术、诗歌、书法都很有功底,还喜欢看电影写影评,唱歌讲故事,是一个有高雅情趣的人。他从不端领导的架子,他的心像西藏的雪域高原一样纯净,他的胸怀像内蒙古草原一样广阔,我们十分怀念他。”
“ 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眼里是圣洁的太阳,当青稞酒在心里歌唱的时候,世界就在手上……,这是凤鸣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康巴汉子》。他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人,他是一个重情意守信诺的汉子。”
——孙凤鸣的妻子旺措德卓(卓嘎)
卓嘎告诉我们,在西藏的时候,就曾经有人问凤鸣,“你明知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干嘛不早点儿回内地啊?”“如果现在回内地,你会是什么感觉?”“也许会很痛苦吧,如果有一天我真的离开了西藏,可能会觉得被抽掉什么,会很飘吧。
”西藏和他的老家内蒙古对于凤鸣而言,象他的左右手一样重要。凤鸣是一个特别信守承诺的人。回内蒙古之前,他有过两次机会离开西藏去公安部工作的机会,一次他北大的同学准备帮他调到北京(公安部),他坚决不同意,希望走正常程序,服从组织安排;另一次组织准备正常抽调他到公安部工作,但最终没有成行。
其中有两个原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个是他认为,别得地方可能也需要我,但是西藏更需要我,我也需要西藏;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为了信守承诺对我父母的承诺。
凤鸣的妻子旺措德卓(卓嘎),是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是藏二代,也在公安厅工作。当初他们结合时,卓嘎父母也非常看重孙凤鸣这个小伙子,但对他能否扎根西藏心里有顾虑,当时凤鸣就郑重地向二老承诺,不仅要照顾卓嘎一辈子还要为二老养老送终。他没有去公安部工作也是为兑现这个承诺。
卓嘎说,1988年,他们有了儿子孙璊。卓嘎说,之前他们有过孩子,但因为孙凤鸣太忙,她身子太弱没保住,所以,孙璊是回内蒙古老家生的。生下孙璊第22天,孙凤鸣就赶回西藏出任务,一直忙,当时也没有电话,只能用电报报平安。4个多月后,孙凤鸣陪厅长到北京开会,才抽空回老家把她们娘俩儿接回拉萨。
没日没夜、全身心投入工作过度透支了孙凤鸣的身体健康,他心律过缓,每分钟才四十几下。“怕他出事,我常常半夜把他推醒”。这时,我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孙凤鸣的家里也只剩下了母亲。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也为了能照顾母亲的晚年,我们决定调回内蒙古工作。
做完手术,孙凤鸣很乐观。他说,“如果再给我10年时间,我一定会活得更精彩”。卓嘎说,我们一直等待着奇迹出现。
当凤鸣知道时日不多时,他给妻子写了一首诗:这个世界太大,我不忍心丢下你一个人走。在你彷徨无助的时候,我会陪着你,找到回家的路。不管前面的路还有多远,也不管路上有风有雨有迷雾,我只愿牵着你的手,一直走到天尽头……
“把我的骨灰分成两半,一半葬在老家父母的祖坟旁边;另一半带回西藏,撒向西藏的雪山河流。”这是孙凤鸣留给妻儿的遗言,也是高原赤子大爱情怀的真情流露。
孙凤鸣的儿子孙璊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他代表了曾经的一批人,代表了一批理想主义者,代表了那些真正把青春奉献给西藏的一代人,如果要给父亲写一句墓志铭,我想用纪德的一句诗:‘以赤子之心,担当生命中最大的可能’。这句诗用在我的父亲身上,当之无愧!”行者无悔、勇者无畏,孙璊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最后用一首不知道姓名的网友纪念凤鸣的诗歌,作为本文的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