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二三事 包拯舞刀遭质疑

2017-1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包拯二三事包拯为人公正廉洁.铁面无私.做事果断,敢于为百姓们打抱不平,因此有"包青天"或者是"包公"的称号.后来人们又将他奉为神明来进行膜拜,由于民间传他是黑

包拯二三事

包拯为人公正廉洁、铁面无私、做事果断,敢于为百姓们打抱不平,因此有“包青天”或者是“包公”的称号。后来人们又将他奉为神明来进行膜拜,由于民间传他是黑面的形象,因此也称他为“包黑炭”。在文言文《包拯二三事》中,主要写了关于包拯为人处事方面的故事,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具体的内容。

包拯画像

文章首先是讲了包拯所做的的官职。包拯活到六十三岁,在他的一生中,先后做过很多的官职,比如像知县、知州、转运使、知谏院等等,曾经还出使过契丹。在端州做郡事的那几年,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为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所以在京师等地就不用说了。包拯的“清心直通”是他做官的宗旨,他用这个要求别人,当然更多是要求自己。

之后又讲了包拯为官清廉的小故事。包拯对待犯法的人,即使是自己的舅舅也不例外。包拯在故乡当知府,他的舅舅犯了法,他一点都没有讲私情,按照法令秉公处理。曾经担任荆州南路,发现转运使王逵对百姓特别刻薄,又残害了很对百姓,于是包拯通过连上七次书终于让王逵免去了职务。

最后是讲包拯生活简朴的故事。包拯在当官之后,虽然身份比较尊贵,但是他所穿的衣服,所用的器具都跟老百姓一样。对于那些贪图利益,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他是最看不惯的。

包拯出巡

包拯包青天的形象这些年一直在荧屏中出现,电视剧,京剧以及各个地方的剧目都把包拯作为一个公众形象演绎给观众看。其中《包拯出巡》就是一部讲述包拯断案的电视剧。这部剧是由古典名著《三侠五义》改编而来,由四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主题,主要凸显包公断案的神奇。

《包拯出巡》里的包拯

《包拯出巡》里描写的那些故事在历史中并不存在。历史中的包拯除贪官,为百姓着想的事迹很多。其中包拯在陈州就大除贪官,当时陈州闹旱灾,民不聊生。原来皇上派了两个官员前去赈灾,没想到他们俩不仅在陈州没有赈灾给百姓,反而私自贪污,还打了饥民。于是范仲淹力推包拯前去调查,那时刘衙知道包拯铁面无私于是半夜前来探访,其实他的本意是要吓退包拯。包拯坚决不惧怕他们。

事后包拯乔装打扮成难民,前去购买粮米,他亲眼看到刘衙两子婿在米中参入大量泥沙,抬高粮食价格,是灾民苦不堪言。灾民一有怨言,便有人拿起棍棒打他们。包拯实在看不下去,便高声喝止。于是刘衙子婿便把包拯悬挂在一棵树上。这时,手持金牌的王朝赶到,两个贪官前来拜见。王朝问包拯现在在何处,他们回答不曾来过。王朝顺势看到包拯悬挂在一棵树上,便疾步上前,亲手松绑包拯。这两个贪官这才反应过来此黑炭就是包拯。包拯命俩贪官签认罪状并画押。在场的百姓皆高呼:“包青天!”

包拯舞刀遭质疑

随着古装戏《神探包青天》的热播,许多观众都质疑包拯舞刀的形象。剧中的包拯文武双全,可谓是又以一种新的形象站在观众眼前,但是似乎很多观众并不买账。这样的新形象虽然突破了包拯只懂“文”的特点,但是新的改编显得更加无厘头。很多人评论真实的历史被改得面目全非,也有人评论包拯能文能武,那么贴身护卫展昭就得下岗了。包拯的舞刀剧照被人称作包公变关公,这样的剧情显得很滑稽。

包拯舞刀剧照

包拯舞刀遭质疑其实也很正常,毕竟之前的电视剧中,包拯都是以一个断案如神且文弱书生的形象出场的,而真实历史中的包拯并不是什么大官,断案也没有电视剧中所说的那么神奇。

包拯一生都是文官,并不会武功,所以《神探包青天》里把包拯塑造成会懂武功的人看来是真的不太符合史实。在他任职的手下出过司马光和王安石两名宰相,因为不会武功所以更加不会出征沙场。他在做知府时被人提到最多的便是牛舌案,然而其他的神奇的案子却不曾发生过。他在朝做官时主要负责弹劾官员及皇上的,他会针对一些不好的现象向皇上上奏折。历史上有名的三谏宋仁宗的故事一直为人称道,包拯不怕皇上恼怒,三番两次请求皇上不要提升张尧佐。

电视剧中包拯舞刀的效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娱乐观众,对于一些历史史实都会进行一定的改编,更有平凡甚至昏庸无度的人被描述成大英雄甚至明君,这早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