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维崧书法集 蒋维崧先生与书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2017-05-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是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篆刻家蒋维崧先生(1915--2006)诞辰一百周年.为表彰蒋维崧先生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山东省委

今年是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篆刻家蒋维崧先生(1915——2006)诞辰一百周年。为表彰蒋维崧先生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大学、山东省文联联合主办,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山东博物馆联合承办了“崧高维岳——纪念蒋维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型系列纪念活动。

届时将举办蒋维崧先生遗作展、召开蒋维崧先生学术、艺术研讨会,以期探讨、总结、继承、弘扬蒋维崧先生的学术和艺术。许多专家、学者都撰写了研究论文。今天我想着重指出的,是蒋维崧先生在书法学科建设方面的思想,而这一点,在当下的书法界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蒋维崧先生首先是一位优秀的古典学者。他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古典文学、古典史学、辞书编撰等各个领域都有极为深厚的学养和高深的造诣。尤为可贵的是,他在中国文化和学术上的修养,充分内化为他的精神气质,使他的精神世界与中国优秀文化水乳交融。

明乎这一个背景,我们才能理解蒋维崧先生和他的书法、篆刻艺术,才能理解蒋维崧先生在书法学科建设方面的卓见远识和巨大贡献。简单说,蒋维崧先生一直坚持:书法学科必须与中国传统学问的学习、研究结合起来,书法家要走以学问、人品滋养书品的道路。

蒋维崧先生在这方面的见解,可以找到两位“同志”。远一些的是黄道周。这位明末声名赫赫的书法巨匠明确提出:“作书乃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近一些的是沙孟海先生。他在写给刘江先生的信中如此谆谆教导:“一般书人,学好一种碑帖,也能站得住。

作为专业书家,要求应更高些。就是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做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章传记,或是金石考古,……当前书法界主张不一,无所折中,但如启功先生有学问基础,一致推崇,颠扑不破。

回顾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上海滩上轰动一时的人,技法上未始不好,后来声名寂然,仅是缺少学问基础之故。”黄道周自己在书法上用功极深,他之所以把书法列入“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并非轻视八法,而是要刻意强调学问的重要,所谓“抑此扬彼”。

沙孟海先生一生致力史章传记和金石考古,早年即以古文名家。他在书法篆刻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史修养的润泽。这一段“夫子自道”,与蒋维崧先生的见解不谋而合。综观现代书法史上的宗师,如马一浮、沈尹默、谢无量、潘伯鹰、赵朴初、启功等,哪一位不是学问渊深广博的巨子?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蒋维崧先生在山东大学主持书法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时候,都坚持把书法专业设置在中国语言文字学专业,与文字、音韵、训诂或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张荣庆先生拜访蒋维崧先生时,蒋维崧先生还郑重加以阐释。

他也常常说:学问对写字的影响,一开始还不是很明显。但越到后来,这种影响便越大。有很多人字越来越写不上去,就是学问跟不上的原因。蒋维崧先生在书法学科建设上的这一重要见解,张荣庆先生和徐超先生都等发为专文,论述引申。这在书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实在是非常重要的见解。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蒋维崧先生重视书法家学问的培养,但并不轻视技法的训练。他常常强调,书法家首先要“练手”,缺乏书写技巧的训练,再好的学问也转化不成优美的书迹。他常常举出近代学术史上的实例,说明学问和书法之间不能划等号。

比如龚自珍和刘师培,都是第一流的学者。但因为缺少专门的训练,他们的字都有“恶札”的称号。学问要转化成书艺,必须掌握高度的书写技巧。最近我们征集了一部分蒋维崧先生早年和中年临习“二王”的作品,其技法的高度纯熟和气息的醇雅,令人叹服。

从清代中后叶以来,因为王懿荣、陈介祺等金石学名家的影响,山东书法以碑派名家者居多。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蒋维崧先生在1950年代调到山东大学工作,一直到2006年以91岁高龄捐席。此间的50多年里,他滋兰树蕙、栽桃种李,为山东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随着书法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相继建立,在孙坚奋、徐超等人的襄助下,他又培养了一批书法、篆刻人才。当代山东书法的格局,因为蒋维崧先生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所以我在纪念蒋维崧先生的文章里特别提到:自蒋维崧先生来到山东,“江左风流,遂被海右。”他在书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远见卓识,早已开花结果、深入人心。当然,大道多端,书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路途并不能归于一是。艺术院校将书法篆刻独立成科,也自有其优势在。反思今天书法界的病灶,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学术修养的缺失。在这个前提下,重温蒋维崧先生的遗教,应该有特别的意义。

原标题:蒋维崧先生与书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